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誕生記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誕生記

丁文婷

作為北京市首條擁有獨立路權的自行車專用路,自2019年5月31日開通至2020年12月9日,其累計通勤輛次超過260萬,日均騎行量在4600輛次左右。

這條自行車專用路東起昌平回龍觀,西至海澱後廠村路,全長6.5公裡。道路開通後,從昌平回龍觀到上地地區的騎行時間大大縮短,騎行體驗也較過去有了較大改善。

令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高級工程師李惟斌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一次實地考察中,在北郊農場西南角的一處鐵路橋下,上下班的人們為了節約時間,被迫推著自行車從鐵路橋下爬過土坡,來到上地北側的龍域東一路上才能繼續騎行。

「住在回龍觀的現代化小區裡,上班在上地這樣的高新技術聚集地,路上卻還要』翻山越嶺』」,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後,暢通無阻的騎行使得回龍觀到中關村軟體園大約只需要26分鐘。

作為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這條路的規劃、設計、建造等相關單位都做了一回「吃螃蟹的人」。5年時間裡,這條路從初具雛型到落地到運營一直備受關注,與此同時,不同的聲音的討論也始終伴隨著這條路。

緣起

位於北京市西北角的中關村軟體園也被稱作「後廠村」,這個面積2.6平方公裡,被稱為「中國單位經濟產出和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北京市各類科技類企業的聚集地。

2015年,軟體園二期竣工開啟了新一波企業入駐潮,軟體園迎來了人數高峰。後廠村路一帶也被稱為網際網路企業的「宇宙中心」,但人多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堵。每到工作日,尤其是上下班時間,這裡就變得無比擁堵,這裡又被戲稱為「宇宙最堵」。

而將目光轉向後廠村東北方向直線距離僅3.8公裡的回龍觀,這裡是北京最大居住區之一,也是程式設計師最早的聚居區。每個工作日早晚高峰,回龍觀和中關村軟體園所在的上地地區之間都會形成1.16萬人的「點對點」遷徙。雖然通勤距離只有6公裡,但由於受京藏高速和京新高速阻隔,兩地之間出行方式主要為地鐵13號線,早晚高峰排隊時間較長,出行效率較低。

這一困境在2015年底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覺。彼時,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正在做《回龍觀地區功能優化規劃研究》,當時項目團隊通過分析回龍觀地區居民的通勤特徵和出行結構,發現回龍觀居民通勤目的地相對集中,由此,項目組提出了建設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這一想法。「這種研究很多往往停留在理念層面了,很少有人想到能落地。」李惟斌告訴經濟觀察報,北京作為首都,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許多動作都會引起其他城市的借鑑和模仿,自行車專用路這樣的新興事物的建設必然是謹慎的。

研究雖然未能落地,卻得到了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領導的支持與重視。2017年1月,該院副院長杜立群以市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議案,建議建設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

「自行車專用路」引起了媒體和居民們的關注,這條路由此進入了市領導的視野。同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發布,提出北京要建設自行車和步行友好城市,僅僅兩三個月後,李惟斌所在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便接到來自市裡的批示,要儘快開展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的建設。

難點

李惟斌和團隊在2017年年末接到批示,當時的時間要求是,自行車專用路在2018年初開通運營。她所在的團隊也立即開始緊鑼密鼓地做自行車專用路的規劃方案。

壓力既來自時間也來自心理,李惟斌介紹,北京市此前的自行車道都規劃在道路兩側,並沒有類似的自行車獨立路權的交通基礎設施,所以自行車專用路無論是從規劃上、實踐上還是審批上都處於空白。

當時在選線方面,區域內既有地鐵線、鐵路線,又有高速路,要確定這條自行車路的位置並不容易。

與自行車專用路現在選擇的同成街平行的還有回龍觀大街等幾條路,李惟斌的團隊在做路由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利用怎樣的空間能吸引更多的人;如何避免拆遷以降低成本;如何控制與居民區的距離以免造成打擾等等。為此,一年多的時間裡,光是圖紙就繪製了上千本。

面對這樣一條從未有過的路,閉門造車是大忌,對外,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組織了多次國際論壇,請來國內外專家專門針對這條路提建議;對內,圍繞回龍觀和上地地區的居民和上班族展開問卷調查,摸索出行需求。

