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洋彼岸》聚焦在美留學生的「選擇」
2008年07月22日 16:10 來源:北京晚報
發表評論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這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的經典臺詞。15年後的今天,這句話依然適用於在美國留學的中國人。CCTV新聞頻道正在播出紀錄片《大洋彼岸》讓我們看到,中國留學生們在美國雖不必為缺衣少食而困苦,卻發覺「優秀」的定義在這裡如此不同,在奔往「成功」的路上,有人邁向天堂,有人宛如坐牢。
紀錄片展現了如今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對異國文化的態度。以開放的姿態吸收與融入無疑是困難的,也需要勇氣,而這樣的吸收與融入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每個人的選擇不同,道路迥異。
《大洋彼岸》的製片人白羽印象最深的是《美麗女孩》單元中的MAGGIC,剛到美國時英語不好,小組討論分組沒人要她,這是很多留學生都曾面臨的問題。「有些人很恨美國人,就悶著頭搞好功課,也拿獎學金,不和美國人接觸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MAGGIC就很樂觀地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她不會覺得很不開心,她教老美中文,鍛鍊自己的英文。她不只向別人所取,也給予別人,她的付出是有回報的,畢業後很快找到了一份白領工作。」紀錄片中還有一位從小立志成為科學家的中國科學院博士謝迎秋,希望在美國攻讀博士後建立自己的癌症實驗室,然而,卻在幾次改變研究方向後,仍得不到導師的認可。拍攝謝迎秋的故事時,白羽感覺,她性格拘謹,和周圍人的關係緊張,每天只埋頭從事自己的研究,這導致她和導師之間的溝通產生很多誤會,無法順暢進行。
紀錄片中的人物並不極端,類似的例子在美國比比皆是。「在美國,中國留學生分為幾塊。一種完全混在美國人堆裡;一種來往與中美之間,很快樂;還有一種像坐監獄一樣,恨不得趕快回去。而最後一種佔多數。」白羽說,這也是最初引發她想要拍攝《大洋彼岸》的原因。
白羽在國內曾是名聲鵲起的年輕演員,五年前到美國留學,回國時她的全部積蓄變成了這部紀錄片。「回國後,所有人都問我值不值?」5年的留學生活帶給白羽的改變是對於「優秀」的重新定義,「我從小學習好,是老師和家長的乖孩子,朋友們喜歡我,在所有人眼裡我都是優秀的。可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並不開心,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充滿焦慮。」到美國,白羽很快發現,美國沒有惟一的生活標準,美國人以「自我實現」衡量優秀與否,他們認為優秀是一種個人魅力,存在感,能影響和激發周圍的人。
到美國的第二年,白羽開始著手製作《大洋彼岸》,目標跨越全美國,全面的展現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挑故事是最難的環節,從近千個備選案例中挑選最有代表性的15個故事,挑到製作團隊裡的每個人對說話都有了恐懼症。「平均一個人一天聊20個人,然後開會,打分,匯總。一年多的時間,我每天的睡眠就是三四個小時。為什麼能挺住了,就是因為大家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真的是靠信念做事。不然幹嘛,都回家洗洗睡了吧。」現在回顧曾經的艱難,白羽說:「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一個激情,這個激情不會一直出現,所以我願意冒這個風險,可能會失敗,做下來錢也沒有了,很可能連反響都沒什麼,但我覺得值得。不管別人眼中成功與否,這段經歷讓我生命的寬度和長度都延展了。」
本報記者 金力維
【編輯: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