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千年沙漠,種出一個海南島,中國治沙技術讓全世界都羨慕

2020-12-18 博古史澤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詹森

倘若沒有見過沙漠的人,一定覺得沙漠極其壯觀,但是見過沙漠的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沙漠沒有任何的價值,在沙漠中沒有樹木存活,只有仙人掌,或許有的沙漠連仙人掌這樣的植物都沒有,有人說沙漠就像睡著了的海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將人們拉往深淵。在沙漠中能夠探索出很多的奧妙,了解到自然的偉大,但實際上沙漠並不如外人想的一般美好,因為沙漠也往往伴隨著很多危險的事情,誰也不知道這沙子底下有什麼。

在最近幾年沙漠旅遊也是一個新興的小眾旅遊項目,因為在沙漠之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偉大。但是為什麼說它小眾呢?是因為沙漠往往在隨著很多的危險環境,也是極其的惡劣,最重要的是沒有水資源。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的北面,有著大約4.2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差不多是一個海南島。在這裡人們會看到黃沙漫天,會了解到寸草不生的真正含義。這一片的沙漠給周圍的城市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在春秋兩個季節,每次颳風的時候總是會掀起眾多的沙塵,汙染了城市裡面的環境,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們叫苦不迭。陝西榆林的人們,和黃沙相伴很長時間了,在遮天蔽地的沙塵暴裡,人們艱難地進行生產工作。

在1959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著手開始治沙了,經歷過三代人的努力,毛烏素沙漠終於沒了,從原來的黃沙漫天到如今的綠樹成蔭。這一改變說是奇蹟,一點也不誇張,三代人根植於此,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種下每一棵樹,慢慢的將那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如今的綠樹成蔭的一片小森林。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毛烏素沙漠這裡是一片草場,風景宜人,但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再加上古代人們並沒有系統的生態環保觀念,所以地面的植被都已經消失了。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已經變成了一片綠樹茵茵,雖說是中國奇蹟,但是在這背後也有著普通人的努力,他們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將他們寶貴的年華和人生都奉獻給了這片沙地,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終將這腳下的一片沙變得生機勃勃。

在剛開始治理沙漠的時候,沒有先進的機器,只能靠動物來馱著這些植物,用手挖,組建草方格沙障,在流動的沙丘上設置一個「擋風牆」。後來科技發展了,開始使用一些科技手段,研究土壤的成分,用多功能立體固沙車等設施,硬是將這上千公頃黃沙變成了如今的綠樹成蔭,風沙被逼退了十多公裡。憑著這些勇敢人的堅強毅力,慢慢的改變了陝西省榆林這個地方,讓當地的人們不再飽受滿天的黃沙之苦。中國的治沙成就,就是從榆林開始,逐漸地建立了現代化的治沙體系,將治沙和科研相結合,與此同時通過防沙治沙,提升了經濟效益。是一代又一代護林人的堅持,慢慢的讓中國的沙漠變少了,即便是今天的這個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英雄,默默地在某些地奉獻著,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大人物,讓我們銘記他們的精神。

其實最近幾年世界環保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國的環保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但是中國人民敢於面對它們,中國人民敢於行動。而且中國人的環保意識也在最近幾年不斷地增強著,出門的時候開始帶一個布袋子,而不是用超市裡的塑膠袋,同樣也減少了對一次性餐盒的使用等等。中國有著如此之多的人口,每個人進行一個小改變,慢慢的就會將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社會的建設,包括人類的生存,還是依賴於自然,再加上人類現在的科技並不很發達,對於自然中所發生的一些事物,只能預知到災難大體發生的位置或者時間。比方說毛烏素沙漠在沒有治理之前,人類面對沙漠根本就沒有還手的能力,或者說人類和沙漠相比,人類渺小的不堪一提。

總結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並不是句空話,必須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才能夠做到對環境的改善,環境也是極為的脆弱,而且環境也是不容易恢復。儘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極為的和諧,一切看起來都是相安無事,但是時間久了,弊端也同樣也會被暴露出來,到那時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將為猛烈,反而不如現在開始,慢慢的改善自然環境,真正的做到和自然和平相處。

