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詹森
倘若沒有見過沙漠的人,一定覺得沙漠極其壯觀,但是見過沙漠的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沙漠沒有任何的價值,在沙漠中沒有樹木存活,只有仙人掌,或許有的沙漠連仙人掌這樣的植物都沒有,有人說沙漠就像睡著了的海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將人們拉往深淵。在沙漠中能夠探索出很多的奧妙,了解到自然的偉大,但實際上沙漠並不如外人想的一般美好,因為沙漠也往往伴隨著很多危險的事情,誰也不知道這沙子底下有什麼。
在最近幾年沙漠旅遊也是一個新興的小眾旅遊項目,因為在沙漠之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偉大。但是為什麼說它小眾呢?是因為沙漠往往在隨著很多的危險環境,也是極其的惡劣,最重要的是沒有水資源。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的北面,有著大約4.2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差不多是一個海南島。在這裡人們會看到黃沙漫天,會了解到寸草不生的真正含義。這一片的沙漠給周圍的城市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在春秋兩個季節,每次颳風的時候總是會掀起眾多的沙塵,汙染了城市裡面的環境,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們叫苦不迭。陝西榆林的人們,和黃沙相伴很長時間了,在遮天蔽地的沙塵暴裡,人們艱難地進行生產工作。
在1959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著手開始治沙了,經歷過三代人的努力,毛烏素沙漠終於沒了,從原來的黃沙漫天到如今的綠樹成蔭。這一改變說是奇蹟,一點也不誇張,三代人根植於此,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種下每一棵樹,慢慢的將那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如今的綠樹成蔭的一片小森林。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毛烏素沙漠這裡是一片草場,風景宜人,但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再加上古代人們並沒有系統的生態環保觀念,所以地面的植被都已經消失了。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已經變成了一片綠樹茵茵,雖說是中國奇蹟,但是在這背後也有著普通人的努力,他們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將他們寶貴的年華和人生都奉獻給了這片沙地,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終將這腳下的一片沙變得生機勃勃。
在剛開始治理沙漠的時候,沒有先進的機器,只能靠動物來馱著這些植物,用手挖,組建草方格沙障,在流動的沙丘上設置一個「擋風牆」。後來科技發展了,開始使用一些科技手段,研究土壤的成分,用多功能立體固沙車等設施,硬是將這上千公頃黃沙變成了如今的綠樹成蔭,風沙被逼退了十多公裡。憑著這些勇敢人的堅強毅力,慢慢的改變了陝西省榆林這個地方,讓當地的人們不再飽受滿天的黃沙之苦。中國的治沙成就,就是從榆林開始,逐漸地建立了現代化的治沙體系,將治沙和科研相結合,與此同時通過防沙治沙,提升了經濟效益。是一代又一代護林人的堅持,慢慢的讓中國的沙漠變少了,即便是今天的這個社會中仍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英雄,默默地在某些地奉獻著,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大人物,讓我們銘記他們的精神。
其實最近幾年世界環保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國的環保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但是中國人民敢於面對它們,中國人民敢於行動。而且中國人的環保意識也在最近幾年不斷地增強著,出門的時候開始帶一個布袋子,而不是用超市裡的塑膠袋,同樣也減少了對一次性餐盒的使用等等。中國有著如此之多的人口,每個人進行一個小改變,慢慢的就會將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社會的建設,包括人類的生存,還是依賴於自然,再加上人類現在的科技並不很發達,對於自然中所發生的一些事物,只能預知到災難大體發生的位置或者時間。比方說毛烏素沙漠在沒有治理之前,人類面對沙漠根本就沒有還手的能力,或者說人類和沙漠相比,人類渺小的不堪一提。
總結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並不是句空話,必須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才能夠做到對環境的改善,環境也是極為的脆弱,而且環境也是不容易恢復。儘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極為的和諧,一切看起來都是相安無事,但是時間久了,弊端也同樣也會被暴露出來,到那時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將為猛烈,反而不如現在開始,慢慢的改善自然環境,真正的做到和自然和平相處。
參考資料:《人類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