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於2020年12月17日-18日在上海舉行。主題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服務」。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出席會議並演講。
以下為會議實錄
感謝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論壇開幕式演講,來之前我認真看了過往幾屆論壇的主題,出現比較高頻的詞是「金融開放、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等,今天聽了其他嘉賓的演講,大家都提到了「金融科技、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等,很明顯看得出來今天主題發生了改變。
我們更多講的是「金融科技」,今天,我就以「金融科技」企業身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我今天演講主題是「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中國金融科技經歷了三次發展浪潮。
第一次是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到00年代初,這個時期發展特徵是「電子化、系統化」。此階段一批為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電子設備製造的企業誕生,為金融機構提高了運營效率;同時,人民銀行清結算系統等基礎設施,也是在這個階段完成建設的。
第二階段是00年中後期到10年代初,是以「網絡化、信息化」為特徵,這時候中國網際網路大量普及以及中國電商飛速發展,這個階段出現了一些科技公司幫金融機構做獲客營銷、信息整合、電子交易、在線支付等等,這些企業大大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網際網路化。這個階段24小時銀行也出現了。
今天正在經歷了的是「第三次浪潮」,是以「數位化、智能化」為特徵的發展浪潮,這個階段就是ABCDE的技術,廣泛應用在金融各個領域,甚至影響了生活點點滴滴。從整個發展歷程看得出來,金融科技的應用,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從一開始科技只是作為金融服務的工具,後來科技變成金融實施的手段,今天,科技已經是金融,特別是新金融的核心引擎。因為它已經重塑了金融產品的設計邏輯、交易結構、運作形態、風險管理等方面,甚至改變了金融行業在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和競爭格局。
在我過去20多年的工作經歷中,前面15年在銀行管理IT系統,管理很多外包廠商,之後,創辦了薩摩耶數科。我既在甲方當過開發的需求者,也在乙方當過服務的提供者,為什麼金融業創新離不開外部科技公司的服務和驅動呢?對這個問題逐漸有了相對清晰的答案。
第一,80後、90後這批「網際網路原住民」逐漸成為金融服務的主流客戶群體,面對他們,銀行有沒有從戰略上、觀念上重視科技?如果沒有,這會是一個「代溝」的問題。
第二,銀行內部的組織形態、績效考核、預算管理體系,是否對金融科技創新留有試錯、容錯的空間?是否對產品的市場調研、開發測試、客戶運營具備全流程認識?是否能容許科技、移動互聯、獲客、風險試錯積累上的前期巨額資金投入?是否有與科技相匹配的部門崗位設置、靈活的考核機制?如果沒有,這會是一個「生產關係與生產力適應」的問題。
第三,銀行是否可以兼容科技、網際網路這樣的開放式、多元化、重跨界、輕傳統的基因?包括合規、風險等管理條線,是否有決心在創新與審慎間取得平衡?如果沒有,這會是一個「文化兼容」的問題。
第四,數字金融需要的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人才,例如客戶營銷人員既要懂得網際網路流量買賣,又要知曉銀行的客戶指標增長需求;風險管理人員既要會運用大數據做建模分析,又要知曉如何提升信貸經營效率、降低貸款不良率;IT人員既要會寫代碼,還要能幫業務部門做人工智慧的工具,還得知道怎麼做好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如果沒有,這會是一個「人才」的問題。
銀行創新與改變從未停息,進入21世紀的銀行,從工業時代流水線邏輯到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思維邏輯的轉變也變得尤為重要。什麼是流水線邏輯?就是精準、可控、低成本、標準化,不管怎麼流程再造,都離不開審批、管控的思維。什麼是網絡思維邏輯?激勵而非約束、靈活而非管控、授權而非收權、多變而非穩定,這些都要成為內化的生態。這些觀念上的、文化上的、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只能靠外生力量解決。
這就是過去為什麼三次發展過程當中,金融科技公司的介入越來越深的原因。
從微觀角度講,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是一種優勢互補,金融機構掌控的是國家授權的金融專營資源,科技公司是以外力相助,為金融機構補齊在創新、開放環境下的體制機制和文化觀念上的短板。從宏觀角度講,這也是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後,專業化分工程度越來越高的歷史必然,只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
