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進忠
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強化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體基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正確處理「富腦袋」與「富口袋」的關係,良好的鄉風文明建設,利於幫助農民改變落後思想觀念,摒棄陳規陋習,提高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素養,利於廣泛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為此,《意見》從加強新時代農民思想教育、保護開發傳統鄉村文化資源、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持續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四個方面對我州接下來如何強化鄉風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讓農民成為繁榮鄉村文化的主體
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傳承者和受益者。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核心在於動員和激發農民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意見》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宣傳教育,發揚「愛國愛黨愛家鄉、團結奮進創一流」的新時代臨夏精神,持續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和「知恩、感恩、報恩」主題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牢固樹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要在全州農村掀起解放思想熱潮,學習新科技、新理念,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著力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全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要倡導農民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挖掘和宣傳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引導形成向善向好、尊老愛幼、鄰裡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鞏固擴大「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成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積極創建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要通過思想教育,實現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向現代化轉型。
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實力」
現代科技的發展、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大眾心理需求的多樣化等因素催生了水果採摘、鄉村旅遊、鄉村康養、農耕文化體驗等相關產業,加快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不僅能讓鄉村文化得以傳承,還可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
如何挖掘利用鄉村社會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市場、轉化為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和新興產業,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意見從如下4個方面作了安排部署。
——要深度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資源,充分利用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打造傳統農耕文化特色品牌。
——要保護好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鎮、古樹名木、農耕遺蹟、文物古蹟等物質文化遺產,留住有形的鄉村文化。
——要深入挖掘民間藝術、地方戲曲、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加強「中國花兒之鄉」建設,培育紮根農村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人員。
——要組織實施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支持舉辦各具特色的豐收節慶活動,著力培育鄉村文化品牌,塑造具有濃鬱臨夏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推動發展集農業文化創意、民族飲食體驗、民俗文化交流、特色產品交易和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新產業新業態。
澆灌好鄉村文化發展的沃土
如何加強鄉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如何拓寬農民獲取閱讀的渠道?如何傳播好鄉村優秀文化?如何讓鄉村文藝進入大眾視野?這些要求的實現離不開健全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不斷提升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因此,《意見》提出,要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體廣場、鄉村舞臺等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和使用。要推動農家書屋與縣級圖書館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實施「農家書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共建模式,擴大閱讀覆蓋面。要加強鄉村電影院線建設,推進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制播能力建設、大喇叭等應急廣播體系建設。要開展網際網路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示範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鄉土文化信息新媒體傳播。要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要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積極創作反映新時代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
移風易俗為小康生活「添彩」
鄉風文明建設必須反映時代要求和鄉村振興需要,引導農民群眾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逐步與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而當前,我州部分鄉村還存在一些封建迷信、陳規陋習。
如何治理這股歪風,從根本上改變鄉間不文明風氣,減輕農民負擔為小康生活「添彩」?《意見》指出,要廣泛開展文明村鎮、五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匯聚起共建幸福美好新臨夏的強大合力。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教化約束作用,強化教育引導,把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反對高價彩禮、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活動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新時代文明新風。推動農村殯葬改革,引導農民文明祭掃。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積極開展家風建設活動和好人好事評選,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來源:民族日報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