石家莊:自行車佔便道行人無路走,問題何解?

2020-12-22 燕趙都市報

石家莊市區育才街與和平路交口處有一座過街天橋,本是方便了行人過馬路,然而一些騎車人卻要「更方便」,過天橋前先將自行車隨意停放在天橋東邊的便道上再過天橋,亂停放的自行車佔滿了便道,而距離不足十米遠的自行車停放區域卻沒有什麼自行車停放。

5月15日,石家莊市民王女士給燕趙都市報打來熱線電話。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住在育才街與和平路交口附近,在交口處有一座過街天橋,「過街天橋是為了方便行人過馬路,可是一些騎車行人在過馬路前,不想再把自行車推過天橋,就把自行車停放在天橋東邊的便道上。」王女士告訴記者,在交口路北以東的便道比較狹窄,大量自行車停放在該處,更是幾乎佔了整個便道,只給步行行人留下很窄的道路通行。

「這段路經常被自行車佔滿,步行行人通過這裡時只能小心躲避自行車,甚至有時候走著走著前面的路就被自行車堵住了,不得不再退回來從自行車道上走」,王女士鬱悶地告訴記者。「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該處自行車停放嚴加管理,不要讓自行車再亂停放了。」

記者當天中午來到育才街與和平路交口以東路北。記者看到,該處的便道比較狹窄,然而這樣狹窄的便道上卻停滿了自行車,只留下了一溜盲道供行人通行,也就僅能供一個人勉強通過。而且自行車停放還並不整齊,記者沿著盲道向東行,走了幾步後,盲道的位置也被幾輛共享單車給堵住了,記者不得不又繞到了自行車道上走。一直走了十幾米遠後,便道才恢復了正常。

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此通行的步行行人大多從自行車道走過。「為了安全,我也想走便道,但是便道上都是自行車,根本沒法正常走路。只能沿著自行車道的邊上小心走,又生怕被自行車撞到,」一位步行行人無奈地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這些堵住便道的自行車停放地方並沒有劃上自行車停放線。而就在距離這些自行車以東不到十米處,就有相對寬闊一些的正規自行車停放區域,然而正規的停放區域卻只停著兩輛自行車。「過街天橋在西邊,很多人就懶得多走幾步把自行車放在停放區了,寧願讓自行車堵便道,」一位附近居民氣憤地對記者說。

記者之後將此情況反映給城管熱線12319,工作人員在詳細記錄具體位置後表示,將會馬上將此情況反映給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燕趙都市報記者馬南 文/圖)

