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2020-12-22 四海創客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在古代,這裡水草豐美,風景優美,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然而牧民不加節制地開墾放牧,又歷經氣候變化,戰亂更迭,不斷破壞著大自然,大約自唐代開始就有了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因此毛烏素沙漠並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類的貪慾造成的。

據資料顯示,在1949年以前的100年裡,現榆林市所在的地方,深受土地沙化之害,村莊、農田、牧地被吞沒的就有4000處以上,當地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1959年國家開始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能恢復毛烏素沙漠不僅是國家的戰略,也承載了數億人的夢想。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毛烏素沙漠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成功治理,由於水土流失的減少,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從16億噸減少到4億噸左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也看不到過去黃沙遍地的景象,之前的許多沙地,如今都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每年沙塵天氣已由上世紀60-70年代的20多天減少到不足10天,這裡的居民一直和大自然做鬥爭,默默地為地球做貢獻。

前不久美國更新全球變綠衛星圖,這裡才被世界關注,自2000年來地球新增了5%的綠化面積,相當於亞馬遜雨林的大小,其中有25%都來自於中國。中國在恢復地球綠色所做出的努力也引來了西方的關注,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邀請中國治沙者分享經驗。

據介紹,我國採用了最簡單最環保的稻草方格固沙法,稻草方格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稻草方格能使地面粗糙,減少風力和截留水分,用工具把乾草挖進沙子裡,形成一個一米長的交叉網格,把網格中的沙子推到甘草周圍來加固稻草網絡,在乾草周圍種上種子,在廣闊的毛烏素沙漠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來治理沙子,在這種條件下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夏天,溫度可以達到40-50度,在愚公精神的激勵下,毛烏素沙漠變成了塞上綠洲,它的治理實踐作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這些都離不開沙區人民與沙漠、與貧窮抗爭的堅韌。

