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柚子今年要上中班了,回想起去年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小柚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衝向廁所。我感到很奇怪,問她為什麼。
她說,她從來都不在幼兒園如廁。我猜想,在家裡小柚子都是用自己的小痰盂,到了學校也許不適應。維果茨基認為:僅依據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的、落後的,有效的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去引導發展。很多孩子都會像小柚子一樣,不肯在幼兒園上廁所,其實不是廁所有什麼"怪獸",而是家長忘了很重要的幾點。尤其是到了幼兒園,孩子的生活方式由於環境的影響需要改變,這時候,家長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讓孩子適應在學校如廁,首先要了解在幼兒園如廁遇到的困難和不願如廁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提前進行訓練,更能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1)遇到困難難以解決
孩子在家如廁時遇到困難可以向家長尋求幫助,比如小柚子冬天衣服穿得太多,沒辦法靠自己把褲子脫下來,她就會叫我進來幫忙。
這時候往往還會出現另一個問題:脫下褲子後,全都堆積在膝蓋附近,孩子手短,很難自己清潔,家長就可以幫助她。
在幼兒園,孩子依舊很難做到完全靠自己如廁,但是老師要照顧很多孩子,不能面面俱到。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與老師不熟悉,遇到困難時也不願意找老師幫忙,老師也無法知曉孩子的情況。孩子如廁有困難,自然會減少如廁次數。
2)如廁能力不足
部分孩子在家中比較受寵,或者是家長培養孩子自己如廁的意識不夠,導致他們在入園時不具備基本的自己如廁能力。
一是不會擦屁股,在家中,孩子有時會擔心粑粑會弄髒自己的手,或者純粹是習慣了由家長幫助擦屁股,孩子一直不願意也不曾自己學習和鍛鍊,導致入園以後也需要老師的幫助。
二是一些孩子由於各種原因一直由家長抱著如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把屎把尿",孩子習慣了要上廁所時一切都由大人包辦,習慣了要如廁時叫一聲,家長就會過來幫忙,當需要自己完成一切時變得不知所措。老師會在學校教孩子自己如廁,但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完成。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在《論教育》中指出:"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3)幼兒活動過於投入
有一次,小柚子的學校舉辦活動,她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遊戲,比如丟手絹、老鷹抓小雞、舞蹈等,玩得不亦樂乎。到了家中,小柚子又一次急衝衝地去衛生間,經過詢問得知,原來是孩子參加活動太興奮了,以至於忘記了要上廁所。
4)幼兒園情況導致
幼兒園普遍使用蹲廁,科學研究表明蹲廁時更有利於腸胃的蠕動,同時鍛鍊了小腿肌肉。但孩子的腿部力量往往不足以支撐孩子上完大號,有的孩子會在學校上小號,但是因為蹲不了太長時間,選擇憋回家上廁所,這樣是不利於孩子健康的。
孩子應當每天排一次便,如果每次想要排便時都在學校,等到放學,孩子有可能就不想排便了。
根據醫學原理,"如果患者長期存在憋大便習慣,有可能會導致便秘症狀的發生",我姐姐的兒子林林就是如此。
為了方便老師照顧孩子,很多幼兒園設計的廁所是男女混用的,現在,家長都開始重視起性教育,有的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樣的,不能在一起上廁所,也就不願意在幼兒園如廁。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當班裡有孩子要去上廁所時,其他孩子也會想去。他們或許並不是想要解手,只是單純覺得好奇、好玩。
因此,幼兒園會為孩子們安排固定的如廁時間。這個如廁時間可能與孩子平時的時間差別很大,當孩子想要如廁時,常常不是那個時間,又由於羞澀,不願提出,也會出現憋尿現象。
1、 做好入園前準備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準備好需要的東西。比如之前說到小柚子冬天穿的褲子太厚時,她就需要大人幫忙才能完成如廁,因此,在孩子上學時一定要注意為其準備輕薄的衣服褲子,方便運動和如廁。
特別是冬天,在保證保暖的情況下,除了褲子要儘量薄以外,衣服也要稍微薄一點,太厚的袖子不方便孩子操作。
2、訓練孩子如廁能力
《戰國策》中寫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避免孩子發生進入幼兒園一直需要老師幫助如廁的情況,家長應提前進行訓練。
相關研究表示"如廁訓練的開始時間是1.5歲前後。因為他們已經能夠自主控制負責排洩的括約肌,並且也有能力向成人表達想排洩的意願。"
當孩子想要上廁所時,家長可以一步步引導孩子自己如廁。比如一開始,孩子需要家長"把屎把尿",家長先試著讓孩子自己上廁所。
可以準備一個適合孩子的專用小痰盂,當他們習慣了自己上廁所後,再教孩子如何自己擦屁股,循序漸進,孩子才能慢慢學會如廁。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3、與孩子進行溝通
孩子不願上廁所,有時會尿褲子或者拉褲子,會感到很不舒服。有的家長會因此而呵斥孩子,說出"髒死了""好噁心"之類的詞語,這是不應當的。
孩子知道廁所裡一定會有別人的很髒的排洩物,如果家長對他們強調這點,孩子會對在幼兒園如廁更加牴觸。家長應讓其知道,感到自己要排洩時應該去廁所,因為弄溼衣服的感覺很難受。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說: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恐懼,這種壓力會過分強化兒童對某一事物的感覺,刺激了孩子對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認識而忽視了全部。
溝通時不應大喊大叫指責,這會讓孩子更加感到恐懼,而是應該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時,家長要做的不應是指責能力不行,不會上廁所,而應反思孩子在家時自己有沒有教會。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