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這份用60年寫成的治沙簡歷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蘭州8月21日電 題:來,看看這份用60年寫成的治沙簡歷

  新華社記者馬維坤、姜偉超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們喜歡到沙漠尋求徵服自然的刺激。但從1959年開始,就有一群人已經在沙漠裡常駐,探索人與沙漠的相處之道。這群人就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60年時間穿梭,這個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專業治沙研究機構之一,從騰格里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再到毛烏素沙漠,漫漫風沙線上,寫滿了他們的治沙故事。

  點燈者

  新中國成立後,有絲綢之路「黃金通道」之稱的甘肅河西走廊,依舊半壁黃沙。1959年4月,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在竺可楨先生的宣布下正式成立,翻開了新中國治沙科技史上的第一頁。

  試驗站就是幾間簡陋的帳篷,深扎在沙井子上。幾支考察隊從這裡出發,在騰格里沙漠西部邊緣兩條25公裡長的線路上,187個定位點對風沙流的結構、風蝕、積沙進行著常年觀測……

  短短四五年時間,科研人員基本摸清了風沙流運動的基本規律,梭梭沙丘造林獲得成功,初步的研究成果開始在民勤以及河西走廊沙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科研人員在總結當地民間「土埋沙丘」和「泥漫沙丘」固沙法的基礎上,首創了黏土沙障固沙技術。60年後的今天,黏土沙障壓沙和沙丘梭梭造林,仍是河西走廊及西北廣大沙區最基本的防沙治沙措施。

  1980年3月,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升級為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甘肅防沙治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研究所先後研發出新型沙障材料10多種,集成和研發「黏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術」等流沙治理、植被恢復和資源保護利用等關鍵技術40多項,在我國北方輻射推廣面積530多萬畝,治理沙害320多萬畝,保護農田4620多萬畝。

  領航者

  物競天擇,但從不絕人之路。

  你見過沙漠裡產的米嗎?沙米,一種比芝麻還小的米,長在類似於蓬草的植物上,用大火快煮,香味易發,實屬麵食極品,但產量極低。每到沙米收穫季節,沙漠邊緣的人們進入沙漠俯身摘米。一日勞作,僅夠給孩子嘴裡添點零食。

  在甘肅治沙研究所幾代人的研發下,而今,沙米種植成為產業,各種產品擺上商店櫃檯,遠銷全國。

  你見過沙漠裡長松樹嗎?在民勤以及河西走廊沙漠農田邊緣、道路兩旁,栽植有一排排、一行行整齊的松樹,這就是樟子松。

  每年的三四月是一年當中沙塵暴的多發季節,也是最需要抗沙植物發揮作用的時候。但這時候沙漠植物新的枝葉還沒有長出來。為找到一種既適應乾旱風沙環境,又在冬春季節不落葉的防禦風沙植物,經過篩選,甘肅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把目光落到了樟子松上。經過幾代馴化、育苗、呵護,終於使樟子松在沙漠種植獲得成功。

  從此,沙漠的冬天有了綠色。

  治沙要形成社會合力,人的付出和沙漠的產出必須相得益彰。到目前,僅民勤縣就有集體、個體沙生植物苗圃40多家,年產梭梭、毛條、樟子松等苗木2000萬株,沙生植物種子8000公斤。樟子松育苗成功,給沙生植物種苗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沙生植物種苗產業已成為產業發展中的一支「成長股」。

  沙蔥、文冠果、黑果枸杞、中麻黃、中華鈣果……一種種沙漠奇珍變成沙農的致富寶貝,進而變成當地的致富產業,人沙和諧的治沙理念借著這些產業的推廣化為社會自覺行動。

  播火者

  「麥草入沙10釐米,草扎直立,露出20-30釐米,橫豎成行,間距1米。」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納米比亞學員埃利娜在研究所科研人員的指導下,一邊複述著技術要領,一邊熟練地使用鐵鍁在沙地上開槽、覆草,半個小時後,一片草方格沙障就初具規模。

  2018年7月30日起,埃利娜與來自埃及、波札那等國家的其他11名學員一起,參加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承辦的2018發展中國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態修復技術培訓班,學習先進的中國治沙經驗和技術。

