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洋彼岸》聚焦在美留學生的「選擇」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紀錄片《大洋彼岸》聚焦在美留學生的「選擇」


2008年07月22日 16:10 來源:北京晚報

發表評論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這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的經典臺詞。15年後的今天,這句話依然適用於在美國留學的中國人。CCTV新聞頻道正在播出紀錄片《大洋彼岸》讓我們看到,中國留學生們在美國雖不必為缺衣少食而困苦,卻發覺「優秀」的定義在這裡如此不同,在奔往「成功」的路上,有人邁向天堂,有人宛如坐牢。

  紀錄片展現了如今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對異國文化的態度。以開放的姿態吸收與融入無疑是困難的,也需要勇氣,而這樣的吸收與融入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每個人的選擇不同,道路迥異。

  《大洋彼岸》的製片人白羽印象最深的是《美麗女孩》單元中的MAGGIC,剛到美國時英語不好,小組討論分組沒人要她,這是很多留學生都曾面臨的問題。「有些人很恨美國人,就悶著頭搞好功課,也拿獎學金,不和美國人接觸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MAGGIC就很樂觀地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她不會覺得很不開心,她教老美中文,鍛鍊自己的英文。她不只向別人所取,也給予別人,她的付出是有回報的,畢業後很快找到了一份白領工作。」紀錄片中還有一位從小立志成為科學家的中國科學院博士謝迎秋,希望在美國攻讀博士後建立自己的癌症實驗室,然而,卻在幾次改變研究方向後,仍得不到導師的認可。拍攝謝迎秋的故事時,白羽感覺,她性格拘謹,和周圍人的關係緊張,每天只埋頭從事自己的研究,這導致她和導師之間的溝通產生很多誤會,無法順暢進行。

  紀錄片中的人物並不極端,類似的例子在美國比比皆是。「在美國,中國留學生分為幾塊。一種完全混在美國人堆裡;一種來往與中美之間,很快樂;還有一種像坐監獄一樣,恨不得趕快回去。而最後一種佔多數。」白羽說,這也是最初引發她想要拍攝《大洋彼岸》的原因。

  白羽在國內曾是名聲鵲起的年輕演員,五年前到美國留學,回國時她的全部積蓄變成了這部紀錄片。「回國後,所有人都問我值不值?」5年的留學生活帶給白羽的改變是對於「優秀」的重新定義,「我從小學習好,是老師和家長的乖孩子,朋友們喜歡我,在所有人眼裡我都是優秀的。可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並不開心,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充滿焦慮。」到美國,白羽很快發現,美國沒有惟一的生活標準,美國人以「自我實現」衡量優秀與否,他們認為優秀是一種個人魅力,存在感,能影響和激發周圍的人。

  到美國的第二年,白羽開始著手製作《大洋彼岸》,目標跨越全美國,全面的展現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挑故事是最難的環節,從近千個備選案例中挑選最有代表性的15個故事,挑到製作團隊裡的每個人對說話都有了恐懼症。「平均一個人一天聊20個人,然後開會,打分,匯總。一年多的時間,我每天的睡眠就是三四個小時。為什麼能挺住了,就是因為大家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真的是靠信念做事。不然幹嘛,都回家洗洗睡了吧。」現在回顧曾經的艱難,白羽說:「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一個激情,這個激情不會一直出現,所以我願意冒這個風險,可能會失敗,做下來錢也沒有了,很可能連反響都沒什麼,但我覺得值得。不管別人眼中成功與否,這段經歷讓我生命的寬度和長度都延展了。」

  本報記者 金力維

 

