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擁有一校三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舉行建校100周年校慶活動。次日的頭條視頻就被哈工大百年校慶直播刷屏了,1000架無人機戰群閃耀夜空,書寫工科生的浪漫!。哈爾濱工業大學是我國計算機、航天和材料等領域的中堅力量。雖然,未曾有幸去過這所百年名校,但是作為材料學的一名研究生,一直對哈工大心存嚮往。
哈工大作為全國工信部直屬七所理工名校之一(C9聯盟),為中國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它的總設計師和發射手孫家棟、胡世祥都出自哈工大。此外,中國第一臺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中國第一顆高校牽頭自主研製的小衛星,世界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世界首次揭示愛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結構……像這樣的第一,哈工大還有許多。老一代奠基了哈工大精神,新生代注入了新內涵,幾代哈工大「八百壯士」的堅守,不僅為百年哈工大續添持續發展的動力,更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1920年,在奔湧的松花江畔,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中俄工業學校宣告成立。而就在第二年,日資哈爾濱銀行在哈爾濱成立,標誌著日本人經濟入侵東北的開始。而剛剛成立的哈工大也隨著這場陰謀開始了一段註定不平凡的歲月。
近代的哈爾濱,是中日俄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也許正是因為這片黑土地資源富足,使得它成為外國人覬覦已久的地方。哈工大也同樣成為他們文化擴張的戰地。1922年4月2日,哈工大改名中俄工業大學校,一律用俄語教學。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資換取了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的產權,學校的教學活動開始向日本教育模式過渡。
也正是由於日俄文化的注入,哈工大不僅在教學模式和學校建設方面都有別於國內其它高校,別具一格。就像在哈爾濱市建於1907年的聖·索菲亞教堂和 1935年由俄國建築師斯米爾諾夫·託夫塔諾夫斯基設計的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那樣,哈爾濱市內建築中西合壁,有「東方莫斯科」的美名。
從哈工大第一任校理事會主席張寰湘將軍到後來的張學良,哈工大可能註定要與與日本侵華戰爭密不可分,也註定與中國的國防軍事共同成長、壯大。在1935年哈工大完全被日本人接管後的第二年(1936年),日本人就接著在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開始了731部隊對中國人慘無人道的實驗和殘害。有些歷史讓人難以忘懷,就好像哈工大永遠忘不了自己的母親被日軍侵略的悲痛歷史,它註定要為守護祖國母親儘自己的力量。
「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隨著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並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工大開始了它全新的使命,那就是建設中長鐵路。這一年哈工大為中長鐵路培養了無數工程技術人員。而真正的轉折來自新中國的成立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高教部第一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哈工大成為京外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哈工大經歷了自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當然,這也是哈爾濱的「黃金時代」。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除了中長鐵路,哈爾濱防洪紀念塔更是哈工大與哈爾濱共同成長的結晶。作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57年特大洪水」的防洪紀念塔,就是由哈工大第二代建築師李光耀設計的,而塔址由時任哈爾濱市市長確定。
當然,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同樣,十年動蕩也給哈爾濱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帶來嚴重破壞。但黑暗只是黎明的過度,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在全國40個大類行業中,哈爾濱有38個,主要產品達4000多個,覆蓋全國,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的這些成就也離不開哈工大這所東北第一高校在改革開放後的的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哈工大從「211工程」到「雙一流」建設的卓越進取,哈爾濱也一路從中國的歷史名城變為了東亞文化之都的。可能二十一世的東北發展有些緩慢,但哈爾濱正在全面加強與關內的經濟交流發展,正在從老工業基地轉變為新型旅遊資源開放型城市。就好像遠在東北的哈工大也逐漸創建了哈工大威海分校和深圳分校。
我不知道登上哈爾濱的標誌性電視塔——龍塔後,能否看到哈工大的全貌。但我可以肯定,它與哈工大的主樓正交相呼應,一起見證這裡的時代步伐。就好像哈爾濱「中央大街」上無數市民與遊客的步伐裡,一定有哈工大無數莘莘學子留下的印記。而極目遠眺的松花江畔是多少哈工大學子釋懷沉重學習壓力的地方。
一個城市有這樣一所百年名校是它的榮譽,而哈工大也一定會因著哈爾濱蒸蒸日上的文化教育事業再創輝煌。工程師從這裡起步,科學家在這裡成長!多少有志青年的青春在這裡閃光!感謝這樣的學校,感謝這樣的城市,儘管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