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即是鄉村的魂。近日,區新聞中心採訪組第12站來到「文化之鄉」良井鎮的「文化之村」——霞角村。
在這裡,採訪組看見基層文化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標識處處可見,各類公園廣場亦是日日熱鬧非凡。百姓歡樂舞臺、送戲下鄉、免費電影放映,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書法、繪畫等文化的培訓學習如火如荼……霞角村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讓村民信仰樹立起來、生活充實起來、精神快樂起來,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文化魂」。
村民同出力,村容村貌「脫胎換骨」
剛進霞角村,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古韻公園讓人眼前一亮,公園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識牌,道路兩邊有各種花草樹木和健身器材,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大福地客家圍屋外,半月形水塘邊鋪設了鵝卵石,鵝卵石之間鑲嵌著一個個不同字體的「福」字寓意「踏福納祥」。供遊人參觀。傍晚時分,許多村民在此處跳起了廣場舞,「健健身、聽聽歌,看著小孩在公園玩,我們每天都過得特別開心。」當地村民楊老伯介紹。曾幾何時,霞角村這個有著2000多人的古村,相關文體設施缺乏,村民們的休閒娛樂只能是靠著圍屋屋簷下的條石納涼閒聊。不少地方是豬舍、廁所,還有雜草地,又髒又臭,現在建成了小公園。散步聊天,親戚朋友來了也說風景好。
「下園公園的建設地原來是一處雜草叢生的地方,不少村民還在那裡種了果樹。通過村黨支部的策劃,在黨員的帶領下,村民投工投勞,並無償讓出這片涉及20多戶村民的土地。」據霞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順波介紹,村民還籌集6萬元的資金投入公園建設,連最貧困的低保戶也捐出了500元支持這項公共設施的建設。除了下園公園,古韻公園的建設也是如此,經村民理事會人員做思想動員,30多戶村民無償讓出3000多平方米土地,促成古韻公園的建設。
近兩年,霞角村則推崇「公園下鄉」,村容村貌「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幸福指數不斷上揚。
而良好的文化氛圍,也開始吸引一些藝術家到此處「落戶」。在城內十三家祠堂不遠處,就有一座兩進,帶有馬頭牆的古建築,以前楊氏後人讀書的古書院。現在已出租,正計劃改造成民宿與藝術工作室。村幹部也希望能吸引更多藝術家當地落戶,「激活」村內那些歷史底蘊豐厚的老屋子,也進一步提升霞角村的文化氛圍。
村民常態化、多樣化開展文娛活動
7月17日,在良井鎮霞角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內由區文化館主辦、良井鎮分館及霞角村服務點協辦的2018年惠陽區文化館總分館公益文藝培訓班正式開班,20多名霞角村的少年兒童開啟暑期公益培訓之旅。
課堂上,老師從硬筆書法最基本的執筆、寫字姿勢入手,由最基本的點橫豎撇捺勾折挑開始,手把手對當地的孩子進行了耐心細緻的示範和指導,為大家講授了漢字書寫技巧。據該村文化志願者介紹,當地會不定期開展相關的文化培訓課程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當前正值農忙時節,而在中心的院子裡,一群農村阿姨們卻正在彩排。為登上村裡的下一場百姓歡樂舞臺,她們正在努力排練學習宣傳十九大精神文藝節目三句半之《姐妹宣傳十九大》,一旁還有老師在細心指導。「老伴還勸我不要老想著農活,要專心排練。」談到農忙時節不在家裡幫忙幹農活,跑來排練節目時,年近70歲的楊秀霞阿姨笑道,家裡都很支持,希望能看到我上舞臺表演。
近年來,在霞角村,群眾自發開展文化活動已經常態化、多樣化。這些活動,活躍了農村的文化氛圍,增強了農村凝聚力,提升了農民的精氣神,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形成鄉村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魂。
村莊名片|霞角村
霞角村位於良井鎮西部,轄區總面積2.75平方公裡,共設1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2500人,先後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霞角村人傑地靈,崇文重教,有著燦爛的文化歷史和客家文化底蘊。在如此濃鬱的文化氛圍薰陶下,這裡孕育了宣統舉人楊彥生、光緒武狀元楊殿昌、人民解放軍師長楊漢朋、國民黨新一軍師長楊伯和、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等賢人志士。一代代名人、一座座客家圍屋見證了這片鄉土的輝煌。
近年來,霞角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致力於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現已完成村道巷道硬底化、美化亮化、自來水安裝、垃圾、汙水處理、有線電視入戶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還積極打造以東江客家文化體驗為主,水產養殖、農業採摘為輔的客韻生活體驗區。
話說霞角村的六幢圍屋
霞角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歷史的省級古村落,村裡至今保存有6幢規模宏大、具有客家風情的古圍屋。相比他處較為分散的圍屋,霞角村的圍屋基本連片。經常都有外地遊客來此處騎行,賞鄉村美景,感受古屋韻味,享受鄉村慢生活。
霞角村的「城內十三家祠堂」是一幢客家圍屋,這幢清代建築物由該村楊氏開基叔侄二人於乾隆二十至三十年所建。按照規劃,祠堂門前的半月形水塘要安裝圍欄,水塘邊的一塊空地將填平作為休閒娛樂之地。該祠堂還將重修方便遊客參觀。
