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復興,為鄉村振興找到靈魂

2021-02-19 福建美麗鄉村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文化振興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系,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鑄魂工程。新時期下農村文化建設能夠有效地滿足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境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的發展。

鄉村文化是鄉民在生產生活中經人文教化而成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是鄉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託。

鄉村文化是與城市文化相對而存在的。相對於城市文化的繁華狂躁、複雜多變,鄉村文化則是簡樸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文化是鄉村特定人群認同的東西,必然與特定鄉村的歷史產生關聯,必然在鄉村的土壤裡生長。鄉村文化是傳統農耕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方特色氣息的結合,與借鑑與移植的現代城市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淵源,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

「三味」鄉村文化

我國鄉村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表現形式也多姿多彩,它牢牢附在鄉村的各種器物和村民活動之中,鄉村的萬事萬物皆文化。

鄉村文化首先表現在鄉村的自然風物上,如鄉村山、水的形成、名字以及各種傳說故事;鄉村古樹、老屋、風雨橋、茶亭、祠堂、廟宇的歷史故事等等,都是鄉村文化的承載者。

鄉村人物是鄉村文化的直接承載者。如有關鄉村村民祖先的傳說故事;有關鄉村先賢的故事;有關本族人來源的傳說等。特別是鄉村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更是鄉村文化的寄託。

鄉村器物是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對象,但都寄託著鄉村文化的意義。如鄉村村民餵養的豬、牛、羊、雞、鴨、鵝;種植的稻穀、紅薯、玉米等;使用的風車、水車、蓑衣、鬥笠、犁、耙、鋤頭等工具;以及使用的竹器、木器等家具,都具有鄉村獨有的文化特徵和內涵。

不同鄉村有不同的禁忌,他們信仰不同的神,開展不同的民間文娛活動,這些都是鄉村文化的凝結。如鄉村的禁忌、迷信、信仰的菩薩、祭拜的土地神等;如鄉村方言、山歌、號子、民歌、雜耍等文娛活動等。其背後有著深厚的鄉村文化內涵。

鄉村約定俗成的一些內部禮儀和規矩,都有鄉村文化的淵源。如鄉村的鄉規民約、鄉村人情往來的禮節、鄉村耕作制度、鄉村婚嫁喪葬的禮儀等。

鄉村的某些民間活動,是濃鬱的鄉村文化的凝結。如春節廟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傳統活動;以及打醮求雨、寺廟開光、死人做法事等宗教活動,都蘊含著鄉村深厚的文化因素,展現了鄉土文化獨特的意義。

鄉村道德倫理凝聚在村民的日常道德意識和行為中,也是鄉村文化的一種表現。如重農揚農、尊祖尚禮、鄰裡和睦、勤儉持家、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等。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日益崛起,新興城市的蓬勃發展,這些嚴重衝擊著封閉、落後的鄉村文明,對農民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越來越多的農民喜歡進城打工,甚至定居城市。因為在城市就業機會多,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甚至可以改變身份地位,因此農村出現「空城」現象也是見怪不怪。「村民離土」的後果就是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和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社會特有的現象,從而導致鄉村走向衰落,鄉村文化後繼無人,鄉村文化發展面臨困境。

        

農村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長期以來,我們更注重農民的物質條件的改善,忽視了農民的文化需求,導致鄉村文化建設跟不上經濟政治建設的腳步,所以鄉村的文化產業也發展較為緩慢。

① 鄉村文化產品單一:農業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呈現。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外觀包裝等應有的服務尚未完全實現。文化產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還有待加強,鄉村文化產業的內在價值並沒有完全實現。

② 文化市場還未健全:目前,政府已經在推動鄉村文化產業建設中發揮了各項職能,發揮了引領作用,相比之下,市場發揮的作用卻微乎其微,鄉村文化無論是從內容的創新上,還是服務質量的提升上都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鄉村文化還沒有與生態農業、健康休閒等現代化需求實現有效的融合對接,以文化為主的相關服務行業還沒有被挖掘。

③ 文化產業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雖然我國的鄉村文化產業正在上升期,但綜合實力偏低。有的文化產業仍以手工業生產為主,市場佔有率不高,分布位置也較為分散,無法形成集約化生產,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無法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導致鄉村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僅僅局限在某一地區。

       

① 部分農民的精神信仰發生轉變:在技術迅速發展和鄉村傳統逐漸沒落的背景下,部分農民只追求看得見的、短時的利益,忽略了內心精神世界的建設。

② 在西方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下,部分農民被金錢蒙蔽了雙眼,逐漸忘記了善良寬容、誠信樸實的傳統美德。

③ 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受到挑戰。部分農民對成功的定義,對是非對錯、善惡曲直的判斷走向多元化,內在的道德文化基因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逐漸消退。

鄉村文化不僅起到「孕育者」的作用,還能夠發揮「守護者」的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力量「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無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鄉村文化必須具有現代精神,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形成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源源動力。因此,必須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鄉村文化的現代化性,不是簡單機械的城市化。它既要借鑑現代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先進性,又要維護鄉村文化獨立的價值,維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現代農業相匹配,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相適應。