此外,該團隊還與當時的摩拜單車進行戰略合作,獲取共享單車的騎行數據進行分析,比如,通過定位騎行的開鎖點和鎖車點,就可以通過算法擬合出自行車騎行的最短路線,也能找到騎行者選擇最多的線路,在數據分析的支撐下,確定自行車專用路的廊道方案。

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路線位置敲定:起點位於昌平區同成街與文華路交叉口,沿地鐵13號線北側綠地向西布設,跨過京藏高速後,下穿京包鐵路,沿龍域環路延伸至西二旗北路,最終止於海澱區上地西路與後廠村路交叉口,全長6.5公裡。

規劃落定,設計入場。自行車專用路的設計方——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面臨的問題其實和李惟斌的問題沒有區別。沒有自行車專用路設計標準,如何確定道路的各類指標同樣是需要突破的難點。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自行車專用路設計團隊負責人張愷告訴經濟觀察報,雖然國外有相關的技術指南,但是考慮到東西方人體格的差異,為了保證騎行的舒適度,他們並沒有直接引用國外的技術指標,單是針對自行車專用路的坡度和坡長就進行了多次測試。

張愷和團隊成員們邀請到了20多歲、40多歲、60多歲等多個年齡層的志願者,將他們進行分組,對1%、2%、3%和4%等不同坡度分別進行騎行體驗,「我們通過不同志願者在不同坡度和坡長的騎行感受對比,結合對他們的心率監測結果,確定了自行車專用路的最佳坡度、坡長和轉彎半徑等指標。」張愷介紹。

更為繁雜的工作是,設計方案出來後要與沿線涉及到的各單位進行溝通與敲定,張愷已經記不清楚自己跑過多少次協調會了,僅僅是對自行車專用路出入口位置的設置,張愷和同事們就要和出入口附近的社區、園林部門、地鐵和公交系統以及昌平區政府進行協調。「因為自專路線路是封閉的,所以出入口的設置位置尤為重要,不僅要考慮間隔距離,還必須保證人流進出方便,也要保證出入口與各種交通工具都能銜接方便。」張愷說。

落地

即使在自行車專用路2018年9月開工建設後,張愷的團隊仍安排了進駐道路施工現場,為建設施工進行協調與對接,「我們必須為自行車專用路的施工全程進行服務指導,」張愷介紹,因為自行車專用路有一半是高架路,需要建設橋梁,這也成為建設過程中最複雜的工程之一。

張愷告訴經濟觀察報,「街道上建設高架,必須保證不影響街道的正常通行,這就意味著施工只能在晚上進行,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橋梁架起來。」

為了儘量減少現場的工作量,全裝配式的橋梁設計方式成為最佳選擇,橋梁的大部分結構在工廠中定製完成,晚上施工時,起吊裝備直接把橋梁吊到墩柱上,最小程度影響路面交通通行。

張愷印象深刻的是,在橋梁與八達嶺高速交匯處的建設過程中,鑑於高速路通行的嚴格要求,每晚只有5小時的建設時間。「建設真的是爭分奪秒,5小時包括進場與撤場,我們和當時跨高速橋的建設方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一起用了不到10天時間,完成了八達嶺高速路段上的橋梁架設。」張愷說。

經過8個月的建設,自行車專用路在2019年5月建成開通。據北京市交通委統計,開通前3天,自行車專用路共通行47212輛次。

一名在中關村軟體園工作的程式設計師告訴經濟觀察報,自己曾經的通勤時間單程需要1個小時,現在每天騎車上下班,時間縮短至40分鐘,而且道路的騎行體驗很好,全程不需要踩剎車。

這樣的騎行體驗也離不開運維部門的投入。自行車路開通之初,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在專用路的17個出入口、路段及休息區安排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對電動自行車及行人勸返,對自行車助力電梯進行引導。「道路剛開通時很受關注,圍觀行為和電動車闖入等不符合規範的情況也比較多,需要進行監督和勸導。我們組建了運維團隊,後來通行秩序建立起來了,流量相對小了,我們的團隊也縮減至少一半人。」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1月,自行車專用路的運營維護移交給屬地昌平區,昌平區城管委專門成立了一個自行車專用路管理中心,不僅對出入口進行24小時值守看護,處理一些摔跤、擦傷等意外情況,還結合科技管理手段,在自行車專用路全線安裝了30個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並將視頻監控系統納入了昌平區雪亮工程平臺,加大對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在自專路起點、同成街與G6交叉點以及自專路終點設置了3塊雙面大屏,對多次違章騎行行為曝光,促進養成出行文明習慣。