  走出去,講好中國治沙故事,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一直履行的使命。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所長徐先英說,中國的治沙,既有援外,也有外援,一直都是互有借鑑。

  近年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與7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科技交流,與130多家國內科研院所和大學開展合作研究;600多位國外專家、官員來甘肅考察學習,30位專家出國交流;執行了38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舉辦43期國際培訓班,將中國治沙技術推向了世界。

  針對中國乾旱區農林業技術需求,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與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相關機構合作舉辦了18期外援技術培訓班,培訓了我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了一批農林業先進技術。

  20多年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為發展中國家舉辦了44期沙漠治理、防護林建設、生態恢復及產業發展技術國際培訓班,共有105個國家的12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與40多個國家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係,使中國的治沙技術成果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相關焦點

  • 有多少簡歷,把100分的寫成了60分
    但是隨著大量的企業復工,最近我自己的所在新媒體部門,也慢慢開始採用線下面試了,眼睛能看到的:每天來參加面試的人,幾乎是2月初的3倍。雖然不是HR,但是從去年年底開始,公司大部分新媒體運營崗位的簡歷篩選,都是我們部門來負責的。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
    一群戴著眼鏡、扛著塔尺、提著儀器的「書生」走進了民勤沙窩,支起帳篷,安營紮寨,開啟了甘肅人民科學治沙的序幕。60年滄桑巨變,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從「頂著風沙的逃荒者」到「野外試驗站看護員」,馬元成和家人親眼看著這些科研人員走進沙漠、住在沙漠、治理沙漠,與沙區群眾一起造就了這裡翻天覆地的變化。
  • 科技治沙的「甘肅名片」——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0年堅守風沙一線...
    67歲的薛百鎮茂林村村民馬元成說,「自從治沙隊員們來到這裡,一切都變了樣。」  馬元成口中的治沙隊員,正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治沙專家們。1959年,為響應全國治沙會議「向沙漠進軍」的號召,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開展防治河西風沙危害的科學研究。一群戴著眼鏡、扛著塔尺、提著儀器的「書生」走進了民勤沙窩,支起帳篷,安營紮寨,開啟了科學治沙的序幕。
  • 麥草方格與中衛治沙人的60年:向世界介紹中國經驗
    受此啟發,林場職工開始嘗試用麥草扎出圓形、三角形、馬蹄形……試驗證明,1米見方的麥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 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後逐步走向世界。1977年的聯合國全球沙漠化會議上,中國代表被請上講壇介紹「麥草方格」固沙法。1978年8月23日,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委託,中國在沙坡頭舉辦了第一期國際沙漠化治理講習班。
  • 【今日中國】是什麼造就了這份逆天簡歷
    【今日中國】是什麼造就了這份逆天簡歷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11月02日 18:07 A-A+   這個世界很精彩,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最後,再看看那長長的書單。↓↓↓
  • 治沙,我們是實力派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內,多個領域的治沙專家正在進行一場學術研討。 這樣的討論和探討已經在這裡進行了無數次。 1959年,為響應全國治沙會議「向沙漠進軍」的號召,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成立甘肅省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開展防治河西風沙危害的科學研究。 一群戴著眼鏡、扛著塔尺、提著儀器的書生走進了民勤西沙窩,在沙井子支起帳篷,安營紮寨,開啟了甘肅人民科學治沙的序幕。
  • 中國治沙工程被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數據會說話
    如果這篇報導所述當真,那西北治沙六十餘年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如果報導並不準確,那它又是緣何有此一說?作為一名生態學背景的環境學專業研究人員,本著嚴謹的精神,筆者根據搜索到的資料和一些知識積累,想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大西北到底怎麼樣了。治沙效果怎麼樣?
  • 寧夏:以治沙促治貧
