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網」(ID:gmw_001),原文首發於2020年4月22日,標題為《張文宏: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因一句孩子「早餐不能喝粥」
引發熱議的張文宏
發聲回應為何不能喝粥
昨晚,這一話題上了熱搜第二
↓↓↓
1
曾說「早餐不能喝粥」引熱議
4月15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
「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張文宏的話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
2
為何早餐不要喝粥而要吃雞蛋牛奶呢?張文宏回應
據@第一財經日報 今日消息,張文宏表示,很多網友批評但其中有一個他不接受。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要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
他認為重症轉輕症最主要的一點要保證營養和蛋白質,這時候,靠粥和鹹菜你就麻煩了。而且,中國人最喜歡喝魚湯了,魚渣也要吃掉,都是蛋白質。
視頻在這裡
↓↓↓
視頻來源:第一財經
3
網友評論
請正確理解張文宏醫生的意思
也有網友認為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
補充優質蛋白質確實對身體很重要
4
營養師這樣解釋:
「全碳水模式」缺點不少
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營養科陶新城醫生告訴記者,中國人習慣稀飯、米粥加點心的早餐模式,從感覺上來說還是挺不錯的,稀飯補充血糖,點心持續供能,有幹又有稀,但這只是在物質條件不好時候的一種習慣。這種早餐模式攝入的是全碳水化合物,有不少弊端。全主食的食物不能提供脂肪,我們的膽囊沒有動力去吐出膽汁,而且又沒有身體必需的蛋白質,不能補充身體需要,最後一點就是胃停留時間不夠,通俗地講就是不耐餓,所以並不提倡這種早餐模式。
陶新城說,還有另外一種極端的情況,有人的早餐很豐盛,又是油條又是炒飯或者漢堡包、炸雞翅什麼的,過於油膩不僅不利於減肥還會加重上午的消化負擔,也是不提倡的。
5
健康早餐:有葷有素有主食
陶新城表示,健康的早餐應該是有葷有素有主食的一種:比如1瓶牛奶或豆漿或豆腐腦加1個雞蛋或方腿或奶酪加1份稀飯或饅頭或麵包等,最後怕沒有飽腹感還能來點水果或蔬菜沙拉。
如果年輕人覺得早晨時間貴如金,想儘量減少準備早飯的時間,簡單點也是可以的:冰箱裡準備點茶葉蛋、煮雞蛋、方腿、饅頭、包子、牛奶、奶粉、水果、黃瓜、番茄等等,刷牙的時候用微波爐把點心加熱下,刷完牙「抓起來就跑」,決不會浪費時間。
總之早餐宜清淡不油膩,但最好包含主食、奶或豆、蛋或肉再加果或蔬,豐儉由人。
6
不吃早餐,
你離「胖」又近了一步
比吃得不夠健康更傷身體的是不吃早餐。
陶新城告訴記者,有人不吃早餐是因為怕胖,有資料說早餐吸收的營養佔全天的大半,這個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但早餐的吸收率高倒是實情。但這不是不吃早餐的藉口,反而是積極吃早餐的理由。早餐吸收率高的原因是因為空腹時間較長,身體自然啟動飢餓程序來加強吸收。如果不吃早餐到了中午會更加飢餓,吸引率更高,而人對飢餓的反應總是滯後的,吃過了量大腦才能有飽的感覺。所以餓了一上午然後美美地吃頓好的中餐,反而會離胖又近了一步。
還有些人覺得不吃早餐會感覺頭腦清醒,吃完飯有昏沉沉的感覺。吃完食物後會有部分血液分配到腸胃去支持消化工作,會讓有些敏感的人有不良的感覺,但如果早餐不是吃得很油膩很難消化的話時間不會持續太長,況且也不提倡剛吃完就去工作,休息一下,剛剛好。
大腦是個很「挑食」的器官,只對葡萄糖感興趣,而不吃早餐人體沒有足夠的葡萄糖來供大腦使用。於是有些人在快中午時感到疲倦、思維無法集中、精神不振、頭暈、心慌、出冷汗的症狀,這就是低血糖的反應。不嚴重的話抗一抗也能過去,嚴重地能當即暈倒,還是很危險的。對於小朋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吃早餐影響發育,危害更大。老年人不吃早餐,且不說低血糖能不能受得了,心血管意外的機率會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