除了冬天掃雪鏟冰、夏天防汛、雨天抽除積水、自行車助力系統檢修等日常養護工作,自專路管理中心還在休息區門口放置了意見簿。

如今,除了保障通勤暢通,應居民們的建議,自動販賣機也被裝在了自行車專用道上,提供冷熱飲售賣。每個月的第一個周末,自行車專用路上還會開展兒童騎行活動。自行車專用路管理中心負責人王溪告訴經濟觀察報,根據大家的建議,遮陰擋雨棚也在他們的實施計劃內,「我們還計劃增加一些綠植等景觀設計,讓大家在這條路上的騎行體驗變得更好。」

可複製嗎?

圍繞建設自行車專用路的必要性、以及應該建設一條怎樣的自行車專用路,行業內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自行車專用路尚處於規劃階段時,一些專家對建設高架橋提出了意見,認為自行車路應該是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與沿道居住與服務設施密緊密相關,而不該被小汽車「擠到」半空中。「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也做了很多調查研究,規劃了比較長的時間。」李惟斌告訴經濟觀察報,最後確定採用一半高架一半路面的形式主要是基於高速的阻隔,因為高速上不能有紅綠燈,所以兩條路肯定無法在路面互通,穿過京藏和京新兩條高速的時候就只能選擇上跨或是下穿。但是通過研究,李惟斌和團隊發現,京藏高速下面管線多且複雜,改造起來比較困難,加上為了保證騎行體驗,自行車的路面不能設計特別大的坡度。結論是:下穿方案不太能行得通,肯定要上跨京藏。

「這條自行車專用路跨過京藏高速、京新高速、京包鐵路,跨越阻隔又要縫合城市,勢必得通過高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李惟斌表示。

決定從起點開始就建立高架也是出於騎行體驗的考慮,李惟斌介紹,這條自行車專用路東邊以文華路為起點,如果從起點開始是地面道路,沒走多遠又會與回龍觀、龍澤兩個地鐵站交匯,也需要上跨,而上下次數太多會給騎行帶來比較差的體驗。「所以出於這些考慮,北京市交通委最終確定,自行車專用路由起點到京藏高速都採用高架,之後再降到地面這樣一種形式。」

關注不僅來自業內,在自行車專用路開通當天,白巖松也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上進行了討論,白巖松提出的問題是,自專路好不好用,以及可不可複製?

在李惟斌看來,這兩個問題都很有價值。「我可以很明確地說,這條路不可複製,只是在特定地點解決特定問題。線路受到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京包鐵路幾個天塹阻隔,又有潮汐通行的通勤關係,而現狀又沒有很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去支撐,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才考慮去建這樣一條路。所以,2019年住建部讓我們去編制自行車建設導則的時候,我們也把設置條件寫得非常嚴苛,言外之意就是,不要隨便建。」

