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季,很多小朋友就要走入幼兒園的校門。對於剛剛上幼兒園的寶寶來說,突然離開了熟悉的家和親人,難免有些不適應。這些不適應不僅僅是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孩子心理上也有一些不安全感。
記得小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班裡的樂樂媽媽就和小編分享了一個有關樂樂的事情。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後,樂樂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廁所。樂樂媽媽原本以為孩子只是不習慣在學校上廁所,為此,樂樂媽媽還經常提醒老師,不要讓樂樂在學校憋尿或者憋大便。
過了一段時候,樂樂媽媽發現孩子回家後不再上大便,就知道他在幼兒園已經上了大便,樂樂媽媽還欣慰孩子適應了學校生活。
但是,晚上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樂樂媽媽發現了異樣。樂樂的屁股上總是又紅又腫,而且還會沾著沙子粒!
樂樂媽媽看到孩子屁股上的樣子,心裡十分生氣,她覺得可能是老師對孩子做了什麼。於是,她給老師打電話,並質問老師孩子的情況。在和老師的溝通下,樂樂媽媽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原來,幼兒園老師在教孩子練習擦屁股的時候,告訴孩子要節約用紙、避免浪費,所以,每次孩子上大廁的時候,老師都是給兩三張紙。但是孩子受能力限制,總是擦不乾淨,最後沒有紙了,就只能用砂子來擦屁股,因為,老師說過屁股要擦乾淨。
了解到情況後,樂樂媽媽還是很擔心,提醒了幼兒園的老師,教育孩子節約用紙是好事,但是也應該告訴孩子是在擦乾淨屁股的前提下節約用紙。如果只是盲目地教育孩子節約,就會給孩子的認知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幸好是家長及時發現了孩子的不對勁,否則,孩子每天都用砂子來擦屁股,很容易給身體造成傷害。最後,在家長們的配合和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逐漸掌握了正確的如廁方法。
馬上就要到新一年的開學季了,而孩子在幼兒園自己不會上廁所的情況屢屢發生。
據相關人員對幼兒園的家長調查分析,發現其中只有8%的家長表示孩子在幼兒園會主動上廁所;而52%的家長表示孩子很少在幼兒園上廁所;40%的家長表示,孩子從來沒有在幼兒園上過廁所。
這個數據說明,孩子在幼兒園的上廁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了。
當孩子在幼兒園不願意上廁所成為一個問題之後,很多家長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心理學家提醒:孩子出現憋大便、尿褲子等現象,可能是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問題。
剛入園的孩子,因為還沒有適應新的環境和人員,對老師沒有足夠的依賴感和安全感,再加上自己的自理能力比較差,因此,就會出現焦慮、恐懼的心理。在大小便的反饋上就能看出孩子的狀態。
因為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其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孩子自己沒有掌握如廁的技能。由於家長和老師沒有規範性的教育孩子進行獨立的如廁訓練,導致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孩子不會自己如廁,或者自己如廁時比較恐懼;
二是孩子害羞,不願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如廁。這個原因主要是孩子的自尊心作祟,嚴重的有的上了小學都不願意在學校上大便。由於孩子自尊心比較強,所以不願意在老師、同學面前表現自己狼狽的一面。
雖然孩子不在幼兒園上廁所不是什麼大事,但是由此帶來的憋尿、憋大便恐怕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果孩子一直憋尿、憋大便,輕則尿褲子、肚子疼,重則可能會使膀胱出現問題。
所以,家長們不要認為孩子上廁所不是什麼大事,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1、不對孩子進行刻意的訓練
心理學家說:「好的幼兒教育,一定是貼近自然、身心的教育。」人體排洩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應該被特意重視,也不應該被嘲笑和排斥。
而排洩功能也是孩子自身就帶的能力,不必刻意的對孩子進行精細化的訓練。在自然之中進行相關的引導就可以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一定會掌握這項技能的。
2、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孩子
角色扮演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日本,學校裡就有專門的「大便教室」,不僅老師會扮成「大便先生」來授課科普,還會帶領孩子們用黏土做出各種形狀的大便。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順便普及大便和如廁的知識。
雖然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是,家長和老師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互換,在互動中進行如廁知識的普及。
3、看繪本或者看動畫片
要說普及知識最直觀、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利用書籍。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孩子如廁方面的繪本或者動畫片,通過看繪本或者看動畫片的形式,給孩子普及如廁知識。
其實,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是邁入社會的第一步。這其中難免會有困難、焦慮和恐懼,但是只有家長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理能力和表達的勇氣,相信,孩子們很快就能適應新環境!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