相關焦點

  • 石家莊現「僅1米寬自行車道」!行人夾在汽車間通行…
    石家莊現「僅1米寬自行車道」!「我有一次沿著這條極窄的自行車道向前騎行,旁邊停車位上一輛汽車突然從裡面打開了車門,正好打在我的身上,差點把我撞倒,好在我及時站住了,避免了危險發生。」從那之後再走這段路時,這位騎車行人都儘量離停放的汽車遠一些。「自行車道這麼窄,要走自行車道只得緊挨著停放的汽車走,如果車門突然打開,想躲都沒有地方躲。我感覺還是走機動車道安全一些。」這位騎車人對記者說。
  • 自行車專用道不讓走,行人道的坡道太窄,請問這地兒嬰兒車往哪走?
    嬰兒車、手推車等通行不便 今年5月31號,位於回龍觀地區的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開通投入使用,同時開通的還有專供行人走的人行步道,住在地鐵13號線龍澤站西側的居民可以通過人行步道直接穿行京藏高速到達小區。
  • 自行車回來,行人往哪裡走?
    僅僅幾年前,在廣州有限的交通空間裡,本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生存法則,機動車道氣勢洶洶急劇拓寬,所過之處,逢樹就砍,還架起令人眼花繚亂的立交橋;摩託車在嚴格限制之下,乖乖地溜邊走,並順其自然地擁上自行車道甚至人行道。  這自然是很危險的。於是政府就來了個「一了百了」,「果斷」禁摩,大多數自行車道也讓位給汽車。
  • 房山區燕山金鳳凰廣場公園旁圍欄佔便道 輪椅難通過
    來源標題:金鳳凰廣場公園旁圍欄佔便道 輪椅難通過 近日,有居民反映,房山區燕山金鳳凰廣場公園旁邊,有一條小路被新修的鐵圍欄擠佔了,僅夠一人通行,錯身都困難。希望圍欄安裝單位能夠協調相關部門,拓寬道路,方便來往的行人。
  • 車輛違停行人「無路可走」 交警:治!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私家車是越來越多而找個停車位卻又難上加難一些車主就打上了停人行道的主意不但堵住路邊商家的店門而且也讓行人「無路可走」近日,市民張先生打進「視聽文山」的熱線電話爆料:文山城區的敖氏大酒店與詩達酒店之間的道路,兩邊人行道上停滿了各種車輛,堵得人行道啊是水洩不通,既影響路邊商家做生意,又讓行人無法行走。
  • 自行車道被佔用出行無路可騎 鄭淵潔發文抱怨引關注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從「自行車王國」到汽車遍地,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路權之爭再次引發關注。  連日來,「童話大王」鄭淵潔通過其個人微博發文稱,朝陽區六裡屯一帶,原本狹窄的道路被畫上停車線,並有人收費停車,導致自行車騎行時「無路可走」。昨日,朝陽區政府通過官方微博回應鄭淵潔稱,已將問題轉至相關部門,並會第一時間通報處理進展。
  • 這裡共享單車堆放無序雜亂,行人無路可走!立即整改!
    共享單車解決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給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便捷,但伴隨而來的車輛亂停放、佔道停放等問題成為困擾城市環境的一個新課題。 市民陸女士經常要到彰武路近四平路乘坐公交車,這裡附近堆放地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擠佔了車站與人行道空間,乘車人和路過行人無路可走,只能與非機動車「爭道」。
  • 濟南:風景如畫的旅遊路竟然沒自行車道 騎車過隧道只能推著走
    記者注意到,開元隧道的入口處有行人允許通行的標識,「雖然沒有自行車的標識,但只要沒有禁止標識,就說明隧道是允許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的。」邢先生告訴記者。隧道內有寬約2米的「慢行一體」道路,但是「慢行一體化」道路與機動車道有30釐米左右的高度差,加上隧道整體呈彎道形狀,非機動車騎行中很容易掉到機動車道上。交警曾建議,非機動車進入隧道後最好推行,以免摔傷。
  • 牽手二環南快速路,能走行人和自行車!
    有多酷炫戳▼人可走行人和自行車可進是濟南首條設慢行道的隧道鳳凰路最後的節點性工程——鳳凰路隧道工程經過1年多的施工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完成正處於竣工清理階段本月底鳳凰路將真正實現全線貫通。3日記者提前進行了體驗。在隧道洞口「鳳凰路隧道」5個金色大字已掛在洞口頂端。
  • 單車堵路堵出口讓人無路可走,共享單車公司呼籲:市民請規範停放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曼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共享單車給市民帶來諸多方便,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亂停亂放的問題也越來越讓人頭疼。梅苑小區地鐵口共享單車給市民帶來諸多方便,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亂停亂放的問題也越來越讓人頭疼。
  • 北京這些道路自行車「無路可走」,除了隔離護欄還有啥招?