參考資料:《人類與自然》

相關焦點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毛烏素沙漠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成功治理,由於水土流失的減少,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從16億噸減少到4億噸左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也看不到過去黃沙遍地的景象,之前的許多沙地,如今都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每年沙塵天氣已由上世紀60-70年代的20多天減少到不足10天,這裡的居民一直和大自然做鬥爭,默默地為地球做貢獻。
  • 中國治沙奇蹟,沙漠變綠洲,被外媒成為中國魔方
    近期我們在疫情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勝利,很多國家都在稱讚中國是一個強國,相信身為中國人的你們也不由得發出感嘆: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驕傲。其實這些年中國在稱讚中成長,獲得的聲音相信已經聽膩了吧。但是小編今天還是要提一提另外一個稱讚中國的地方,這就是「中國魔方」沙坡草方格。
  • 沙漠救星來了!中國在沙漠圈養150隻「巨獸」,引發世界各國羨慕
    沙漠救星來了!中國在沙漠圈養150隻「巨獸」,引發世界各國羨慕土地沙漠化是讓許多國家都為之頭疼的一件事情,高投入低回報,讓不少國家都紛紛放棄,但是中國在治理土地荒漠化方面頗有造詣,沙漠救星來了!中國在沙漠圈養150隻「巨獸」,引發世界各國羨慕!中國在治理土地荒漠化方面嘗試了各種辦法,一開始採用的是人工鋪設草格法進行治理,但是這種方法低效又費人工。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又發明了一款立體多功能的固沙車,雖然還是採用了之前的草方格治沙方法,不過用機械替代了人工,提高了效率,還能使草障整體高度增加近30釐米。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引起的新聞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過度放牧、大面積開墾草原等造成的校園沙漠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是當今許多環境問題,沙漠化是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漫天的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中國治沙工程被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會說話
    曾有外國專家預言,這條鐵路線"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吞噬。然而,在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騰格里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都沒能將之淹沒,它已經暢通無阻地通行了六十餘載。包蘭鐵路沿線的治沙工程始於1956年,並於1964、1981、1987年進行了擴建。
  • 比海南島大的沙漠將消失,一直人工種樹,我國會不會不再有沙漠?
    比海南島還大,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區,並且當時該區域草灘廣大,河水澄清,甚至是很好的牧場。但是後來由於不合理開墾、氣候變遷等問題,導致了該地區的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形成後來的沙漠(沙地),同時在一兩千年的時間之後,海區域就不斷的擴大,所以形成了後來的茫茫大沙漠,從這裡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原始的毛烏素沙漠就是一個好地區。
  •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委會會議在京舉行 聚焦治沙生態價值應對氣候...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諮詢委員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來自聯合國有關組織、中國外交界、企業界、金融界、科技界的代表就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主題、分論壇議題和會議方案進行研討。會議認為,應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將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更高水平辦好第八屆論壇,聚焦治沙生態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一帶一路」沿線推廣中國治沙經驗,推動全球沙漠生態價值創造與減貧、荒漠化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與低碳減排等國際合作。
  • 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如今卻出現新的問題,網友:憤怒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就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國家在科技、軍事等領域上也有了不俗的進展,甚至在某些領域上已經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從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發展到現在變成了在全世界的舞臺上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國之一。
  • 治沙人千辛萬苦將沙漠變成綠洲,人們卻在沙漠裡看到了害怕的東西
    也吸引了不少的探險家想來一場沙漠之旅,而作為一個擁有70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的國家,即便人們敢於探索這樣的景觀,但是沙漠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國家在近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重視其治沙問題。雖然人們致力於探索這樣獨特的景觀,但是生活在沙漠邊緣的居民卻時常受到它的困擾,所以從環境保護上,國家也在致力於改變圍繞在沙漠附近的居民生活質量,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中國就開始了治沙行動,距今已經近30年的時間了,而中國一直是在世界治沙界的領頭軍。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海南島西部的「熱帶沙漠」是如何形成的?
    ,比巴西的面積都大。沙漠在國內網絡上幾乎是「人人喊打」的東西,「消滅沙漠」算是網絡共識。海南省是我國唯一一個全境位於熱帶的省份,也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這是讓海南朋友引以為傲的事,如果肯定的說「海南島西部有沙漠」,那海南朋友肯定不高興了。 不過,「海南沙漠」的說法早在本世紀初就出現在了媒體上。
  • 王有德:治沙,拿得起放不下
    「別叫我『治沙英雄』,真正的英雄是白芨灘林場所有職工。」提起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這位65歲的老人連連擺手。他說自己這輩子只幹治沙這一件事。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把白芨灘148萬畝的沙漠全部變成綠洲,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 兩岸記者走進寧夏沙坡頭 了解麥草方格治沙技術
    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實驗站站長李新榮向兩岸記者團介紹沙坡頭治沙技術及成果(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 攝)  中國臺灣網7月30日中衛消息 29日,「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團來到寧夏中衛,在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實驗站採訪了研究站站長李新榮。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67歲的薛百鎮茂林村村民馬元成說,「自從治沙隊員們來到這裡,一切都變了樣。」馬元成口中的治沙隊員,正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治沙專家們。1959年,為響應全國治沙會議「向沙漠進軍」的號召,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開展防治河西風沙危害的科學研究。
  • 「時代楷模」分享治沙故事:唱盡沙漠艱辛的老調改了詞
    韋德佔 攝   中新網蘭州5月14日電 (記者 崔琳)「我的家鄉在甘肅古浪縣,是一個風沙災害嚴重的地方。38年前,父親籤訂了合同,來到八步沙治沙。10年後,父親去世前,把治沙的事情交給了我,從此我成了一個治沙人。」中宣部「時代楷模」賀中強13日在甘肅省委理論中心組專題學習會上分享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感人事跡。
  • 產自庫布其的新「武器」 讓治沙走出怪圈
    米,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但在治沙實踐摸索前行中,庫布其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30年間,治沙龍頭企業億利集團先後發明創造了世界領先、簡單實用的「微創氣流植樹法」「風向數據植樹法」「甘草平移治沙技術」等核心技術,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提升了植物成活率,減少了治沙投資,治沙技術成為庫布其治沙的重器。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日前,《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獲得國務院批准並實施,本報摘錄《規劃》主要內容,為防沙治沙加油,為建設美麗中國添彩。  1 我國防沙治沙取得重要進展  「十一五」時期,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實行國家扶持與發動群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實行生態改善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實行保護與治理相結合;堅持工程帶動,實行重點突破和面上推進相結合;堅持科學防治,實行現代技術與傳統經驗相結合,通過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沙區實際的防治路子
  • 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寧夏被黃河寵著,寵出一個塞上江南;寧夏也被三大沙漠自三面合圍著,曾飽受沙害侵擾,成為西北荒漠生態脆弱區的典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照。
  • 英國《自然》:中國沙漠種樹影響生態,中國農民:俺不是種樹,是種...
    科學家發現,一個世紀以來,撒哈拉沙漠面積已擴大了10%以上。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其他沙漠也可能會擴大。 2、亞馬遜雨林還能支撐多少年? 2020年亞馬遜雨林的森林大火,讓大家對這個地球上最大的森林更加印象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