儘管項目很早就結題了,李惟斌仍然把它當作一項持續的工作。直到現在,她仍然每個月至少去一次自行車專用路。「因為它確實是一個新生事物,我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想提提建議幫助運營團隊把這條路做得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將開通 禁止騎電動自行車
    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禁止騎電動自行車本周將開通,東起回龍觀,西至軟體園,全長約6.5公裡,限速15公裡/小時5月23日,北京市政路橋養護集團施工人員鋪裝自行車專用路彩色面層。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本周將開通,有望緩解昌平回龍觀至海澱上地軟體園交通擁堵狀況,惠及兩地之間約1.16萬「通勤族」。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共設8個出入口,其中6個安有自行車助力裝置,路面防滑性優於普通非機動車道。新京報訊 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本周將開通。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5月31日7點開通(附使用指南)
    觀看視頻:使用指南搶先看  北京首條「自行車高速」——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本周將開通,有望緩解昌平回龍觀至海澱上地軟體園交通擁堵狀況,惠及兩地之間約  「自行車高速」本月底將通車  據北京市交通委此前介紹,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的通車時間為今年5月底。一些最後的收尾工作目前正在緊張進行中。  這條自行車專用路東起昌平回龍觀,西至海澱後廠村路,全長6.5公裡,是首都回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安立路快速路建設年底開工 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累計通行50餘萬輛
    8月14日,北京市交通委在「回天地區」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備受關注的安立路快速路工程將於年底前開工,目前正在建設的五星啤酒廠斷點全長約1公裡,計劃明年7月底完工。5月31日開通的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目前累計通行量已達50餘萬輛。
  • 通向「宇宙最堵」後廠村的自行車專用路:光圖紙就繪製了上千本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誕生記 經濟觀察報 記者 丁文婷 作為北京市首條擁有獨立路權的自行車專用路,自2019年5月31日開通至2020年12月9日,其累計通勤輛次超過260萬,日均騎行量在4600輛次左右。
  • 北京自行車專用路將東拓南展,東連林萃路南至西直門
    鄧偉/北晚新視覺供圖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牽手文明綠色同行」主題騎行活動在中關村軟體園軟體廣場和自行車專用路鳴槍起航,來自上地地區的市民、中關村軟體園企業員工、海澱區自行車協會的騎行愛好者等100餘人參加了文明騎行打卡活動,號召市民主動放棄開車,綠色通勤,文明騎行。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今早7點開通
    示意圖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今天早上7點,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只需要26分鐘可從昌平回龍觀騎行到海澱上地軟體園,能緩解兩地間的交通擁堵狀況,惠及約1.16萬「通勤族」。但這條路禁止行人和電動自行車進入,騎車也必須把時速控制在15公裡以內。昌平回龍觀到海澱上地軟體園的直線距離僅3.8公裡,但由於受京藏高速和京新高速阻隔,實際上的通勤距離卻有差不多6公裡,而且路程是「七拐八繞」,每天早晚高峰的擁堵算得上「家常便飯」。
  •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運行12天 各種問題接踵而來
    央視網消息:11天前,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車道正式開通,全長6.5公裡,東起北京昌平的回龍觀,西至海澱上地地區,這條道路的開通,要重點疏解的是北京回龍觀地區通勤人員10公裡左右的出行難問題。這是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按照規劃的要求,這是一條「僅服務於非助力自行車通行的城市道路」,明確禁止行人、電動自行車及其他車輛的進入。但是,運行12天,這條專用的自行車道,卻面臨著不少的挑戰。
  • 專用路入口自行車「電梯」受冷落
    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已經一年多了,這條紅綠相間的道路成了回龍觀地區居民出行的一大法寶。然而,與自行車專用路同時啟用的自行車上下坡助力裝置卻似乎未受到大家關注。地鐵回龍觀站外的自行車電梯少有人使用去年,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市民在昌平回龍觀與海澱上地之間通勤更加便捷,與此同時,在專用路的幾個坡道出入口,均設置了自行車「電梯」。然而,與自行車專用路很快成為網紅打卡地不同,自行車「電梯」未能受到很大關注。
  • 離地6米騎車還能觀山望景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來啦!
    再過一個多月,從回龍觀到上地的上班族就可以騎著自行車,在6米多高的自行車專用路暢快騎行啦!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截至4月19日,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昌平回龍觀至海澱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項目主體工程已完成約60%,橋梁工程、道路工程、下穿鐵路橋及交通工程等正在緊張實施,項目整體處於施工高峰期,全部工程預計於5月底基本完工,並具備試運營條件。
