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1月9日訊(記者 成琪 魏金金) 11月6日至7日,一場旨在促進鄉村產業復興、傳承本土文化、創新共建發展的鄉建盛會——鄉村復興論壇·榮昌峰會在重慶榮昌成功召開。峰會以「陶園·河島·久宿·原鄉」四個村子為會場,在兩天時間裡,峰會相繼開展了主題分享、清華大學專場對接、鄉村夜話、非遺文化展、村民演出等多場活動,從聽課學習到嗦粉吃麵,從品牌發布到趕集看展,打造出一場煙火氣十足的接地氣的鄉建盛會。
近年來,榮昌積極探索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有效途徑,大力開展城鄉結合部專項整治,推進城鄉醫療、教育均衡發展,引導城市資本下鄉、城市人口進村,推動農村成為消費新市場,農業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作為本次峰會所在地,通安村、河中島、玉久村、經堂村四個分會場已分別落地陶文化產業園、田園綜合體、民宿院落、社區營造等項目,形成「陶園·河島·久宿·原鄉」四美與共的詩意會場,村落文化彼此交相輝映。正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在致辭中所說,「舉辦鄉村復興論壇·榮昌峰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的有機結合,是榮昌近年來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統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舉措的一個縮影。」
思想碰撞 共話鄉村振興
峰會圍繞「融匯巴蜀·天下榮昌」主題,專設「綜合、文旅實踐、鄉村運營、基層有話說」四大主題版塊,邀請30餘位建築規劃、藝術設計、民宿運營、文旅融合、社區營造等領域專家學者與基層幹部,聚焦鄉村振興之要,從鄉村價值、文化活化、文旅升級、城鄉融合等多個議題探討鄉村建設新路徑。
2021年即將到來,新的五年計劃即將開啟,鄉村建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經濟師趙暉談到,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口階層變化,未來10-15年,中國將有1/5—1/4以上村莊進入美麗鄉村建設階段,「逆城鎮化」將開始顯現,部分鄉村將成為宜居選擇地。他強調,在今後的鄉村建設中要保持長效機制,重視設計、提高鄉村魅力和創造力,促進二三產業與農村融合發展,「農村環境治理一定要持之以恆」。
「融匯巴蜀·天下榮昌」峰會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鄉村旅遊是特殊的旅遊產品,它的特別之處在於要將一個村莊作為旅遊產品或是景區賣出去。小小的鄉村有大大的複合性,它是一個旅遊產品,又是一個複雜的小社會。當把旅遊嵌入鄉村之後,可以從各種領域整合資源,找到產業的生發地。」在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一力看來,鄉村旅遊幹得對不對,好不好,關鍵要看三農問題的解決是否到位,要看對當前旅遊需求的把握是否到位,「鄉村旅遊的平臺多高,中國旅遊產品發展的質量就有多高。」她表示,下一個10年,整個鄉村就是我們中國人無邊界的旅遊度假區。作為今後10年的主打產品,鄉村旅遊需要注意追求大眾精緻,試著尋找需求的觸點等方面問題。「鄉村產品要有人性,不要忘掉鄉村主人。沒有鄉村主人的鄉村,是沒有靈魂的。」
村裡開會 村民當主角
榮昌如夢,經堂如畫,一湖翠影,房屋錯落在梯田,青山、碧水與民宅連在一起仿佛一幅生氣盎然的文人山水畫卷。今年以來,在奇村文創創辦人陳奇等人的推動下,經堂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小院講堂、村民晚會等活動,通過業態重塑、村民共話、活動策劃等方式,營造「村民自治,共創共生」的鄉村新社區。
「鄉村夜話」進行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6日晚上經堂村舉辦的「鄉村夜話」上,高校學術專家與瓦米溝的土生土長的老百姓齊聚,暢談家鄉發展。經堂村黨總支書記吳吉桂談到,村裡的每個人都在發揮自己的光與熱去建設自己的家鄉,如今村裡通過成立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當地居民脫貧攻堅。「群眾滿意度是100%,可以說,我們的人居環境跟城市沒有什麼差別,經堂村成了美麗鄉村」。幾年前,80後返鄉青年、雷趙生態農場創辦者雷永離開建築行業返鄉創業的初衷就是想找一份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業。「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先」,最終雷永選擇了生態農業,深耕稻田、果園,帶領村民一起發展振興家鄉經濟,「未來希望更多年輕一代能回歸土地,在鄉村傳統農耕文化,讓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吃得健康,生活舒心。」
