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2020-12-19 金臺資訊

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緊靠黃河與銀川市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一直以來都是銀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線」。

60多年前,為了固沙,寧夏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術,利用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出1/3左右堅立在四邊,然後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這後來成為中國治沙的「世界經驗」。

如今,昔日沙洲變成了真正的綠洲,白芨灘成為「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寧夏也成為全國首個逆轉沙漠化的省區。

幾十年的持續治沙,不僅創造了方格治沙的中國經驗,還使得中衛市140多萬畝沙漠披上綠裝,沙拐棗、沙蒿、花棒、檸條、楊柴等耐旱植物茁壯成長,沙漠植被覆蓋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現在的42.5%,沙生植物由最初的20多種發展到了現在的453種。同時,包蘭鐵路創造了從來沒有在沙漠中修建鐵路的經驗。

從紮下第一個麥草方格的嘗試到今天的「人沙和諧」,麥草方格在寧夏防沙治沙中寫就了傳奇,而寫就這段傳奇的,正是勤勞智慧的寧夏防沙治沙人。一代代寧夏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後繼,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奇蹟接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寧夏連續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創造了多個防沙治沙的「中國經驗」。

相關焦點

  • 兩岸記者走進寧夏沙坡頭 了解麥草方格治沙技術
    」聯合採訪團來到寧夏中衛,在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實驗站採訪了研究站站長李新榮。李新榮向兩岸記者介紹了沙坡頭研究站「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沙海防護體系,並重點介紹了沙坡頭髮明的獨特治沙技術——麥草方格技術,這一技術創造了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蹟,結束了長久以來「沙逼人退」的困局。
  • 中石大(華東)學子探尋寧夏治沙路,尋覓黃河河邊情
    中石大(華東)學子探尋寧夏治沙路,尋覓黃河河邊情沙坡頭黃河小院入口處合影留念(賈梓奇 攝) 為進一步了解體驗防沙治沙對中衛市沙坡頭帶來的改變與發展,7月28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塞上江南調研隊走進黃河小院進行調研實踐。
  • 王有德:治沙,拿得起放不下
    很難想像,這片位於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的果園,曾經是百萬畝流沙。34年間,林場職工在王有德的帶領下,以每年造林2萬畝的速度種下防風固沙林63萬畝,建起一條東西長47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林帶,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 中國治沙奇蹟,沙漠變綠洲,被外媒成為中國魔方
    據統計,我國的沙漠總面積達到了130.8萬平方公裡,佔中國國土的十分之一了,所以我國很早開始就是實行開墾沙漠變綠洲的計劃了,所以沙坡頭上草方格的成功是必然的,而遍布草方格的地方就是我國的寧夏自治區。寧夏自治區的沙漠面積也是非常大的,佔主要面積的就是毛烏素、騰格里、巴丹吉林這三大沙漠,所以寧夏這片地區是常年乾旱,甚至天氣都有了問題。極少的雨水給當地帶來了土地沙漠化的危機,當地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最後都被逼無奈離開家鄉到外面謀生。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他們多年堅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讓奇蹟發生——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雙提高」;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雙下降」。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於「老、少、邊、貧」地區,沙化導致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危及生存,嚴重製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障礙。  日前,《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獲得國務院批准並實施,本報摘錄《規劃》主要內容,為防沙治沙加油,為建設美麗中國添彩。
  • 中國治沙工程被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會說話
    簡單來看,中國的治沙成果可以分為生態環境和經濟民生兩類。研究表明[2],隨著治沙工程的逐步推進,包蘭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轉好。在植被覆蓋率趨於穩定後,人們最為擔心的土壤含水量也在2012年出現了很大的回升。幾十年來,中國的治沙工程從未與民生脫節。
  • 山水疊翠倍還人——天高雲淡草木成蔭的寧夏歌吟
    這是新世紀人們對美麗寧夏的動情歌吟。 半個多世紀以來,寧夏人用「麥草方格」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蹟,用汩汩貫通的水脈率先探索構築水安全體系,在全國率先封山禁牧,結束了延續數千年的羊只「信天遊」,為中國西部生態建設提供著「寧夏方案」。
  • 源頭活水潤塞上——寧夏吳忠市借「水」戰貧觀察