他們之中有些人被評上了治沙英雄,還有更多的人仍在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樹苗在沙漠裡為自己寫傳。他們的背後是中國橫跨70年與沙漠抗爭的歷史。70年間中國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脫貧共贏的道路。中國治沙與防沙的成果與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億萬中國人用勤勞和汗水講述了又一個建設美麗中國的傳奇故事。對此大家都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奇蹟,沙漠變綠洲,被外媒成為中國魔方
    近期我們在疫情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勝利,很多國家都在稱讚中國是一個強國,相信身為中國人的你們也不由得發出感嘆: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驕傲。其實這些年中國在稱讚中成長,獲得的聲音相信已經聽膩了吧。但是小編今天還是要提一提另外一個稱讚中國的地方,這就是「中國魔方」沙坡草方格。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被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當4種模式讓沙漠變綠洲時!中國怎麼做,世界怎麼看?
    所以這用到世界的沙漠治理時,中國的優勢瞬間便得到了發揚光大。先說說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恢復綠色,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曾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018年10月9日報導稱,進入21世紀,中國正以年均5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植樹造林。
  • 中國該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搗亂者」,讓治沙人氣憤不已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了,喜歡旅行,通過旅行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我國的觀光景點比較多,看了很多風景後,人們對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不同了,我開始尋找珍貴的觀光景點,選擇原始林、戈壁沙漠、深山野林等去探險,沙漠旅行是很多年輕人喜歡的觀光方法。
  • 我國用30年將沙漠變成了綠洲,現「毀於」他們手中,治沙人:心疼
    旅行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錯過什麼,因為在路上你就已經收穫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傳說中的好景點,累死累活不說,走馬觀花反而少了真實體驗,要知道,當你一直在擔心錯過了什麼的時候,其實你已經錯過了旅行的意義,我國用30年將沙漠變成了綠洲,
  •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已被綠色覆蓋,陝北的沙漠正在消失
    沙漠中的風車毛烏素沙漠 ,位於陝西北部,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聽當地人講毛烏素沙漠也被稱作「人造沙漠」,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驚訝,是的沒錯,毛素沙漠的確是人造沙漠。毛烏素沙漠從1959年開始榆林人就開啟了治沙造林的運動,在過去的70年,辛勤的榆林人不斷努力植樹,用雙手創造出一個奇蹟,現如今的毛烏素沙漠早已被綠色覆蓋,昔日的毛烏素沙漠正在從陝西的版圖上消失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引起的新聞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過度放牧、大面積開墾草原等造成的校園沙漠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是當今許多環境問題,沙漠化是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漫天的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出現這種東西,看了讓人心寒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國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來中國旅遊,中國不僅有美麗的江南風光,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還有一片無際的沙漠,這些絕美的景色都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新奇的體驗,所以人們對於這些大自然的美景也是非常嚮往。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延伸閱讀:70年使不毛之地變「人造綠洲」,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4月22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中國的防沙治沙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經驗,正在引領著中國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這樣評價。
  • 我國這一沙漠已經名存實亡,60年減少600多萬畝地,如今已成綠洲
    眾所周知,我們全球是有很多的沙漠,甚至還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光是我們中國就有很多的沙漠地區,其實每個國家都對沙漠感到煩惱,因為沙漠的環境不是很好,被譽為「地球的癌症」。沙漠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看來,沙漠是充滿了神秘感的,同時也很危險,當然風景也很美,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去感受大漠風光,但是,這個沙漠也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 幹掉千年沙漠,種出一個海南島,中國治沙技術讓全世界都羨慕
    ——詹森倘若沒有見過沙漠的人,一定覺得沙漠極其壯觀,但是見過沙漠的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沙漠沒有任何的價值,在沙漠中沒有樹木存活,只有仙人掌,或許有的沙漠連仙人掌這樣的植物都沒有,有人說沙漠就像睡著了的海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將人們拉往深淵。
  • 治沙人千辛萬苦將沙漠變成綠洲,人們卻在沙漠裡看到了害怕的東西
    雖然人們致力於探索這樣獨特的景觀,但是生活在沙漠邊緣的居民卻時常受到它的困擾,所以從環境保護上,國家也在致力於改變圍繞在沙漠附近的居民生活質量,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中國就開始了治沙行動,距今已經近30年的時間了,而中國一直是在世界治沙界的領頭軍。
  • 即將與陝西省說再見的毛烏素沙漠,遇見塞上江南榆林市
    據北晚新視覺消息2020年4月24日消息,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省的版圖「消失」。毛烏素沙漠(Mu Us Desert或Maowusu Shamo)是中國11個大沙區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烏審沙漠,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地跨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大致東至陝西省神木市、南抵長城、西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 中國花40年將沙漠「變」綠洲,今卻「毀在」這些人手中,讓人心寒
    從1979年開始,中國就開始著手研究以及規劃出了幾套切實可行的方案,隨著國人的不斷努力,40年後我國的沙漠治理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其中最值得人們為之驕傲的要屬「毛烏素沙漠」了。據聞,它已經有80%的地方變成了綠洲,有的地方甚至還種上了農作物,相信不久這片沙漠很快將不復存在。
  • 連通黃河大「幾」字,治理毛烏素沙漠 | Booker不客
    在這一兩千年的時間裡,由草原變成了現在的沙漠。佔據高原的毛烏素,曾威脅著位於它東南部的榆林市,使得這座城市不斷面臨著南遷的窘境。而每年通過流經它的支流,又像黃河輸入大量的泥沙。因此而起的沙塵暴,層出不窮的在塞北上演。那麼,我們能讓富饒代替荒涼,沙漠變成綠洲嗎?治沙之要在於水。
  • 第一片沙漠即將消失,其中80%被綠洲覆蓋
    沙漠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人類往往與之無關。對「沙漠」卻的介紹似乎是與眾不同。這個沙漠叫做毛烏素沙漠。說到這片沙漠,最與眾不同是他不是自然形成的。換句話說,「毛烏素沙漠」不是沙漠,而是中國的四個沙地之一。沙漠和沙地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因素為主,而砂土的形成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很長一段時間,毛烏素習慣性地稱為「沙漠」。
  • 敢把沙漠變綠洲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視察,並與林場職工一起開溝壓沙,強調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
  • 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