藝術鄉建 激活鄉村美育
鄉村美育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以藝術浸潤鄉村、以文化促進鄉村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人民努力奮鬥、創造幸福的內生動力。作為本次峰會的主會場,通安村「陶園」原本由一片水塘、閒置房屋、荒地、農田、工廠等構成,如今已被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打造成了以「榮昌陶」主題的文化產業園區。今後,這裡除了可以為村民活動提供空間之外,還將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陶瓷藝術家提供研發、創作和交流空間。
不遠處,就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小組搭建的非遺主題設計藝術裝置。榮昌非遺三寶(榮昌陶、夏布、摺扇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重新改造、解構、重塑分別成為契約劇場、布·境、扶搖等多個互動裝置,吸引不少周邊村民前來打卡。當代藝術正在以這種令人倍感親切的方式滲透到在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布·境藝術裝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同樣,在河中島村,由北京綠十字負責的河中島田園綜合體已逐步建成,在這裡,大地藝術與景觀設計將融入今後的水稻種植和綜合運營,促進三產有機融合。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裝置還將長久落地鄉村,在聚集流量和人流的同時,還將吸引更多專家學者加入到挖掘、傳承、弘揚榮昌鄉村文化和非遺保護的行列中來,帶領農民群眾在文旅產業發展中增收受益。
高校項目合作 為新農村建設種下一顆種子
鄉村振興,高校大有可為。近年來,高校通過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為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了有力的貢獻;在即將開啟的鄉村振興新時代,高校依然奮發有為。
2019年1月14日,清華大學全國第一個「鄉村實踐基地」落戶榮昌,實踐基地建成後,清華大學將每年定期派遣學生來到榮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助力鄉村振興和非遺文化發展。本次論壇專門開設了清華專場對接會,邀請各地清華校友從各領域共話榮昌合作機會,為更多項目落地提供可能。除了清華大學之外,論壇前期,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相關專業師生也多次來到榮昌,以建築改造、藝術設計等多種方式深度參與鄉村振興。
正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鄉村復興論壇主席羅德胤所說,新時期的鄉村振興之路不應只是原有「三農」工作的簡單加強版,更加不能「新瓶裝舊酒」,面對新挑戰,要統籌把握鄉村發展特色與資源特徵,對接當下與未來社會需求發展變化趨勢,匯集各方資源與力量,共同塑造鄉村建設的新氣象。
直播帶貨 助力特色農產走出去
花椒、橘子、紅薯、竹編、榮陶……村民帶著引以為豪的農產品和非遺作品紛紛亮相會場外圍擺攤帶貨,峰會也成了本地鄉民展示自家特產手藝和村子市井風情的一個窗口。
榮昌三大寶之一榮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玉久村,一眼望去皆是鬱鬱蔥蔥的竹林,村民個個心靈手巧,竹編花樣更是不少。一邊開會,一邊就地擺攤賣貨,村民臉上的笑容和自信就是最好的產品推介。據榮昌「在村頭」電商直播負責人介紹,此次峰會期間,他們還在峰會對非遺、扶貧產品以及村民自發的土特產進行了直播帶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期間還舉行了陪伴式鄉村運營共建試點和好品中國產業孵化&電商直播基地運營中心揭牌儀式。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該團隊將長期駐村,從駐村改造、社區營造、運營培訓等方面,通過政企合作、村民參與方式,發揮新老鄉民的力量帶動鄉創業態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價值轉換,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