這是人民銀行行長近期講的一句話:「在金融科技「ABCDE」中,大數據(也就是字母D)最為重要,它是所有科技的支點,也是金融服務的基礎;金融科技發展和大數據運用,推動了整個金融業向數位化方向轉型」。
數位化轉型最裡面是數位化運營,要求金融機構從底層,從中後臺產品要發生深刻的改變,要用數位化來做運營,來做風控,來管理流程。外面這層是數位化的體驗,是用戶可以感知到的。例如,我要去享受一個金融服務,我的流程,我的KYC,是否要有流程匹配等等,這些都是由內到外全面變革,這才是真正的數位化轉型。
以我們薩摩耶數科為例,我們提供給銀行的數字科技解決方案,就是一整套的數字科技解決方案。
營銷層面,怎麼通過移動互聯技術大量地、低成本地獲取客戶,怎麼挖掘銀行沉沒客戶的活躍度;產品層面,怎麼設計金融產品、怎麼吸引客戶、怎麼傳遞品牌形象、怎麼優化流程體驗;風控層面,怎麼運用大數據技術做風險的建模分析、對信貸客戶定額定價,既能提升信貸經營效率、又能降低信貸資產不良率,怎麼運用人工智慧手段實現秒級實時審批放款、7×24小時不間斷工作,怎麼讓風險模型自動迭代、機器學習;運營層面,怎麼讓用戶持續活躍,持續貢獻ARUP值,挖掘出沉沒的用戶,留住用戶的時間資源;治理層面,怎麼通過手機實時查看行內業務數據、了解最新信息動態,怎麼建立數據治理的中臺體系,自動監測預警、提示。
所以我們不是單純的給銀行布軟體、布模型,我們交給銀行的是一個「有血有肉」「自己會跳舞」的系統,我們提供的是數字金融所需要的、能提升利潤的、能切實落地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近些年,我還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金融,總是社會上「軟科技」的率先運用者。補充一下,我這裡說的「軟科技」,帶有「軟體科技」的意思,它是相對於高端製造、生物醫藥那些偏重於製造業的「硬體科技」而言的,並非是說「軟科技」實力不夠「硬」,所以像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區塊鏈、雲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都可以歸類為「軟科技」。
認真思考一下,答案並不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它既對信息處理有著最及時、敏感的需求,又最能匯集大量資本投入於科技的攻關、試水。因此,金融業總是能飲到「軟科技」興起的頭啖湯。但隨著金融觸角的延伸、和科技的日臻成熟,僅有一碗頭啖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更豐富的菜餚,提供給八方來客。
對科技公司來說,我們的全量客戶,就存在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經濟體,也就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微企業。
有幸的是,在服務金融機構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理論認知。這些能力都是可以推而廣之的,它今天應用在金融,明天就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之中。
這一兩年來,我們與政府監管部門一起研究過如何搭建數字監管平臺,讓監管機構實時查閱、調取、分析轄內金融機構的業務數據,做到實時預警、自動生成監管報表,而不是靠金融機構自己申報;我們與手機製造商、電信運營商一起合作過如何通過線上推廣、用戶裂變的形式獲取客戶、搶佔市場份額,而不是通過以往的電銷、地推、平面廣告等渠道;我們與線下零售商場超市一起探索過,如何自動描繪顧客畫像,千人千面,如何促進客戶交易、線上帶動線下,使線下商超也能像線上電商平臺一樣,把客戶從「看得見卻摸不著的」變成「看得見也摸得著的」;我們還深入「三農」領域,把智能識別、數字監控技術運用到農產品批發交易、農畜養殖屠宰,乃至田間地頭,給農民大叔大媽們扶「智」也扶「志」。
數字科技是這個偉大時代的產物,我們受益於這個時代,我們就要回饋於這個時代。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正是這場大變局中的一個關鍵變量,它不僅提高生產力,而且在加速變革生產關係。以數位化、智能化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不斷走向深水區,基於「數字」這個樞紐點,聯結起了金融數位化和產業數位化這兩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命題。
對數字科技來說,金融是起點,不是終局。如果問金融科技的未來在哪裡?我認為,服務普惠群體,讓普羅大眾享受到更智能、更便捷、更溫暖的品質生活;服務實體經濟,用最新科技成果打通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的任督二脈;服務智慧社會,使社會進入自我運轉、自我規範、自我進步的後現代共享時代——這便是未來數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金融科技必須承擔起的使命和追求。
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數位技術、智能技術、互聯技術、雲技術,將會像今天的手機、電視一樣,成為全社會普及的基礎設施,人人生而享有。我們願為此再努力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直到這個美好願景實現的那一天。
我的發言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