編輯:程娟】

相關焦點

  • 「口罩下的留學生」紀錄片招募: 來講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叫Nox,在美留學生,故事收集者,紀錄片項目「口罩下的留學生 Behind the Mask」(簡稱The Mask,下同) 的發起人。我想邀請作為留學生的你,在3月27日至4月7日這期間的任意一天裡,拍攝下你的生活狀況、講講你的留學故事,把這些分享給我們項目組,成為「The Mask」— 一個完全由留學生自主拍攝和製作的眾籌紀錄片項目 — 的一部分。
  • ——留學生紀錄片《我們》
    雖然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近年來出國留學人數暴增,但是,相較於天朝龐大的人口體系, 留學生依然屬於小眾群體。這個群體在國人心中是怎樣的形象?是含著金湯匙贏在起跑線上、不可望其項背的精英;還是啃老燒錢、海外鍍金,只為掩蓋能力短板的寄生蟲?也許都不是,大多數的留學生,他們是處於中間的普通人,只是因為負擔得起而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 大洋彼岸連線英語練習 留美高中生義務輔導貧困生
    大洋彼岸連線英語練習「面對面」  留美高中生義務輔導貧困孩子  近日,通過中關村街道搭橋連線,在美國聖特凱特利娜中學就讀的中國學生劉容杉與河北淶源走馬驛中學的師生結成對子,未來三年的時間裡,在大洋彼岸,她將通過視頻連線、郵件交流等形式提供免費的英語學習輔導
  • 美國公共電視臺將連續5天播放紀錄片聚焦中國(圖)
    美公共電視臺「進入」《中國周》  連續5天播放該紀錄片,聚焦中國經濟、環境和教育問題  自美國當地時間7月11日起,美國公共電視臺(PBS)著名欄目「塔維斯·斯邁雷」連續5天播放紀錄片《中國周》,對中國進行專題報導。每集節目時長30分鐘。
  • 來自大洋彼岸的一封英文自薦信
    今天大衛老師給嵊泗海島學習英語的孩子們介紹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陽光女孩Victoria。她是我老同學的女兒,出生在美國,今年17歲,居住在舊金山。英語是她的母語。我的老同學一家都酷愛運動,而且富有愛心,樂於助人。
  • 限制公費留學生1個月離境?大洋對岸大學的決定,不是單純壞消息
    自從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全球爆發以來,留學生群體因為集體往「家裡」奔,因為其中某些特別不遵守防控措施的個別人,導致網絡上曾一度對留學生這個群體沒有什麼好印象。佔美國留學生群體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的數量十分的龐大,無論是從K12教育階段的小留學生,還是國內委派出去的交流學者或者留學生,國內的留學生群體,貢獻給美國經濟的價值,達到了150億美元!
  • 這個荷蘭人用6集紀錄片 尋訪驚豔世界的「中國美」
    在中華這片廣闊繁茂的土地上,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中國之美的氣壯山河、包含萬物。在水稻田野裡盡情舞蹈的舞蹈家、在西方大學校園講述《紅樓夢》的作家、把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糅合在一起的當代藝術家……這些人和物,都在向世人闡述著中國美在當下的不同形態。近日,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美》上線網絡播出。
  • 紀錄片《尋岸》: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挑戰和蛻變
    在父母的這種期待下,越來越多條件較優渥的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出國讀書。《尋岸》的導演也有著相同的經歷,她在十二歲的時候到美國讀書,當時到美國上高中的大潮才剛剛出現苗頭。她從來沒去過美國緬因州的弗萊堡寄宿學校,她對未來的一切充滿了迷惘和未知。到2011年,再看這所學校,發現它已經成為了中國留學生的「聚集地」。
  • 到美國讀大學的留學生畢業後找工作越來越難,大部分選擇回國
    到美國留學讀大學是很多外國人留在美國實現美國夢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美國移民發越來越嚴格,也使得大部分留學生畢業後發現,在美國找工作越來越困難,尤其選擇文科類的專業,畢業後基本沒有公司願意聘用,而且近兩年美國對工作籤證的收緊,和手續上的繁瑣導致很多企業僱主不願意給外國留學生辦理工作籤證
  • 留學生人數減少?俄:美國已不是留學生首選,中國或將成為熱門