  • 「創意騎跑」,300餘名IT從業者打卡自行車專用路
    300餘名來自園區企業的員工以「自行車+步行」的方式打卡自行車專用路,花樣玩轉綠色出行。發令槍響起後,佩戴著各式創意口罩、面罩的參賽者分批有序出發,開始了騎跑兩項活動。選手們先騎車往返自行車專用路一圈(約18.5公裡),再沿中關村軟體園環形綠道跑步一圈(約2.6公裡),活動為完賽制,非競技、不排名,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籤到打卡並回到出發處,即可獲得活動特製獎牌。本次活動的騎行線路——自行車專用路已成為北京的一條「網紅路」。去年5月31日開通至今,騎行量接近200萬輛次。
  • 今年「回天計劃」推進36個項目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年中貫通
    在13日晚間的市人大代表詢問、政協委員諮詢活動中,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2018年計劃實施的51個項目已全部順利實施,其中28個已完成,今年將推進林萃路五星啤酒廠斷點疏通工程、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自行車專用道等36個項目,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自行車專用道計劃於6月底貫通,成為回天地區的一道新風景線
  • 自行車成北京高性價比通勤方式 首條專用道通行量已破百萬
    北京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軟體園)累計通行突破100萬人次(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佳琪)記者今日(18日)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12月18日,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軟體園)累計通行突破100萬人次,日均通行量為
  • 廈門,不僅有「最美」海景地鐵,還有全國首條空中自行車道
    但是,很多遊客不知道,韓國國內首條海上輕軌和在廈門設置的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在全國也是第一個,這是廈門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路示範區間,BRT弘文站起點,BRT縣後站終點總長7.6千米。在這輛自行車的專用車道上可以體驗「我有一種感覺」,擁有獨立道路權,而且不用與行人、機動車輛發生道路衝突,更安全,如果有專用高架公路,那麼在BRT橋下面就是BRT橋,空車上橋下美麗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 重慶首條臨江自行車道下月底完工 長約10公裡可邊看風景邊騎行
    下月底,你就可在巴濱路無拘無束的騎自行車、跑迷你馬拉鬆了。13日,記者從巴南區城管局了解到,西南地區首條臨江自行車道、慢跑道,將在下月底完工,紅、綠地面的專用道,在鍛鍊身體的同時,還能欣賞江岸風景。十公裡長自行車道 邊看風景邊騎行據巴南區城管局介紹,這條長約10公裡的自行車道,寬4米,路面為紅、綠色環氧樹脂。「這樣的路面有彈性,市民在這裡騎行、跑步都很合適。」巴南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稱。
  • 兒童平衡車友誼賽獻禮自行車專用路「滿歲」!
    為不斷滿足兒童騎行的訴求,8月9日,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合北京市回天社區公益基金會,在自行車專用路舉辦「讓綠色出行在下一代生根發芽」兒童平衡車友誼賽,樹立兒童健康意識,倡導低碳出行。上午9時,在自行車專用路起點處,已有不少家長帶領著孩子在籤到處籤到,隨後由工作人員對每位參賽「小騎手「的車輛進行檢查並掛上比賽號碼牌。在帶好頭盔等防護用具後,各位」小騎手「經過一輪試騎後,停在起點處蓄勢待發。此次比賽為0-400米直線加速賽,選手單發計時,隨著比賽號令聲響,」小騎手「們卯足了勁,在父母的鼓勵加油下,奮力騎向終點。
  • 關於自行車專用路開展兒童平衡車體驗活動的公告
    關於自行車專用路開展兒童平衡車體驗活動的公告市民朋友們:值「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阿路」開通一周年之際,為改善禁止12歲以下兒童禁止上路騎行的現狀,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聯合北京市回天社區公益基金會計劃在2020年8月9日上午9-11時,結合自行車專用路起點現有兒童騎行樂園場地的空間,舉辦獻禮「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開通一周年讓「綠色出行」在下一代生根發芽兒童平衡車活動,不斷滿足兒童騎行的訴求。
  • 在「世界最長、中國首條空中自行車道」上騎行是什麼體驗?
    央廣網廈門8月7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在廈門,「空中騎行」不再是夢想,而是街頭一道亮眼又實在的風景,因為這裡有中國首條空中自行車道——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2016年8月27日,雲頂路自行車專用道開建,這是廈門市政府為推進和完善自行車交通系統、釋放出更大的城市交通資源而做出的嘗試。
  • 赤峰首條「公交車專用允許機動車右轉」車道亮相
    不僅是社會輿論的焦點也是交警一大隊急需想為市民解決的問題為保障公交車輛優先通行,充分發揮公共運輸作用,預防交通事故、緩解交通擁堵、提高通行效率,赤峰市交警支隊一大隊在現有道路資源基礎上科學規劃、因情施策、大膽嘗試,首先將寧瀾路與鋼鐵街交叉路口由西向東右轉車道規劃為
  • 新增停車位、自行車專用路、道路大修……海澱出行好消息來啦!
    7月22日,區城市管理委靜態交通科科長王炎、交通綜合科副科長孟佔江、區住建委(重大辦)副科長武東生做客北京交通廣播《一路暢通》「治堵大家談」直播間,暢談2020年海澱區的交通建設與綜合治理工作。這些你關心的交通事兒都在這裡了!
  • 新增停車位、自行車專用路、道路大修
    7月22日,區城市管理委靜態交通科科長王炎、交通綜合科副科長孟佔江、區住建委(重大辦)副科長武東生做客北京交通廣播《一路暢通》「治堵大家談」直播間,暢談2020年海澱區的交通建設與綜合治理工作。這些你關心的交通事兒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