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獨立從8步開始

2020-09-07 亞比該教養

在動物界,狐狸會在孩子長大後把它們從身邊趕走,逼迫孩子學會獨自生存的能力。這種行為貌似殘忍,實則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同樣,作為家長,如果愛孩子,就要勇敢地把孩子推出門去。

一、 拒絕溺愛,不要讓孩子依賴

兒童教育家孫雲曉說過:「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於真愛。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真愛是衡量一個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標準。」

因為不會愛,所以對孩子就會盲目的愛、任意的愛、沒有分寸的愛、沒有原則的愛、姑息遷就的愛。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樣的孩子也從小被父母過分的愛包圍著,父母不忍心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去做,有的甚至連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也由父母代勞,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父母總會盡力地去滿足,哪怕天上地星星,父母也恨不得爬上去摘,否則,會覺得愧對孩子。有時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總是一味地寬容和原諒,不正確地指導,就連跟別人算帳,為自己地孩子「討回公道」卻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什麼錯。

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成長。而真正的愛孩子的過程應該是多一些理智、原則、智慧、方法去愛孩子。

開封大學人文學院曾對492名孩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有以下危害:

第一,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父母不讓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這些孩子會膽小、依賴性強、適應能力差,同時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第二,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擔心孩子受欺負,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玩。因此,使孩子變得利己,不關心別人,缺乏集體觀念和共同責任感,不懂得友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不知勤儉,卻愛挑剔。花錢如流水的「闊少爺「作風,也是家長從小溺愛的結果。


二、告別依賴從培養自立意識開始

既然溺愛孩子危害這麼多,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尤為重要,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兒童能夠自己想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一句話,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自立的機會。

溺愛後的表現如下:

1. 一個孩子5歲了,每次出去坐車遊玩,一直坐在媽媽腿上,不好意思和別人一起玩。

2. 已經上四年級的學生仍然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已經習慣家人事無巨細的包辦。

3. 一位六年級的學生,爺爺從小接送,每天整理好書包,在公交車上沒有位置了,自己情願站著,也要讓孫子坐。

4. 一位大學學生每一個月回家,都要把髒衣服帶回家。


以上的例證不勝枚舉,專家的一些建議: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有選擇的權利,即使選擇錯誤,也能學習承擔犯錯後的責任。

2.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

從孩子的小事入手,自己的事自己做,抓住一切能讓孩子獨立的機會,越是放手讓孩子做,孩子漸漸才能把它做好。

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放手與相信,相信它能做好。

3.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一個女孩10歲都不會繫鞋帶,這位媽媽認識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有教過孩子做事的知識,所以開始每天挑戰孩子穿有鞋帶的鞋子,每天不厭其煩邊教邊系左腳鞋帶,孩子邊聽邊學著系右臉鞋帶。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學會了繫鞋帶,孩子學會了一個技能與知識都是幫助她們,以後遇到難事的時候不怕挫折,提高了抗挫力。

4.讓孩子自己決策

不剝奪孩子決策的權利,就是讓孩子做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小的時候掌握決策的能力,以後做事決定不會是優柔寡斷的人。

5.讓孩子在時間上獨立

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的時候,常是被動聽從父母在時間上的按排,假如父母不把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形象的事情,孩子永遠不會在時間上去獨立。


三、 分床睡覺獨立的關鍵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讓孩子獨立睡眠不僅是衛生保健上的要求,而且對孩子的獨立性和健全的人格發展同樣有好處。

這個過程中必會遇到兩種挑戰:第一是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第二是孩子的恐懼心理。

可以借鑑以下經驗:

講明道理並做準備:孩子進入小學,就告訴孩子已經長大,是個小學生,需要獨自一人睡覺,女兒就是一年級開始獨自一個房間,直到現在四年級,她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房間,還會把自己的房間整理的乾乾淨淨。

布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環境:若有條件,給孩子布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環境,更容易讓孩子融入到自己的小世界裡。

循序漸進:孩子出生後其實就可以獨立睡小床,把小床放床邊,讓孩子聽到父母的聲音。但一般母親會讓孩子斷奶後獨立睡一張小床,因為孩子剛出生母乳餵養的比較多,讓孩子睡在旁邊,更容易母乳餵養。