    網約車佔道「等活兒」代表路段:朝陽北路、新東路在非機動車道足夠寬的路段,騎行者最常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機動車佔道停車。在紅領巾公園門前,騎行愛好者郭先生向記者抱怨:「我們要的不是修多少條自行車專用路,而是把非機動車道還給自行車!」
  • 【搜狐駕校】無德司機&無良行人惡戰後果
    人、車、路,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三大必要保障。經常有人在堵車時,痛罵道路修得有問題,到處擁堵。但很少有人發現,大部分堵車是由人、車等人為因素造成的。當無德司機遇上無良行人,後果不堪設想,有時就不是簡單的擁堵而已,嚴重者引發交通事故。
  • 新加坡首次發布行人守則:行人走人行道並靠道路左邊走
    新加坡近日首次發布針對行人的行為規定,要求行人儘量走人行道並靠道路左邊走,同時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避免使用手機或聽音樂。行人被敦促儘可能遠離與騎自行車者共用的道路。但如果他們必須使用這些共用的道路,建議他們靠道路左邊走,除非他們正在超過另一位行人。
  • 新加坡首次發布行人守則:行人走人行道並靠道路左邊走
    新加坡近日首次發布針對行人的行為規定,要求行人儘量走人行道並靠道路左邊走,同時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避免使用手機或聽音樂。行人被敦促儘可能遠離與騎自行車者共用的道路。但如果他們必須使用這些共用的道路,建議他們靠道路左邊走,除非他們正在超過另一位行人。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將開通 禁止騎電動自行車
    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禁止騎電動自行車本周將開通,東起回龍觀,西至軟體園,全長約6.5公裡,限速15公裡/小時5月23日,北京市政路橋養護集團施工人員鋪裝自行車專用路彩色面層。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本周將開通,有望緩解昌平回龍觀至海澱上地軟體園交通擁堵狀況,惠及兩地之間約1.16萬「通勤族」。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共設8個出入口,其中6個安有自行車助力裝置,路面防滑性優於普通非機動車道。新京報訊 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本周將開通。
  • 下雨天西安的路還好走嗎?記者走訪城區多地發現這些問題
    7月17日中午1時30分,一出地鐵1號線長樂坡站C口,跟著人流過馬路就到了長榮北路,這條路上小區不少,有灞業大境、長樂府、天悅東都等,路兩邊已經有深深淺淺的積水,往南100來米,積水延伸到了路中間。因為道沿上停滿了私家車,不少行人都走在路中間積水較為淺的地方。如果有車恰好經過,人車搶道,路面的通行能力立馬大打折扣。
  • 交警提醒:自行車走機動車道也會被處罰
    日前,在合肥市區金寨路與蕪湖路交口,一位自行車主貪圖一時便利,混騎在機動車道上,與來來往往的車輛搶道。經過多次勸阻被執勤交警攔下,被處以5元罰款。而對於這樣的結果,該車主將罰單拍照發到朋友圈質疑該行為。
  • 西安桃園北路立交通了但非機動車難通行 電動車自行車上橋行駛
    7月5日,桃園北路斷頭路正式通車,該路曾被西安網友票選為「最期待打通的斷頭路之首」。通行後不少市民發現,騎電動車或者自行車走這條路很難通過。  市民反映:沒考慮非機動車如何通行  楊先生說,他日常出行多是開車,偶爾騎自行車,但開車經過桃園北路立交總能看到自行車或者電動車走橋上,非機動車和機動車混行不安全。
  • 清華東路人行道變「停車場」,居民「無路可走」
    這兩年,在道路南側的人行道上停放的計程車越來越多,雖有樹木遮陽,但來往行人只能在車與車的空隙中穿行,或是下到自行車道上行走。附近居民希望,這些司機可以換個地方休息,給居民留出行走空間。人行道上停滿外賣電動車。清華東路南側的便道變成「停車場」已經兩年了。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誕生記
    自行車專用路的設計方——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面臨的問題其實和李惟斌的問題沒有區別。沒有自行車專用路設計標準,如何確定道路的各類指標同樣是需要突破的難點。自行車路開通之初,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在專用路的17個出入口、路段及休息區安排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對電動自行車及行人勸返,對自行車助力電梯進行引導。「道路剛開通時很受關注,圍觀行為和電動車闖入等不符合規範的情況也比較多,需要進行監督和勸導。我們組建了運維團隊,後來通行秩序建立起來了,流量相對小了,我們的團隊也縮減至少一半人。」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