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狐狸會在孩子長大後把它們從身邊趕走,逼迫孩子學會獨自生存的能力。這種行為貌似殘忍,實則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同樣,作為家長,如果愛孩子,就要勇敢地把孩子推出門去。
兒童教育家孫雲曉說過:「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於真愛。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真愛是衡量一個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標準。」
因為不會愛,所以對孩子就會盲目的愛、任意的愛、沒有分寸的愛、沒有原則的愛、姑息遷就的愛。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樣的孩子也從小被父母過分的愛包圍著,父母不忍心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什麼事情都不捨得讓孩子自己去做,有的甚至連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也由父母代勞,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父母總會盡力地去滿足,哪怕天上地星星,父母也恨不得爬上去摘,否則,會覺得愧對孩子。有時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總是一味地寬容和原諒,不正確地指導,就連跟別人算帳,為自己地孩子「討回公道」卻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什麼錯。
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成長。而真正的愛孩子的過程應該是多一些理智、原則、智慧、方法去愛孩子。
開封大學人文學院曾對492名孩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有以下危害:
第一,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父母不讓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這些孩子會膽小、依賴性強、適應能力差,同時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第二,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擔心孩子受欺負,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玩。因此,使孩子變得利己,不關心別人,缺乏集體觀念和共同責任感,不懂得友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不知勤儉,卻愛挑剔。花錢如流水的「闊少爺「作風,也是家長從小溺愛的結果。
既然溺愛孩子危害這麼多,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尤為重要,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兒童能夠自己想到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一句話,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自立的機會。
溺愛後的表現如下:
1. 一個孩子5歲了,每次出去坐車遊玩,一直坐在媽媽腿上,不好意思和別人一起玩。
2. 已經上四年級的學生仍然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已經習慣家人事無巨細的包辦。
3. 一位六年級的學生,爺爺從小接送,每天整理好書包,在公交車上沒有位置了,自己情願站著,也要讓孫子坐。
4. 一位大學學生每一個月回家,都要把髒衣服帶回家。
以上的例證不勝枚舉,專家的一些建議: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有選擇的權利,即使選擇錯誤,也能學習承擔犯錯後的責任。
2.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
從孩子的小事入手,自己的事自己做,抓住一切能讓孩子獨立的機會,越是放手讓孩子做,孩子漸漸才能把它做好。
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放手與相信,相信它能做好。
3.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
一個女孩10歲都不會繫鞋帶,這位媽媽認識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有教過孩子做事的知識,所以開始每天挑戰孩子穿有鞋帶的鞋子,每天不厭其煩邊教邊系左腳鞋帶,孩子邊聽邊學著系右臉鞋帶。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學會了繫鞋帶,孩子學會了一個技能與知識都是幫助她們,以後遇到難事的時候不怕挫折,提高了抗挫力。
4.讓孩子自己決策
不剝奪孩子決策的權利,就是讓孩子做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小的時候掌握決策的能力,以後做事決定不會是優柔寡斷的人。
5.讓孩子在時間上獨立
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的時候,常是被動聽從父母在時間上的按排,假如父母不把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形象的事情,孩子永遠不會在時間上去獨立。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讓孩子獨立睡眠不僅是衛生保健上的要求,而且對孩子的獨立性和健全的人格發展同樣有好處。
這個過程中必會遇到兩種挑戰:第一是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第二是孩子的恐懼心理。
可以借鑑以下經驗:
講明道理並做準備:孩子進入小學,就告訴孩子已經長大,是個小學生,需要獨自一人睡覺,女兒就是一年級開始獨自一個房間,直到現在四年級,她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房間,還會把自己的房間整理的乾乾淨淨。
布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環境:若有條件,給孩子布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環境,更容易讓孩子融入到自己的小世界裡。
循序漸進:孩子出生後其實就可以獨立睡小床,把小床放床邊,讓孩子聽到父母的聲音。但一般母親會讓孩子斷奶後獨立睡一張小床,因為孩子剛出生母乳餵養的比較多,讓孩子睡在旁邊,更容易母乳餵養。
讓孩子保持愉快心情去睡覺:每天睡覺前可以陪孩子親子閱讀,聽輕音樂,回顧一天等讓孩子得到愉快的心情去睡覺。
孩子動手能力差,主要原因包括三種。
一是,父母過度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怕孩子損壞東西。
二是,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
三是,孩子動手材料少。父母花錢買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不能拆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做,就是要動手去體驗,體驗生活,體驗知識,體驗社會。
父母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鍛鍊孩子自理能力:孩子從幼兒開始就需要不斷放手,讓孩子獨自大小便、穿衣、吃飯等生活方面入手,再到孩子上小學,獨自整理書包與課桌。
誠然,每個孩子都有表現欲,只是強弱不同而已。面對孩子的表現欲,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施展、表現的機會,從而讓孩子在滿足感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曾經有個英國人想買櫥櫃,找到一位名氣很大的中國木匠,問:「聽說你的手藝很好?」而中國木匠自認為要謙虛回答英國人:「哪裡,哪裡,和別人相比差不多,實在拿不出手,「於是英國人最終買了美國木匠的櫥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孩子就會像中國木匠一樣,永遠不會被別人知道、認同。對孩子來說,即便原本擁有的天賦,也會因為沒有表現的舞臺而漸漸退化掉,更可怕的是,孩子的生存能力甚至會受到威脅。
六、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做事很有自制力,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遇到挫折、不如意,忍耐力較強;做事有計劃,並從按時完成計劃中獲得成就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緒智力高,能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緒,能換位思考,了解並體諒他人的情緒變化。成功學家把這些因素同意歸為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從學習方面女兒理解能力不是特別強,她現在完全能接受自己的這個不完全,並提議要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因為她有這個目標,她就開始花時間並持之以恆的每天透過一篇短文去歸納,去找中心思想,去拓展思維能力。
父母習慣性的順從,父母每次說「不」的時候,最後都改成了「是」。母親無奈地說:「我們太愛孩子了,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的樣子。
孩子沒有原則的時候,就常會以愛的名義去隨從孩子的任意妄為。
高爾基說過,溺愛是慢性毒藥,以愛的名義隨從孩子做錯的事情是何等可怕的事。
所謂個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見,在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與合理行為,不違心屈從,不隨風搖擺,個性表現的方面有很多:有善良、勇敢、誠實、守信等。
而任性雖然也表現為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卻是指聽秉性行事,恣意放縱,以求自己的欲望或達到自己的某種正當的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必按自己的願望或想法行事,聽不得別人的勸阻,我行我素。
任性是孩子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反映,往往是他們用來要挾自己的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因為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 常常根據自己的嚮往、興趣,向父母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
讓孩子的欲望無止境地膨脹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遲早有一天,這樣的父母會因為無能為力而拒絕他。
給父母的建議:
堅持底線:只滿足孩子需要的,不滿足孩子想要的。按孩子的年齡的變化讓他為自己的犯錯去承擔責任,若孩子還幼小犯了刑事責任,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承擔,假如孩子犯的錯誤是能獨立承擔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因為父母若不管教,有一天就會被社會去修理。
父母要有耐心:俗語都說一口不能吃個大胖子,何況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改變不好的任性時,更要耐心的去教與管,免得助長孩子的任性去做父母都不敢想的事。
適當懲罰:孩子犯錯,父母總因為疼愛,不捨得懲罰,實際上沒有界限與為犯錯去承擔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沒有對規則的敬畏,往往適當的懲罰會讓孩子敬畏規矩。
切記不能隨便打孩子,更不能因自己的情緒不好發洩給孩子,而是在愛中去懲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