讓孩子保持愉快心情去睡覺:每天睡覺前可以陪孩子親子閱讀,聽輕音樂,回顧一天等讓孩子得到愉快的心情去睡覺。


四、不動手,獨立永遠只是空談

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包括三種。

一是,父母過度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怕孩子損壞東西。

二是,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

三是,孩子動手材料少。父母花錢買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不能拆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做,就是要動手去體驗,體驗生活,體驗知識,體驗社會。

父母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鍛鍊孩子自理能力:孩子從幼兒開始就需要不斷放手,讓孩子獨自大小便、穿衣、吃飯等生活方面入手,再到孩子上小學,獨自整理書包與課桌。


五、鼓勵孩子大膽地表現自我

誠然,每個孩子都有表現欲,只是強弱不同而已。面對孩子的表現欲,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施展、表現的機會,從而讓孩子在滿足感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曾經有個英國人想買櫥櫃,找到一位名氣很大的中國木匠,問:「聽說你的手藝很好?」而中國木匠自認為要謙虛回答英國人:「哪裡,哪裡,和別人相比差不多,實在拿不出手,「於是英國人最終買了美國木匠的櫥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孩子就會像中國木匠一樣,永遠不會被別人知道、認同。對孩子來說,即便原本擁有的天賦,也會因為沒有表現的舞臺而漸漸退化掉,更可怕的是,孩子的生存能力甚至會受到威脅。


六、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做事很有自制力,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遇到挫折、不如意,忍耐力較強;做事有計劃,並從按時完成計劃中獲得成就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緒智力高,能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換位思考,了解並體諒他人的情緒變化。成功學家把這些因素同意歸為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從學習方面女兒理解能力不是特別強,她現在完全能接受自己的這個不完全,並提議要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因為她有這個目標,她就開始花時間並持之以恆的每天透過一篇短文去歸納,去找中心思想,去拓展思維能力。


七、不要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習慣性的順從,父母每次說「不」的時候,最後都改成了「是」。母親無奈地說:「我們太愛孩子了,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的樣子。

孩子沒有原則的時候,就常會以愛的名義去隨從孩子的任意妄為。

高爾基說過,溺愛是慢性毒藥,以愛的名義隨從孩子做錯的事情是何等可怕的事。


八、把孩子任性當個性不可取

所謂個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見,在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與合理行為,不違心屈從,不隨風搖擺,個性表現的方面有很多:有善良、勇敢、誠實、守信等。

而任性雖然也表現為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卻是指聽秉性行事,恣意放縱,以求自己的欲望或達到自己的某種正當的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必按自己的願望或想法行事,聽不得別人的勸阻,我行我素。

任性是孩子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反映,往往是他們用來要挾自己的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因為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 常常根據自己的嚮往、興趣,向父母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

讓孩子的欲望無止境地膨脹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遲早有一天,這樣的父母會因為無能為力而拒絕他。

給父母的建議:

堅持底線:只滿足孩子需要的,不滿足孩子想要的。按孩子的年齡的變化讓他為自己的犯錯去承擔責任,若孩子還幼小犯了刑事責任,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承擔,假如孩子犯的錯誤是能獨立承擔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因為父母若不管教,有一天就會被社會去修理。

父母要有耐心:俗語都說一口不能吃個大胖子,何況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改變不好的任性時,更要耐心的去教與管,免得助長孩子的任性去做父母都不敢想的事。

適當懲罰:孩子犯錯,父母總因為疼愛,不捨得懲罰,實際上沒有界限與為犯錯去承擔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沒有對規則的敬畏,往往適當的懲罰會讓孩子敬畏規矩。