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其特色,鄉村文化的價值所在也是其特色。因此,支撐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一定要結合鄉村的傳統稟賦、資源特點,結合鄉村的山水人文,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要有特色,就需要有點小「土」,讓農民喜歡,使市民稀罕。如一些近距離、參與式的鄉村歌舞,儘管場地小甚至音不準、曲不全,但這些「土樂」「土舞」,來源於村民的生活,參與感強,能夠引起村民共鳴,引發市民的稀奇。

鄉村文化不全是精華,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文化。有些鄉村文化催人振奮,有些也讓人消沉。我們要保留好的鄉村文化,摒棄壞的鄉村文化。因此,當前我們需要對鄉村振興有正能量的鄉村文化。有正能量的鄉村文化符合時代潮流與社會發展需要,是尊重鄉村的實際與本土資源、結合時代需求和遵循農民主體性的鄉村文化。有正能量,鄉村文化才能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

人們對鄉村某一個人的懷念,對鄉村一山一水的記憶,對一段童年喜怒哀樂的圖畫,都可以勾起濃鬱的鄉愁。因此,鄉愁是一句地方土話,鄉愁是一位老鄉;鄉愁也是一點小傷感,是一絲小牽掛,是一縷小回憶;鄉愁還是一道土菜,是一杯土酒……傳統鄉愁是本鄉人的愁,現代鄉愁是城鄉居民共同的愁,因而我們需要加大鄉村文化的開放性,拓展鄉村文化的多功能,建設能夠牽動城鄉居民鄉愁的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與鄉村物質不一定同步,但鄉村文化需要物質基礎,鄉村物質必須要鄉村文化支撐。鄉村文化振興不是簡單的文化設施建設,也不是城市文化的移植與複製,而是鄉村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做到如下四個結合:

鄉村文化振興要結合本土資源、切合農民的主體需求,發揚鄉村文化的「鄉氣」,突出鄉村文化的「土氣」,凸顯鄉村文化的地方味,堅守鄉村文化的本土特色去發展和創新,不管鄉村文化如何發展,本土的根不能丟。鄉村文化不一定要高大上,但是鄉村文化必須有本土情懷。

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重要「原料」,鄉村文化振興要借鑑現代文化的優良品質,但必須與農耕文明和鄉村自身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面對強勢的「現代」城市文化,要珍惜祖輩傳下來的傳統農耕文化,找回往日的自信和自尊,堅守鄉村文化的精神家園。鄉村文化要成為安頓農民靈魂、安放有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靈魂的精神家園,就不能抹殺農耕傳統文化,不能丟了「鄉愁」。

鄉村文化不僅要保護,而且要發展要開發開放,要讓鄉村文化在大開發中閃光,在開放交流中釋放其巨大的價值。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了「鄉村文化熱」,鄉村文化成為一種時尚文化。鄉村旅遊大發展,傳統村落成為人們爭先前往的旅遊地,鄉村文化釋放了價值。但是,有些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沒有緊密結合,有的經過開發,把鄉村文化破壞了;有的保護了鄉村文化,但沒有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如當前的鄉村文化旅遊,有的引進一些同質的項目,把鄉村獨特的傳統文化都破壞了,得不償失。

文化建設需要文化設施配套,但文化設施不能代替文化內涵建設。當前,有些地方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只重視文化設施建設,搞一些看得見的形象工程,不注重文化內容建設。要把文化設施建設與文化內容建設貫通起來,充分汲取鄉土文化營養,既做好文化設施建設,又不斷創新鄉村文化內容,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最大限度縮短鄉村文化與農民心靈的距離,充分激發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築牢鄉村文化的振興之基。