該祠堂坐北朝南,建築造型宏偉,氣勢壯麗。其屬堂屋、圍屋兼而有之的「坐欄式」建築,前半部分是三進二橫,後半部分是圍龍屋格局。整座圍屋佔地約409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192平方米,依山而建,從高處俯視,就像一把座椅。祠堂內有一半月形花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祠堂正面沒有門,北面設兩層高望樓式鬥門進出,鬥門匾額陽刻「紫氣東來」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踏入鬥門對應有一圓拱門,這兩扇門被村民稱為「日(方門)月(拱門)門」。祠堂四角建有角樓,目前祠堂內的橫屋還有村民在使用。由於城內十三家祠堂地勢較低,鬥門高處還掛著一艘木船。每當洪水洶湧而至,村民就劃著木船往高處逃生。
「大福地客家圍屋」建於清乾隆年間(1785年至1795年),是一座氣勢恢宏、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客家古建築。該圍屋屬四進堂屋類型,坐北朝南,兩層結構,樓角3層,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共有4進2橫9廳18個天井150多間房。
「大福地客家圍屋」正面設有3個門,中門為正門。一進的門廳上,有霞角村名人堂展覽,介紹了多位在霞角村出生的歷史名人。圍屋內的祠堂保存較完好,裡面的木構件部位有不少精美木雕,還有蝙蝠、花瓶、壽字圖案的石雕。
「水尾仔客家圍屋」,始建於光緒五年(1879年),建築面積1326平方米,坐北朝南,屬於三進兩橫屋的方形客家圍屋。想一探該圍屋只能從東面的側門進入,因為南面正門被密封住了。村民說,正門要60年才能開一次。傳說若平時一開門,村裡就會發生火災。
「楊氏和鈴公祖祠」外牆修繕一新,門前是一條新修好的騎行道。門前的半月形水塘安裝好了花崗巖圍欄,水塘兩側還有鵝卵石鋪設的親水臺。祖祠內進行了維修,木樑木柱都刷上了新漆,牆楣有重描的彩色壁畫。裡面的木雕保存較完好,有不少人物雕像栩栩如生。
「烏洋客家福圍屋」建於清嘉慶年間,坐落於霞角村西部中心區,屬三進兩橫堂屋。整個建築依地勢由低到高分為池塘、天坪、堂屋、後山4個部分,總面積4600多平方米。
「中心屋客家圍屋」原名叫「九福堂」,因該屋祖先楊潛公排行第九而得名,後更名為「中心屋」。祖屋建於清乾隆末期,建築面積5658平方米,佔地面積2829平方米。該圍屋建築形式為三堂組合,屬三進兩橫客家民居。
雲朵般鬆軟的「良井大包」
一直以來,良井不但被稱為文化之鄉,更稱為美食之鄉。良井粉仔、良井油豆腐、良井大包被譽為良井的美食「三寶」。讓不知多少深莞惠吃貨們魂牽夢繞。
其中,「良井大包」又稱「霞角大包」。店鋪於霞角村村口宏基小學斜對面,是一家夫妻檔,店名「良興水包」。
8年前,為了養家餬口老闆楊先生半自學半創造做出了大包開始和妻子此處開店。八年來,他為了讓每一位顧客能嘗到一樣的味道,一直秉承「工匠精神」,堅持「傳統手工、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的製作理念,未曾動搖。包子皮採用酵母發酵法,嚴格把控時間和用料。而大包的餡料是肥瘦相間的叉燒切成絲,再調上糊狀的芡。做好的包子:包皮鬆軟,餡香有汁。尤其是包子皮,讓人仿佛咬到「雲朵」般鬆軟可口。
如今,「良井大包」已經聞名深莞惠,不僅良井本地人愛買,還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一買就是幾十個。霞角大包一天只出兩檔賣完就沒有,想吃要提前預訂。每天早上6點大包新鮮出爐不到兩小時,250個大包就會銷售一空。下午2點30分再出爐,4點去買也沒有了。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農村電商成霞角鄉村振興新引擎
在霞角村村委旁,一座原本破舊的民房被改造一新,成為了霞角電商服務中心。今後,該中心將成為霞角及周邊鄉村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同時也為旅客到霞角村遊玩提供了一個優質的服務平臺。
「以後霞角村的農副產品就可以從這個平臺銷往外地」。走進服務中心首先吸引眼球的就是一個巨大的觸摸顯示屏,屏幕內顯示一個名為「新良井」的電商平臺。在平臺內,筆者看到了產自良井的火龍果、番薯等等各類農副產品。據項目負責人朱慧芬介紹,目前該平臺正在進行測試當中,不久將投入使用。中心設有平臺數據中心、物流服務,倉儲服務,主要是負責統籌調配和管理產品、服務,協調各村資源共享、發展共享的,為各村服務站提供支持和支援等。未來除了在霞角村,還計劃在時化、矮光、大白、黃洞村等地開設電商服務中心,服務當地群眾。
「我們將根據發展需求以及當地特色建設各村服務和體驗中心,有展廳、書吧、驛站、共享單車服務點、露天影院、休閒吧、議事亭、培訓室、農產品體驗室等」朱慧芬表示,除了搭建電商平臺,他們還將依託良井鎮優良的山水資源、豐富的農產品、頗具規模的農業以及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結合當地政府城鎮化規劃,結合當下網際網路、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以「一村一特色,一戶一就業」為發展原則,運用「農村電商+農事體驗+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模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打通壁壘,攻堅扶貧,打造一個現代化「新良井農村電商旅遊綜合服務平臺」,將良井建設成一個「村村通,戶戶享」的特色鄉村電商旅遊新品牌,推動良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讓良井特色走出去,城市現代化精品走進來,實現鄉村振興,農民發家致富,真正達成良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許文昌)
----END---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轉載請註明:惠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