切記不能隨便打孩子,更不能因自己的情緒不好發洩給孩子,而是在愛中去懲罰孩子。


相關焦點

  • 學會走路,就算獨立了嗎?孩子的這句話讓我悟到獨立的三個階段!
    能夠看到自己,能夠感知自己,能夠與自己對話,從本質上來講,這個孩子正在逐漸走向獨立!獨立的第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孩子從一歲左右,就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與媽媽合二為一的整體,而是有別於媽媽存在的單獨個體。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學會這3步,孩子未來更優秀
    三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通過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而獲得自主感。所以,孩子會開始學會頂嘴,拒絕家長的要求。其實是在為自己做決定,獲得自主感。第二步:說出孩子的想法這是為了讓在這個階段,學會什麼是真正的自主。撒潑打鬧不是正確的選擇,能夠說服父母才是好的溝通方式。
  • 孩子進入「行走敏感期」,父母要適時放手,3步助孩子獨立行走
    如今,寶寶學走路,小林又開始擔心孩子摔倒,除此之外,她看到寶寶走的久了,她還會擔心寶寶受累。,因為這個時期孩子還沒有完全學會獨立行走,可是他們又有很大的行走欲望,並且覺得自己是可以行走的,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很有可能會摔倒。
  • 孩子的獨立,從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開始
    走進孩子的房間,書桌上的橡皮、鉛筆和書本隨意散放,甚至還有吃剩的零食在角落瑟瑟發抖。地上到處是毛絨玩具,往前走一步,還踩到一塊積木上差點摔跤。媽媽的眉頭緊皺,孩子什麼時候能好好收拾自己的東西,為什麼總是屢教不改?《整理好身邊的物品》是《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系列叢書的第二本,拿到系列叢書共三本後,我迫不及待從這本書開始看。
  •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學會獨立
    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最開始是取決於父母的。父母愛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能溺愛,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優秀的人,從小就應該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放手讓孩子獨立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遇到事情要冷靜,積極設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消極的等待。要給予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有真正經歷了,孩子才能得以成長。
  • 一套讓孩子學會獨立的秘笈
    雖然我們也知道不應該用催促和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要做個溫柔和藹的父母,學會不嘮叨。它是一本手把手教育孩子獨立的工具書,從最能支撐起孩子獨立思考的三個方面出發,給大人和孩子提供溝通技巧和訓練方法。利用這本書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模式時,大人也能學會怎麼與孩子溝通。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從學會提問開始
    原創 C計劃-葉明欣註:本文節錄自C計劃3月27日講座《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孩子》。獨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質疑。如果能提出合適的問題,引領孩子思考,那麼在日積月累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將越來越強。下面,我將分享批判性思維領域中常用的8個問題,來啟發孩子思考。問題1是事實還是觀點?這個陳述是事實(fact),還是觀點(opinion)?這是許多國家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要了解的知識點。
  • 一歲半的孩子還不願坐便盆?媽媽別急,四步讓寶寶學會獨立大小便
    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訓練他使用便盆?她又該怎樣訓練和引導孩子使用便盆呢?孩子不願坐便盆,媽媽著急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但一般情況下,孩子學會走路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訓練他坐便盆了。對孩子來說,學會自己在便盆裡獨立大小便,和走路、說話一樣,都是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父母讓孩子學會自己在便盆裡大小便,不但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還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發育都很有好處。
  • 孩子獨立人格培養,從自己動手收納開始
    面對孩子的亂扔、亂放,父母們也是無奈和生氣。但不同的父母面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8%的父母可能會督促孩子自己收拾,2%的父母會不聞不問,而剩下的90%的父母則會「代勞」。一開始會亂扔玩具,到了學齡期便會開始「丟三落四」,開始找不到橡皮,鉛筆,書本,錢包等,做作業的時候也會答題漏題,讀題跳行,粗心大意。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個「死循環」,媽媽一直在給孩子找物品。
  • 中科院院士陳雲敏: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 能力篇