總之,鄉村文化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操守和行為方式。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第十七講:鄉村文化振興規劃
    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毫無疑問,鄉村文化復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2018年中央1號文件中也提到要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文化將與鄉村產業升級、社會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提升等要素互為表裡,共同完成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
  • 文化主題民宿方為鄉村振興新熱點
    文化主題民宿方為鄉村振興新熱點時間:2019-07-11 15:4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民宿經濟是點燃鄉村振興的薪薪之火。伴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全國各地全域旅遊發展不斷深化,鄉村旅遊逐漸成為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異化到回歸:鄉村振興中人民調解復興的挑戰與應對
    鄉村振興在不同視角下存有不同解讀方式,從價值目的層面看,鄉村振興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需要實現的目標,從過程要素層面看,鄉村振興是重配鄉村利益、重塑鄉村文化、重構鄉村治理的過程,從國家布局看,鄉村振興是實現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工程,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 鄉村振興:與孝文化有關?
    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文化的復興、匡正和培育,而孝文化只是鄉村文化回歸的一個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延平範本」
    東南網訊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的大工程,不僅要推動鄉村物質文明的深化發展,更要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榮。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
  • 薦讀 | 何陽等:從異化到回歸:鄉村振興中人民調解復興的挑戰與應對
    鄉村振興在不同視角下存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從價值目的層面看,鄉村振興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需要實現的目標;從過程要素層面看,鄉村振興是重配鄉村利益、重塑鄉村文化、重構鄉村治理的過程;從國家布局看,鄉村振興是實現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
  • 提綱挈領,推進鄉村振興有序開展
    中國改革開放始於農村,新一輪改革開放也從鄉村振興規劃開始,體現了我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可持續性和堅定性。同時,這就要求在今後的鄉村振興工作中,要通過不斷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來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創造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  二是在精準扶貧已經取得很大成績的形勢下,《規劃》連接了精準扶貧和小康社會建設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
  • 青陽新河鎮:鄉村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十裡崗村的鄉村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皖南土雞原種場、宋名臣滕子京古墓旅遊景點、金雞園生態莊園、子瀧湖生態莊園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有龍船調是以黃梅戲、青陽腔為代表的戲曲式的山民歌,是十裡崗村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市級非遺文化,當地部分普通群眾不僅耳熟能詳,甚至還會表演一番,每逢節慶十裡崗村都會進行龍船調表演。
  • 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新時代,在紅色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明塘村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緊緊抓住鄉村文化振興為切入點,在凸顯「綠色」文化、 「鄉愁」文化和「鄉賢」文化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打造生態環境,凸顯「綠色」文化明塘村,位於徐聞縣新寮鎮圩2公裡處。村外,陽光鋪滿的田野上,遍布稻子、番薯。
  • 鄉村振興在商丘丨產業興旺指的到底是什麼?
    另外,要發展特色農業,就是找到無替代性、唯一性的地域農業,與時俱進,找到新時期應對農業發展的策略,讓產業為鄉村振興賦能。,未來將有很多傳統鄉村與農業從形式到根本的回歸,比如重現鄉村會議的場景,立足於鄉村做一場鄉村復興論壇來激活一個地區的產業等。
  • 一把手訪談丨安樂鎮:鄉村振興 裡坊復興 助力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一是鞏固提升生態景觀軸線。通過在新伊大街、牡丹宮路沿線兩側拆除違建,美化村莊,構建「一戶一景、一村一畫、一線一景」的大美格局。二是建好美麗鄉村示範點。獅子橋村廣場建設如火如荼,詩人白居易、建築學家宇文愷、茶仙盧仝等濃厚文化底蘊正在研學;鄭村民宅統一提升,沿街店鋪綜合整治,標牌統一,村級商業街規劃實施正在推進。三是打造民生幸福河渠。
  • 以點連線 看榮昌如何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1月9日訊(記者 成琪 魏金金) 11月6日至7日,一場旨在促進鄉村產業復興、傳承本土文化、創新共建發展的鄉建盛會——鄉村復興論壇·榮昌峰會在重慶榮昌成功召開。
  • 商丘市民權縣:振興特色文化產業 讓鄉村振興「虎虎生機」
    原標題:「中國畫虎第一村」——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 振興特色文化產業 讓鄉村振興「虎虎生機」  如今,當地政府藉助「畫虎村」虎文化的品牌和影響力,把虎文化、民俗與農業觀光緊密結合,打造虎文化、民宿、民俗等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度假區;同時把王公莊村建成在全國具有影響的書畫產銷基地、繪畫人才培訓基地和畫家創作基地、文化孵化基地,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1  農民潑墨舞出「中國畫虎第一村」  12月14日,記者慕名來到王公莊村。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
  • 鄉村三種振興之道,兩種振興模式。這種後來居上。
    鄉村振興路徑除了特色產業項目振興、特色文化資源振興啥思路?機制創新,賦能鄉村振興,搭建承繼資源平臺,理清機制引鳳先行。人才池、資本池、資源池三池蓄水養魚。鄉村振興兩種模式,江浙模式和關中模式。各有啥招?
  • 鄉村振興第一步:重拾鄉村風貌
    ■振興鄉村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大體要經歷兩個階段:首先重拾鄉村風貌,還農村居住生活、發展生產和涵養自然、生態、文化等功能;在此基礎上,要大力發展旅遊、康養、醫療、教育、研發、文創等產業,與城鎮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得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進行時|南城蛤地社區:客家傳統鑄魂 繁榮鄉村文化
    人居環境越來越好,文化活動絡繹不絕,居民不亦樂乎……近年來,南城街道蛤地社區除了從提升人居環境方面著手,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外,同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繁榮鄉村文化,同步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 聚焦聚力「五大振興」 奮力推動鄉村振興
    」 奮力推動鄉村振興       本報訊 (記者 焦同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鄄城縣著眼鄉村振興目標任務,聚焦聚力「五大振興」,奮力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推動產業振興,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是基礎。鄄城縣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鼓勵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手中,逐步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   推動人才振興,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 (復興鄉村)如何營造不一樣的美麗鄉村?鄉村振興實施流程大全,(附:鄉村振興的10種標杆發展模式).
    那麼,如何打造鄉村的文化之美呢?把鄉村教育復興起來,否則未來人才就是個問題。留守兒童也好,流動兒童也好,流浪兒童也好,他們急需的就是現代教育支撐,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良好的素質,沒有良好的素質就不能從事現代化的工作,沒有現代化的工作就沒有現代化的收入,由此就會進入惡性循環。文化的血脈要很好地傳承,首先要繼承家風,我們鄉村中世世代代累積的家訓、家風、家教,是鄉村中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