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今天公布了今年8月間所通過的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創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新學制。這是中國人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關係整個國家建設事業的前途。中國人民應為此改革表示慶幸。全國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國社會各方面應為實現這一光榮任務而奮鬥。
我國原有學制,曾經歷過三次改革。190
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國頒了第一個學制。這一個學制就廢科舉、興學校這一意義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它是滿清皇朝,在立法上,承認了中國採用現代學校制度,宣告了封建科舉制的真正的終結。就學制本身說,這一個學制是抄襲日本的,同時保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帶著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以後,1913年(民國二年)公布的第二個學制和1922年(民國十一年)公布的第三個學制,都是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為地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服務的。在總的精神上,這兩個學制並沒有差別。不同的是前者仍繼續抄襲日本制度,後者換了抄襲美國制度。國民黨專政時期,沒有頒布過新的學制,基本上是繼承1922年的,不過,在教育法令中作了某些增修。這一個學制就一直行到現在,到今年8月10日,我們才在立法上正式宣布廢止。這一個行了30年的學制是和我國工人農民很少關係的。30年來,中國經歷了四次革命戰爭。在第一次國內戰爭的後期,勞動人民就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教育,創設新的制度了。這就是毛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的:「農村剝削階級勢力一倒,農民文化運動便開始了。試看農民一向痛惡學校,如今卻努力在辦夜學。」「他們非常熱心開辦這種夜學,以為這種夜學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所以稱它為「農民學校」,以區別於那些「洋學堂」。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人民革命根據地內,原有學制,因為不合需要,人民丟開了它,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自己需要的,而又適合革命戰爭環境的各級各類形式的學校——人民群眾自己的政治、文化學校和幹部學校。這些學校擔負了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和培養巨大數量為革命戰爭服務的幹部的任務,為新中國學校系統的創立,提供了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原有學制不能適合新的歷史要求,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學制,那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全國勝利之後,為了使全國原有學校的教學不致中斷,為了避免因改制而造成一時的混亂現象,故在過去兩年中,對於原有學制,政府慎重地採取了暫維現狀的措施,那是完全必要的。
同時政府用了極大的注意,發展工人、農民的幹部學校,業餘學校,季節性的農民冬學;並使原來老解放區的各種各類幹部學校,在新的條件下,更加鞏固和正規化起來,創辦了新型大學以及政治大學,訓練班等。過去兩年,我們在事實上,存在有兩個學校系統,我們對於原有學校的改革和新學校的建設,都有很大成績。目前工人、農民業餘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數千萬人的龐大系統了。土地改革以後的農村,農民子女入學要求空前擴大。國家經濟和發展,日益需要巨大數量的技術幹部的補充。這就產生了原有學制的存在和今天的情況尖銳的矛盾。
這矛盾在今天主要表現在「工人農民的幹部學校和各種補習學校和訓練班,在學校系統中沒有應有的地位;初等學校修業6年並分為初高兩級的辦法,妨礙了廣大的勞動人民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術學校沒有一定製度,不能適應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要求」。(見決定)總之,原有學制到了今天已變成妨礙我們前進的障礙了。
為了廣大勞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農幹部的深造和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我們極須頒一個適合新中國目前階段的需要的學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此時期,作出學制改革決定無疑地是十分必要的。這標誌著全國勞動人民在獲得政治經濟解放的勝利以後,真正獲得文化教育權利的偉大勝利。
這一個學制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呢?
首先是它和原有學制有性質的區別。它不再是反映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舊政治、經濟的產物,而是反映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新政治、經濟的產物;特別它體現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這一政權的性質。從此,中國勞動人民在教育上有了確定的權利。在這一點上,它還不僅和中國原有學制相區別,同時也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學制相區別。它是一個比中國原有學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學制更優越的學制。
這一個學制是中國民族的、不是抄襲外國的。它不再是從抄襲外國或從空想出發,而是深刻地認識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前途,照顧到將來的發展,從現階段的國家的需要,即國家建設的需要和要求出發而制訂的。它確定了原有的和新創的各類學校的適當地位,改革了各種不合理的年限與制度,使各類各級學校成為一個統一的系統。這是一個屬於新民主主義初期的學制。自然就中國發展的前途說,它還不是最完善、最理想的。但是我們相信,我們有了這一個學制,我們不久就會有更好的學制。我們既不要抄襲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同時也不能抄襲社會主義蘇聯的制度。因此,在這一點上,它又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學制相區別。我們的學制是新民主主義的。
這一個學制的組織方法和表現形式也是一個特點。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系統圖,我們馬上就看到,成人教育列入了學校系統。和小學平行的有工農速成初等學校,業餘初等學校,和中學平行的有工農速成中學,業餘中學。這從資本主義觀點看來,好像是不正規的,有些不合世界各國學制的體例。位站在中國勞動人民的立場,就會感到成人教育在今天的重要意義與需要。提高現有成人的文化是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所必需,是一個農業國的工業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必如此,才切合實際。否則,就不切合實際。至於學制的體例,那也應以適合自己的要求為原則,不應遷就別人的形式。正在這一點上,體現了這一學制的新民主主義初期的性質。因為中國勞動人民的文化情況是會變的,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現有成年的工人、農民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以後,學校系統圖中,這一部分專為成人而設的速成學校,業餘學校就會逐漸消滅。到了那時,我們將到了另一個階段,將有更完善的新學制。
這一個學制特別著重規定了為國防與經濟建設所迫切需要的各種技術學校在學校系統中的地位。同時,使技術學校制度確立,等級分明,相互銜接,以便於為國家建設需要而培養各級各類技術幹部,使技術教育有了一個系統。這是幾十年來許多提倡職業教育的教育家所夢想不到的。
這一個學制對於原有小學制度作了根本的改革。原有小學修業6年並分為初高兩級的辦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初高兩級分級,造成了絕大多數農村的兒童不能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對於農民是一種歧視。在教學上由於採取兩個圓周制,致使人民的基礎教育多費時間,形成浪費。此次改行5年一貫制,使城鄉小學普遍提高,教學一貫,節省一年時間;使全國勞動人民子女能夠平等地受到完全基礎教育,並使人民基礎教育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起來。這對於全國人民將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總之,這一個學制,正如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馬敘倫部長所說,是「適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情況和需要的」,「它包含著極其豐富與多樣的教育的組織形式」,尤為它的突出的特點,這又正是適應了「我們祖國當前多方面的普及與提高的需要」。因此,這一學校系統的公布,對於今後國家教育建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個學制的實行,將使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將為國家的各項建設培養大批幹部,將使中國由一個文化落後的國家逐漸成為一個有高度人民文化的國家。這是可以預卜的。中央教育部更為新學制的實施,提出了要有計劃、有步驟、有準備、有重點的推行,並指出「這次改革學制的重點是工農幹部教育、技術教育和小學教育,而準備工作是培養各級師資和解決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步驟是從城市向鄉村,從老區向新區,從平原向山地,從中心區向邊遠區,採取波浪式地推進」,計劃從1952年到1957年逐步在全國完成。這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我們更相信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我們號臺輿論界為這一偉大的學制改革宣傳,並協助教育部門推行新學制,以此推動國家的建設事業的前進!
(載1951年10月3日《光明日報》,作者 邵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