    並星標每天早上6點30獲取一手教育熱點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同學們,你們出生、成長在21世紀,肩負著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即將走進大學,開啟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旅程。大學將賦予你們基於興趣的學習選擇自由;讓你們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通過實踐產生思想的碰撞和方法的創新;讓你們從對老師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學會獨立思考,掌握科學思維,培養價值判斷。以我個人為例,我從本科到博士都在浙江大學求是園中度過。浙大厚實的本科基礎課教學讓我第一次感悟到數學對事物的精確表述、對邏輯的完美演繹,感悟到自然和科學之美,激起了我出於好奇心而產生的求知慾。
  • 孩子聽話但做事沒主見?這問題不容忽視,6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六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1.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 孩子應該有選擇的權利,所以家長不應該過度包辦孩子的所有大小事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適當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做出他們自己的選擇。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慢慢成長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按照我們自己所想的,按照我們的思考方式,書寫出我們所期盼的答案,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找到答案
  • 越早獨立的男孩越有出息:讓男孩學會獨立自強的關鍵幾步
    養育男孩,父母什麼都要為他承擔是種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因為他們在不經意間剝奪了兒子的成長的權利,當兒子有一天必須要獨立面對生活的時候,這種愛就成了扼殺他們獨立的殺手。父母作為堅強的後盾及精神的指引者,應該永遠站在兒子的身後給予他最多的支持與信任,也就是說,早一點放手,早一點支持他獨立的「放養」教育才是對他更大的支持與關愛。
  • 僅需5步,讓自閉症孩子輕鬆告別尿不溼獨立上廁所
    我在醫院工作,從事特殊教育行業,見到太多已經5歲甚至年齡更大的孩子,還不會獨立上廁所,大多數孩子依舊穿著尿不溼。願意穿尿不溼還是一些服從能力較好的孩子,還有一些孩子服從能力較差,適應不了尿不溼,會找機會把尿不溼扯壞,讓家長心煩不已。
  • 邦尼Aby:教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學會說「不」
    北京邦尼國際幼兒園的老師Aby孩子要學會獨立解決問題Aby表示,孩子們是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的,他不僅要學習到獨立,還要家長和他的朋友都要關注他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處理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Aby說。在孩子出生以後六個月之內,更多的時間是和媽媽相處的,六個月之後可能有第三方介入母子兩人之間,比如爸爸。第三方會影響這個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母親,但是我們要做的是一步一步的讓媽媽遠離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讓他們獨立的去發展。
  • 上饒●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需要培養那些生活技能?
    最後也需要強調一下,通常吃零食的興趣比吃飯要大,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孩子下午睡完午睡之後啊,拿著零食讓孩子學會用勺子或者練習筷筷子來吃,從而培養孩子的這種手功能,最終慢慢過渡到使用筷子來吃飯,這樣一個目的。同樣的,關於盛飯和洗碗的部分,我們也可以參考之前穿鞋的順序方法來教會孩子。
  • 培養孩子獨立,從做家務開始
    從小就鍛鍊幹家務的孩子,社會和環境適應能力強,往往比不會幹家務活的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這種人更受別人喜愛和歡迎。家務能讓培養孩子良好的協調能力,靈敏度、集中力,能讓孩子富有責任感和義務,能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這些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是很重要的。
  • 8個月的寶寶吃飯像「戰場」?學會自主進食三步走,飯渣秒變飯神
    父母要學會自主「進食三步走」,飯渣秒變飯神寶寶剛開始學習吃飯時肯定會比較困難,而且吃飯比較浪費時間,父母不要因為一時嫌麻煩就放棄。1個月時間教會孩子吃飯,可以節省今後幾年的餵飯時間,讓寶寶從飯渣秒變飯神。
  • 在家上網課,孩子拖延磨蹭、作息混亂?3步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今年受疫情影響延遲開學,很多孩子都在家學網課。我們學校也從昨天開始進行線上教學,讓孩子在家聽網課,做作業,然後提交讓老師在線上批閱。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長大後能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管控好自己的生活。關於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推薦一套書《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父母可以借用書中的方法,讓孩子變得獨立自理。
  • 讓孩子多動動腦筋,讓他學會獨立思考
    我們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能夠望子成龍,雖然我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在很多時候通常都會給孩子多多的買一些有關智力的玩具,或者是一些拼圖,七塊板之類的,當然買這些東西的時候那是又經濟又實惠。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也是有一定的用處的,這倆孩子這麼雪畫片的時候,在剛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怎麼會,但是在我和對孩子的幫助下,並且讓他慢慢的學會獨立思考,讓他學會動腦筋。對他的智力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