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如今卻出現新的問題,網友:憤怒

2020-12-14 新刻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就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國家在科技、軍事等領域上也有了不俗的進展,甚至在某些領域上已經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從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發展到現在變成了在全世界的舞臺上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國之一。不過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其中環境因素就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比如沙漠化。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過,我們中國是全世界中沙漠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古特沙漠,這裡的荒漠環境即使是最具經驗的探險家們也不敢隨意深入。在30年前,國家荒漠化嚴重,也讓人們對治沙這個問題開始越來越重視,從而組建了「治沙人」,專門為綠化沙漠而行動。

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的治沙終於有了成果,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受到了很多國家的稱讚,現在國內有不少沙漠區域,特別是西北地區,都已經變了樣子,讓之前的漫天黃沙多了不少綠色。在中國治沙30年中,西北地區的「治沙人」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家園繼續受到傷害,開始在沙漠上種植一些樹木,據說,最多的時候參加治理沙漠的工作人員就達到了30萬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多人的總是,我們國家的沙漠治理才能有如此成果。

但是,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在讓人開心的如今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現在沙漠中除了多了不少的「綠洲」之外,還多了不少這些東西:塑膠袋。這可能會讓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會出現塑膠袋呢?原來,隨著治沙的持續,沙漠中逐漸變成綠色,這讓不少的國人都為此感覺欽佩,也好奇。因此選擇去沙漠旅遊的人也是開始逐漸增多,但是人增多,那也就意味著產生的垃圾也變多,有許多遊客來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把隨身攜帶使用過的塑膠袋直接丟在這裡,這對沙漠的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因為塑膠袋這種東西是沒辦法自動降解的,數量一多,也就造成了白色汙染,也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對此,有不少網友都表示:對於這種情況很憤怒!治沙好不容易有成果,你們去旅遊的人又給沙漠增加新的環境汙染,就算是在城市中,也不能夠這樣子隨意丟棄垃圾吧?身為遊客的素質呢?

