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什麼是中國美?在中華這片廣闊繁茂的土地上,數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中國之美的氣壯山河、包含萬物。在水稻田野裡盡情舞蹈的舞蹈家、在西方大學校園講述《紅樓夢》的作家、把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糅合在一起的當代藝術家……這些人和物,都在向世人闡述著中國美在當下的不同形態。
近日,六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美》上線網絡播出。該片選取了一批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盛譽的中國藝術家,展示了多項流行於當代國際藝術界的中國藝術門類及代表作品,不僅捕捉了民族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的熠熠光輝,還追蹤了中國作品在世界舞臺中的廣泛影響。
無論是蜚聲海內外的舞蹈藝術家林懷民,還是創造出無數經典影視形象的美術指導葉錦添,抑或是有著中國「崑曲王子」之美譽的崑曲演員張軍。在鏡頭之下,這些藝術大家如同老友一般,輕柔而緩慢地說出獨屬於他們的創作故事。
美術指導葉錦添
以朋友的視角走近藝術大家
談論中國藝術之美,實在是一個太過寬泛的話題。於是,紀錄片以中國美學的重要範疇為參照,提煉出「天工」「虛實」「識途」「夢回」「東西」「弘傳」等主題詞,並圍繞這六大主題逐層展開。用每集講述一位或多位藝術家故事的形式,涉及種類包括書法、香道、舞蹈、太極、傳統戲曲等。
紀錄片中,能夠看到美國加州大學的課堂上,作家白先勇嘶啞著嗓子仍孜孜不倦地向中外學子講述《牡丹亭》和《紅樓夢》的故事;書法家雷珍民一筆一划地為弟子指點書法作品,並送其「修持十年」的叮嚀;作為梅派男旦第三代傳人胡文閣,他認真耐心地為梅派接班人示範一招一式……這一批鮮活生動的中國藝術家群像,盡情釋放著中國藝術之美。
梅派男旦第三代傳人胡文閣
此外,《中國美》沒有使用任何解說詞,而是選擇了以藝術家及其身邊人的採訪貫穿全篇。當即使成名多年的舞蹈大師林懷民,表示母親依舊會擔心自己是是否會挨餓時,原本人們以為高不可攀的藝術大師,卻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向觀眾吐露心聲。片中隨處可見此類短小卻動人的生活片段,真實又令人產生共鳴。
舞蹈藝術家林懷民
「《中國美》一定不是依靠循規蹈矩地展示藝術家的地位,或枯燥的羅列他們的成就來打動你。」《中國美》的製作人巴斯說到:「相反縱覽全片,觀眾能夠以朋友的視角,來走近這些藝術大家。」
勾勒「中國之美」的藝術群像
怎樣去定義「中國之美」?為了探尋中國文化的真諦,製作團隊曾深入到藝術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捕捉藝術家們技藝的支點與創作的源泉。攝製組從大洋彼岸的校園去傾聽白先勇暢談教學心得;到田間地頭裡去拍攝林懷民帶領舞者排練及表演的過程;再到大雁塔所在地大慈恩寺的神秘地宮中去觀摩雷珍民的書法作品。
著名作家白先勇
此外,紀錄片中也隨處可見東方文化與西方思想的碰撞與交流。譬如,崑曲演員張軍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搖滾融為一體摩擦出全新的藝術火花,服裝設計師郭培用自己的慧心巧思讓中國刺繡藝術在世界時裝舞臺上大放異彩等。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製作人巴斯正是一名外國人,作為荷蘭國家文化基金的獲得者,其曾收攬歐洲紀錄片獎在內的三十多個國際重大獎項。以他的目光來看「中國之美」,也正意味著東西方對於美的概念的交融。「大家都覺得我是個『老外』,一個局外人。但是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希望通過一個局外人的視角,為紀錄片增加平衡和客觀的獨特色彩,帶來耳目一新的角度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