    源頭活水潤塞上——寧夏吳忠市借「水」戰貧觀察 2020-06-05 13:53:56   來源:新華網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引起的新聞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過度放牧、大面積開墾草原等造成的校園沙漠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是當今許多環境問題,沙漠化是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漫天的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強大,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人們的生活也越變越好,以前的人們總是在為生計發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但現在大家賺的錢都多了,不僅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剩下一部分錢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了,今天要講的是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這為內蒙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加強生態保護和推進防沙治沙的行動指南。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推進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在祖國北疆構築萬裡綠色長城,走出了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 寧夏治白斑病醫生?
    核心提示:寧夏治白斑病醫生?大家都知道早上一杯水很重要,但是喝杯水也有很大的學問,喝對了有益健康,喝錯了反而成為身體的負擔,尤其是白癜風患者,更需要慎重。那麼這杯水,大家都是怎么喝的呢?   寧夏治白斑病醫生?
  • 治沙,我們是實力派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內,多個領域的治沙專家正在進行一場學術研討。 這樣的討論和探討已經在這裡進行了無數次。 1959年,為響應全國治沙會議「向沙漠進軍」的號召,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開展防治河西風沙危害的科學研究。 一群戴著眼鏡、扛著塔尺、提著儀器的書生走進了民勤西沙窩,在沙井子支起帳篷,安營紮寨,開啟了甘肅人民科學治沙的序幕。
  •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委會會議在京舉行 聚焦治沙生態價值應對氣候...
    會議認為,應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將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更高水平辦好第八屆論壇,聚焦治沙生態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一帶一路」沿線推廣中國治沙經驗,推動全球沙漠生態價值創造與減貧、荒漠化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與低碳減排等國際合作。
  • 這藥草,既可治感冒,又可治胃痛,還可治瘙癢
    落戶中國後,在中國西北,尤其是寧夏等地子孫繁茂,有著地椒、地花椒、山椒等入鄉隨俗的名字。 這可能指的是寧夏的吃法。 寧夏有用百裡香加入駝峰駝蹄調味的食用方式,有助於消化油膩。不僅如此,當地人還在端午節之時採摘它的葉和嫩莖晾曬儲存,等六月炎熱之時衝茶消夏,可緩解咽喉不適等。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開展防沙治沙研究紀實科考隊夏季野外考察。(資料圖)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秋日,站在民勤縣城西南20多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遠眺,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成片的沙棗、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織在一起,頑強地抵抗著百米外的沙丘。  「有了這些防沙植被,眼前的沙丘就很難前進一步。」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67歲的薛百鎮茂林村村民馬元成說,「自從治沙隊員們來到這裡,一切都變了樣。」馬元成口中的治沙隊員,正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治沙專家們。1959年,為響應全國治沙會議「向沙漠進軍」的號召,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開展防治河西風沙危害的科學研究。
  • 治沙人千辛萬苦將沙漠變成綠洲,人們卻在沙漠裡看到了害怕的東西
    也吸引了不少的探險家想來一場沙漠之旅,而作為一個擁有70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的國家,即便人們敢於探索這樣的景觀,但是沙漠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國家在近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重視其治沙問題。雖然人們致力於探索這樣獨特的景觀,但是生活在沙漠邊緣的居民卻時常受到它的困擾,所以從環境保護上,國家也在致力於改變圍繞在沙漠附近的居民生活質量,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中國就開始了治沙行動,距今已經近30年的時間了,而中國一直是在世界治沙界的領頭軍。
  • 「時代楷模」分享治沙故事:唱盡沙漠艱辛的老調改了詞
    38年前,父親籤訂了合同,來到八步沙治沙。10年後,父親去世前,把治沙的事情交給了我,從此我成了一個治沙人。」中宣部「時代楷模」賀中強13日在甘肅省委理論中心組專題學習會上分享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感人事跡。  八步沙是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的一片內陸沙漠,總面積7.5萬畝。上世紀80年代前,這裡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圍的農田、道路常常被黃沙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