去沙漠旅遊,雖說能夠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而且沙漠治理好也能夠為國家的農業發展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阻止了沙漠荒漠化的速度,但是遊客隨意亂扔垃圾也會給治沙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就像有些網友說的那樣,作為遊客也要保持自己應有的素質,不該亂丟棄的垃圾就不要亂丟了。對此,大家對於這個問題又是怎樣看的呢?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引起的新聞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過度放牧、大面積開墾草原等造成的校園沙漠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是當今許多環境問題,沙漠化是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漫天的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中國治沙工程被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會說話
    ,這其中就包括西北治沙工程的喜人成果。曾有外國專家預言,這條鐵路線"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吞噬。然而,在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騰格里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都沒能將之淹沒,它已經暢通無阻地通行了六十餘載。包蘭鐵路沿線的治沙工程始於1956年,並於1964、1981、1987年進行了擴建。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出現這種東西,看了讓人心寒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國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來中國旅遊,中國不僅有美麗的江南風光,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還有一片無際的沙漠,這些絕美的景色都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新奇的體驗,所以人們對於這些大自然的美景也是非常嚮往。
  • 來,看看這份用60年寫成的治沙簡歷
    60年後的今天,黏土沙障壓沙和沙丘梭梭造林,仍是河西走廊及西北廣大沙區最基本的防沙治沙措施。  1980年3月,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升級為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甘肅防沙治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找到一種既適應乾旱風沙環境,又在冬春季節不落葉的防禦風沙植物,經過篩選,甘肅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把目光落到了樟子松上。經過幾代馴化、育苗、呵護,終於使樟子松在沙漠種植獲得成功。  從此,沙漠的冬天有了綠色。  治沙要形成社會合力,人的付出和沙漠的產出必須相得益彰。
  • 中國治沙奇蹟,沙漠變綠洲,被外媒成為中國魔方
    近期我們在疫情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勝利,很多國家都在稱讚中國是一個強國,相信身為中國人的你們也不由得發出感嘆: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驕傲。其實這些年中國在稱讚中成長,獲得的聲音相信已經聽膩了吧。但是小編今天還是要提一提另外一個稱讚中國的地方,這就是「中國魔方」沙坡草方格。
  • 治沙,我們是實力派
    如今,不僅僅是民勤,也不僅僅是武威,白銀、敦煌……一批批治沙試驗站陸續聯合建立,大量先進的治沙技術在這裡得到驗證,眾多成熟的治沙科技成果通過這裡示範推廣。 憑藉四十五年定位研究和治沙成果的支撐,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建成全國唯一依託省級研究所建設的「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創造全國第一套近地面沙塵觀測系統,為西北生態環境治理提供詳實的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 我國耗時30年治理沙漠,現在終有成果,卻又出現了這種東西!
    西北沙漠治理用了30年,現在變化很大。眾所周知,西北地區是我國沙漠化最集中、最嚴重的地區,不僅危害周邊地區,還影響東北、華北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天氣。20世紀80年代,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當時有個順口溜說「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這個症狀就是當時西北地區的真實情況,所以當時國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就是沙漠治理。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防沙治沙為改善生態狀況、保障沙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國土地沙化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防沙治沙形勢依然非常嚴峻。監測結果顯示,全國仍有173.11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佔國土面積的18.03%,還有31.1萬平方公裡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
  • 麥草方格與中衛治沙人的60年:向世界介紹中國經驗
    國外專家據此預言:包蘭鐵路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如今這條沙漠鐵路已運行61年,依然暢通無阻,秘訣就在於地表的一塊塊麥草方格。「麥草方格的出現是個偶然。」沙坡頭中衛工務段高級工程師郜永貴告訴記者。
  • 兩岸記者走進寧夏沙坡頭 了解麥草方格治沙技術
    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實驗站站長李新榮向兩岸記者團介紹沙坡頭治沙技術及成果(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 攝)  中國臺灣網7月30日中衛消息 29日,「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  麥草方格的出現,讓人類第一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了流沙面前,也鼓舞了廣大治沙人的鬥志。1958年秋天,當地政府動員了成千上萬的群眾,組織數以萬計的畜力和運輸工具,組成浩浩蕩蕩的治沙大軍,同流沙展開了殊死搏鬥。會戰持續了兩個年頭,在長達40公裡的鐵路兩側扎設麥草方格1.6萬畝,封沙育草33.8萬畝。  這樣的治沙奇蹟引起世界的關注。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憑藉幾十年治沙研究和成果的支撐,民勤縣建起了全國唯一的依託省級研究所建設的「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要想防沙治沙,首先得清楚地了解風沙。」全省有沙化土地面積12.17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6%,分屬巴丹吉林、騰格里、庫姆塔格和毛烏素沙地,風沙線長達1600多公裡。「沙漠化長期以來一直是制約我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環境問題。」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科技管理科科長唐進年說,定點監測固然重要,但想要真正地探尋沙漠的奧秘,科研人員必須「主動出擊」,走進沙漠深處進行實地考察。
  • 武直10有出現新的變化 傳遞一個大信號: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解決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軍工的發展可以說是在篳路藍縷的基礎上,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了。在面臨著西方國家各種無理的制裁和封鎖下,終於走出了自己的一條道路。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軍工這幾年開始爆發式增長。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空軍殲20、運20以及海軍的055驅逐艦和國產航母之外,在直升機領域,中國也終於擺脫一系列限制,開始化繭成蝶。 在直升機領域,對於中國而言,早期想要更多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上世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擴張,甚至出現「風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好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不曾放棄。他們多年堅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讓奇蹟發生——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 4年前,馬雲花巨資建螞蟻森林,如今成果讓網友感動哭
    但就是有這樣一個科技服務軟體,它把用戶集中起來,積累能量,為沙漠種下一棵棵樹—螞蟻森林。2016年馬雲斥巨資建成螞蟻森林,螞蟻森林是一個以種植為主的公益活動平臺。 截至2019年8月27日,其項目的5億用戶累計節能減排792萬噸,並在線下種了1.22億棵樹,森林資源覆蓋面積達到新加坡國土面積1.5倍。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
    (資料圖)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秋日,站在民勤縣城西南20多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遠眺,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變成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成片的沙棗、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織在一起,頑強地抵抗著百米外的沙丘。  「有了這些防沙植被,眼前的沙丘就很難前進一步。」
  • 幹掉千年沙漠,種出一個海南島,中國治沙技術讓全世界都羨慕
    在沙漠中能夠探索出很多的奧妙,了解到自然的偉大,但實際上沙漠並不如外人想的一般美好,因為沙漠也往往伴隨著很多危險的事情,誰也不知道這沙子底下有什麼。在最近幾年沙漠旅遊也是一個新興的小眾旅遊項目,因為在沙漠之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偉大。但是為什麼說它小眾呢?是因為沙漠往往在隨著很多的危險環境,也是極其的惡劣,最重要的是沒有水資源。
  • 「南醫大女生被殺案」終於有了結果,網友卻很憤怒,充滿質疑
    「南醫大女生被殺案」終於有了結果,網友卻很憤怒,充滿質疑南醫大女生被殺案,終於有了結果今天,備受公眾關注的「原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女生被殺案」近日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畢竟拖了28年,終於有了結果。而此時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不滿,甚至有的網友表示很憤怒,對這件事情充滿了質疑。
  • 王有德:治沙,拿得起放不下
    1985年3月,剛過而立之年的王有德調任林場副場長。彼時,儘管建場已經30多年,林場的發展卻舉步維艱,固定資產不足40萬元,每年只有15萬元財政撥款。上任第二年,北沙窩580畝的荒地被劃給白芨灘林場。那是一片長年旱荒的流動沙丘地帶,王有德負責帶職工開墾出500畝果園建設分場。
  • 阿拉善:治沙與致富 一個也不能少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侯倩 任東月)沙漠沙地多、生態環境脆弱,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裡,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佔全盟面積的29%,阿拉善人與風沙的博弈從未停止。如今,通過沙漠種植、沙生植物產業化發展逆向拉動生態保護與建設,產業撐起了沙生「金」。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