    長期以來,大洋彼岸的美國都是不少學子夢寐以求的留學聖地,畢竟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許多方面的研究都要領先世界。不過俄羅斯媒體近期卻報導稱,美國高校近一年來的留學生人數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中國未來或許會成為熱門留學地點之一。
  • 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什麼有些不願回國?看完讓人感動
    在洋務運動初期,上百名留學國外的留學生,他們其實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留學生是由清政府拿軍費撥款送出去,最初計劃留洋時間為15年。後來因為一些事情傷透了清政府的心,決定提前召回這些留學生,本來這些留學生本該心繫祖國才對,然而回來時卻有一些不願回國,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最後不願回歸祖國的呢?
  • 一個大洋彼岸美國來的電話,徹底揭開了美國疫情的真實謊言
    一個大洋彼岸美國來的電話,徹底揭開了美國疫情的真是謊言:今天在美國工作的表弟從美國打來電話,說現在在美國已經快扛不住了,嚇我一跳,我還以為他得了新冠肺炎吶。他也毫不不避諱,直接就說現在沒錢了,吃不上飯了。在美國太恐怖了,雖然政府要求戴口罩,但還是有好多人不戴口罩。
  • 時隔57年同學還留著他送的賀卡 並帶到了大洋彼岸
    「這張賀卡是我1962年1月1日送給他的,想不到他竟珍藏了半個多世紀,並帶到了大洋彼岸。」昨天,方世嶽感動地對記者說。   感動  大洋彼岸發來57年前賀卡   「@方世嶽你還記得這張新年賀卡嗎?那年我們十五歲。」
  • 中國人愛吃的火鍋,大洋彼岸的瑞士人也喜歡,原因很簡單
    中國人愛吃的火鍋,大洋彼岸的瑞士人也喜歡,原因很簡單在我國,冬天的時候什麼食物最受歡迎呢?毫無疑問是火鍋,很多人以為只有南方人愛吃火鍋,在這裡我就要為北方人說兩句了,你不能因為他們過年的時候不吃火鍋而得出他們不喜歡吃火鍋的結論。
  • 遊遍天下美景,河南農村小夥在大洋彼岸綻放奪目光彩
    老師介紹說,北京一有所學校,成就了無數學子的就業夢想,它就是北京八維教育,八維教育專業設置眾多,並且都是企業急需的前沿IT技術,根據學生入學時的不同基礎水平安排不同的階段開始學習,再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同學們還可以掌握過硬的技術、畢業後可以優質就業。
  • 通訊:來自大洋彼岸的善意——澳中友協見證中國發展縮影
    新華社坎培拉12月19日電 通訊:來自大洋彼岸的善意——澳中友協見證中國發展縮影新華社記者白旭 嶽東興 田晨旭「每次到中國,我都會感慨於中國發生的新變化。」「外國友人多年來的資助不但讓孩子們延續學業,更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大洋彼岸的溫暖。我們希望能夠延續與澳中友協的友誼。」(參與記者:強力靜、姚雨璘)
  • 三中國留學生拍攝紀錄片「漂」 展追逐美國夢心酸
    三中國留學生拍攝紀錄片「漂」 展追逐美國夢心酸 反映90後閩籍青年在美打工生存的影片「漂」。
  • 龍井說唱HIGH爆雪梨 《歸》唱哭留學生
    當澳洲的歌迷在大洋彼岸聽到中國說唱時,為中國說唱文化的濃烈色彩、大膽構思和豐富的表現力而震驚。「雪梨留學生狂歡節」上,龍井說唱組合的演出,也成為了中國說唱音樂邁向世界的第一步。這一幕並非發生在工體西路的夜店中,而是遠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的「雪梨留學生狂歡節」。  當地時間4月18日,國內人氣組合龍井說唱的出場,使得現場氣氛被推至頂峰。30分鐘,一首首代表著中國說唱最高水準的演繹,讓久違了國腔華韻的華人留學生們,在激情中感受到了異樣的鄉情。
  • 今年,我還能去大洋彼岸讀大學嗎?
    然而,因為疫情、航班取消和籤證服務暫停,很多收穫了滿意Offer的學生,一邊滿懷希望地憧憬著未來大洋彼岸的求學生涯,一邊又擔心不已,自己是否還能去上學?如果情況不理想,我要怎麼辦呢?對於目前的情況來說,我們主要有3個選擇方向:(1)選擇入學 (Accept Offer),至於是線上還是線下上課,不同大學可能有不同安排;(2)選擇推遲入學(Deferral),等到2021年春季或秋季再入學
  • 其實真正的威脅在大洋彼岸
    其實真正的威脅在大洋彼岸有朋友問:中國的兩個最強大鄰國,印度和日本,哪一個威脅更大?我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這註定了我國在對外開放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處理鄰國關係上,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