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2021-01-07 騰訊網

提起沙漠,你會想到什麼?

有人說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美的蕭瑟

有人說是「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荒涼與寸草不生

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一直是全球難題。幾十年來,中國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中國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沙道路。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該紀錄片不僅讓海外觀眾深刻了解到中國人民與荒漠化間的博弈與較量,也更為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中國形象,使「國際傳播」的維度得到進一步豐富。

「中國治沙」全球播出

世界讚嘆「治沙奇蹟」

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境內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而2000年以來,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那麼,是什麼讓中國創造了世界為之驚嘆的「治沙奇蹟」?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的全球播出,就以真實生動的案例,向西方受眾解答了上述疑問。紀錄片通過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治沙過程中的種種艱辛,以及取得具有中國特色的治沙成就,不僅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同時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主動承擔生態責任、積極貢獻智慧的大國形象。

自帶「話題流量」的優質國際視野內容,需要具有國際傳播聲量和影響力的播出平臺賦能。此次《大漠綠色夢》英文版藉助具有國際傳播力主流媒體平臺: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首次播出。作為一個國家級國際傳播機構,中國國際電視臺(英文簡稱CGTN,別稱中國環球電視網),以豐富的內容和專業的品質,並為全球受眾提供良好的服務,而擁有較高聲譽和口碑。該機構包括6個電視頻道、3個海外分臺、1個視頻通訊社和新媒體集群,是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國際傳播機構。深圳衛視國際頻道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實現了在港澳、亞太、歐洲、北美等229個國家和地區的有效覆蓋,是深圳主要的外宣平臺,有效的向世界傳遞「深圳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憑藉主流電視媒體在國際傳播的權威性、公信力和滲透率方面優勢,中國治沙方案草方格、地球衛士獎獲得者塞罕壩機械林場、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和寫入聯合國決議的沙漠治理庫布其模式等等案例,成為了全球治沙領域最實用的電視版「治沙手冊」。

草方格

空中俯瞰塞罕壩

「綠色治理」獲巨大反響

為全球提供「拳頭範本」

節目中,「人與自然」的底色顯而易見,《大漠綠色夢》緊扣「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時代戰略任務,採取實地拍攝採訪的方式,並藉由「藝術+技術」的融合方式,讓廣袤無垠的大漠景觀躍然螢屏,展現了「防風治沙」的艱辛歷程,向世界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方案」:

第一集「中國魔方草方格」向大眾科普了在確保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60多年暢通無阻中發揮神奇作用的麥草方格;

第二集「塞罕壩奇蹟」展現了三代人55年在高寒荒漠建造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的故事;第三集「給沙漠鎖邊」講述了治沙人通過種植鎖邊林,斬斷阿拉善三大沙漠「握手之勢」;第四集,選取「三北」防護林工程這一案例,講述陝西榆林、內蒙赤峰、甘肅民勤借力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將生態建設與群眾增收有機結合,形成了防沙治沙與改善生態環境、修復沙化土地、發展沙漠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及脫貧致富融為一體的治沙模式與經驗…一代代治沙人致力於防風治沙的故事隨著時間線逐一展開,體現了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勇於改造自然的決心、耐心與恆心。

被「鎖邊」的騰格里沙漠

深圳衛視《大漠綠色夢》(中文版)自2019年4月開播以來,首期節目《中國魔方草方格》在全國55城市同時段排名第6,六期節目全國同時段平均排名11名。榮獲了2019廣東日優秀南派記錄片最佳作品、「人文中國第八季——《我和我的祖國》」主題視頻推選活動系列片最佳作品,併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選的2019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取得巨大反響,成為主旋律內容傳播的拳頭範本。

2020年8月22日起,6集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每周六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深圳衛視國際頻道同步播出。

Tips

#播出平臺:

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深圳衛視國際頻道

#具體播出時間:

北京時間

周六13:00-14:00首播

周日09:00—10:00、22:00—23:00重播

美國紐約時間

周六0:00-1:00首播、20:00-21:00重播

周日09:00—10:00重播

巴黎時間

周六7:00-8:00

周日3:00-4:00、16:00-17:00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英文版全球首播
    五集大型紀錄片《與世界同行—70年的中國與世界》(英文片名:Common Destiny——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last 70 years)即將在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面向全球重磅推出,首播時間為:北京時間2019年12月27至12月31日,每日11:08分;格林威治時間2019年12月27
  • 在樟子松林唱響「大漠風流」——阜新市彰武縣治沙造林推進生態...
    從沙化嚴重的重災區,到如今的大漠綠洲,彰武人創造了世間罕有的「綠色奇蹟」。  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由人來創造的,在與風沙搏擊的最前線,我們看到了無數為治沙艱辛付出的身影。可就在這時,「治沙書記」董福財卻病倒了。  2015年3月21日,因積勞成疾,62歲的董福財帶著深深的遺憾,永遠地離開了他魂牽夢繞的治沙事業。  病重期間,董福財依舊牽掛著植樹治沙的事,經常對前來看望他的村民說:「只要我不死,還帶著大伙兒去種樹!」  董福財走了,村民不會忘記他們的老書記,用20年時間創造出的綠色奇蹟。
  • 英文版《五大道》即將播出 向世界講述天津故事
    天津北方網訊:由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9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自首播後引發各界強烈反響。4月1日,該片英文版將在央視紀錄國際頻道(CCTV9 Documentary)面向海外播出。屆時,全球98個國家和地區將能收看到這部精品紀錄片。
  • 生態大漠 綠色長城——鄂爾多斯在毛烏素沙地綠色實踐中書寫世界奇蹟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  而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鄂爾多斯人高擎綠色之劍,在大漠中構築起一道又一道綠色長城,使境內70%的毛烏素沙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劃破了「生命禁區」不可治癒的堅冰,守住了自己的家園,守衛了九曲母親河,守護了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提供了「綠色樣本」,
  • 新歌推薦|孟麗君演唱《夢在大漠》 遊子對家鄉的深情交響
    風呼嘯 沙飛揚擋住我眺望的目光大漠的歌謠耳邊迴蕩那是我夢裡寫下的詩章風呼嘯 沙飛揚喚起我前行的力量大漠的童謠聲色高昂那是我心中奏起的交響啊 我願與夢一起啟航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望遠天邊翻起的草浪遨遊大漠綠色的海洋啊 我願與夢一起風光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70周年,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該片從10月18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2集,國防軍事頻道等其他頻道重播,部分省、區、市衛視跟進播出,中央主要新聞網站、重點門戶網站和「學習強國」平臺等同步推出。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沙區國土綠化。你瞧——一條條沙龍俯首帖耳,惱人的沙塵越來越少。
  • 中國治沙工程被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會說話
    2019年2月,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藉助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遙感數據再次證實了中國對全球綠化的貢獻,並在隨後的論文中指出,中國通過土地使用管理在世界綠化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1]。簡單來看,中國的治沙成果可以分為生態環境和經濟民生兩類。
  • 環球時報英文版專訪:中國為何播紀錄片對比德日
    編者按: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70周年之際,中國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被譯為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八種語種播出。這部90分鐘的紀錄片對比了德日兩國對於二戰的不同認識。紀錄片播出的意義何在?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4K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即將播出
    4K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即將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2019-07-31 14:33 來源:澎湃新聞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生態文明先進事跡丨初心變恆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林草時代精神,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開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精神,通過廣泛學習宣傳典型事例的感人事跡,引導林業集團廣大幹部職工積極投身林草事業,為築牢祖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
  • 中英聯手打造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於1月10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每晚八點播出。該片英文版已於去年10月在BBC(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首播。  該片由央視紀錄國際傳媒以國際合拍、合作的方式與BBC世界新聞頻道、英國野馬製作公司製作。中英團隊歷時1年,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8家博物館,5個世界文化遺產。  節目邀請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並在此過程中呈現現代中國的多個側面。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這座建設於1974年的中國最大的沙生植物園佔地1500多畝,不僅承擔著沙區野生植物資源、選育良種和繁殖推廣等任務,還先後建起植物標本室、植物生理實驗室、中心化驗室、植物蒸騰耗水量觀測場和氣象觀測站等機構,為發展荒漠地區的林牧農副業提供優良種苗、技術措施和科學依據。 「目前園內共有植物693種,主要以沙旱生植物為主。」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發布會在京舉行
    12月2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發布會。
  • 正在行進中的綠色中國——談紀錄片《大國擔當——生態興則世界興》
    這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法語頻道不久前播出的紀錄片《大國擔當——生態興則世界興》中的一個小故事。圍繞「中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法語頻道新媒體製作了5集微視頻紀錄片,走訪拍攝了15位活躍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志願者、環保基層工作者、科研專家學者及新能源產業人士,真實記錄了他們的環保故事。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我們的工作領域從旗艦物種保護,逐漸擴展到森林、淡水、海洋等生態系統保護,以及氣候變化、食物與市場、綠色金融、海洋塑料、綠色「一帶一路」、全球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北京設立代表處,並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長春、成都、長沙和西安等地開展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的中國同事們堅守崗位、各司其職,出色地完成了年度計劃。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滄桑巨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2018年3月18日,《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正式在羅平開機拍攝,拍攝用時近半個月。
  • 大型紀錄片《中山國》參加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入選法國陽光紀錄片節(2019年)中國聯合展臺。法國陽光紀錄片節是國際最著名的紀錄片之一,2019年6月24-26日,第30屆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在法國海濱城市拉羅謝爾舉辦。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際廣播電視總局主辦、五洲傳播中心承辦的「中國聯合展臺」第三次參加陽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