    緊靠黃河與銀川市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毛烏素沙漠的西南邊緣,一直以來都是銀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線」。60多年前,為了固沙,寧夏探索出「草方格固沙」技術,利用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出1/3左右堅立在四邊,然後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這後來成為中國治沙的「世界經驗」。
  • 在樟子松林唱響「大漠風流」——阜新市彰武縣治沙造林推進生態...
    他們是紮實推進振興發展的遼寧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優秀代表,一代代傳承著「治沙精神」,成為激勵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精神動力。  在彰武縣章古臺鎮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一塊寫著「大漠風流」的碑石,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綠了章古臺,白了少年頭」,碑石後面的詩句正是幾代人用青春熱血換來大漠深處綠樹成蔭的真實寫照。
  • 來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吧!
    如果你對「雞娃」這個詞彙還有些陌生,不妨從「鼓勵」和「引導」這兩個關鍵詞入手,好來一窺究竟。鼓勵:一部分聰明的家長早就發現,適當的鼓勵和誇讚能有效點燃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以便於以後整理成「簡歷」,好在日後的競爭中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ps.雞娃是指家長通過「打雞血」督促孩子學習。】請看這份典型「雞娃」簡歷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只有進入職場才有「簡歷」的用武之地。
  • 簡歷中寫「我為啥至今未婚」女青年個性化求職遭遇落選
    :這是來找工作的,還是找愛情的?面試官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仔細端詳這份簡歷才發現點門道:這位求職者是女性,27歲,未婚,她擔心27歲未婚的狀態影響企業的選擇,於是用很大的篇幅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表示自己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更相信緣分,在等待真愛的到來……這樣一段愛情觀的獨白讓面試官哭笑不得。
  • 優秀人才簡歷快速寫成之在校實習生
    電子版簡歷:主要是在電腦、手機等電子屏幕上顯示。推薦用黑體,考慮到適配問題,首選微軟雅黑。標題、小標題就用中易黑體或微軟雅黑,正文也可用宋體,因為你不能保證你選用的好看字體對方電腦裡會有。有些人推薦了一些字體,確實挺好,但需要考慮HR電腦的字庫,以及電腦兼容性的。
  • 英文簡歷的錯誤你犯了幾條?網友:把「.com」寫成了「.con」
    不管是初入職場的「菜鳥」,還是在職場廝殺多年的「精英」對簡歷都非常熟悉,所謂簡歷,百度給出的解釋就是指求職者給招聘單位發的的一份簡要介紹,包含自己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年齡,學歷及工作經歷等等。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90%以上的求職者都是通過網絡來找工作,因此一份「體面」的簡歷是獲得面試機會的最大因素。再加上國內外貿易往來愈加頻繁,很多外企紛紛入駐中國,所以在投遞簡歷時,往往需要一份對應的英文簡歷,但是很多人會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在英文簡歷中出現錯誤,今天知行翻譯就為大家列舉英文簡歷中的那些錯。
  • 王有德:治沙,拿得起放不下
    1985年3月,剛過而立之年的王有德調任林場副場長。彼時,儘管建場已經30多年,林場的發展卻舉步維艱,固定資產不足40萬元,每年只有15萬元財政撥款。上任第二年,北沙窩580畝的荒地被劃給白芨灘林場。那是一片長年旱荒的流動沙丘地帶,王有德負責帶職工開墾出500畝果園建設分場。
  • 產自庫布其的新「武器」 讓治沙走出怪圈
    但在治沙實踐摸索前行中,庫布其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30年間,治沙龍頭企業億利集團先後發明創造了世界領先、簡單實用的「微創氣流植樹法」「風向數據植樹法」「甘草平移治沙技術」等核心技術,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提升了植物成活率,減少了治沙投資,治沙技術成為庫布其治沙的重器。
  • 三流簡歷和一流簡歷的差別是什麼?
    三流的簡歷慘不忍睹,二流的簡歷中規中矩,一流的簡歷堪稱牛逼!帶你看看不同品質的簡歷,差距到底在哪裡(文末有福利)三流簡歷這種類型的簡歷,一般隨手百度一下就能見到:這份簡歷主要犯了哪些錯呢?設計方面:整個頁面設計已經過時了,簡歷配色更是無比尷尬;各種字體穿插,整個頁面排版顯得lowlow的。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推進防沙治沙工作。經過長期不懈的預防和治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沙區生態狀況有所改善。據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十一五」期間,全國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裡,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淨減少。
  • 疫情期間,找工作投簡歷的人越來越多,這份簡歷很有意思
    大家都有找工作投簡歷的經歷吧,那麼大家的簡歷都是怎麼寫的呢?下面這份簡歷很有意思,我們一起看看吧。一、自我評價不能隨便寫這個候選人在簡歷的自我評價部分是這樣寫的:個人性格隨和,有多年技術經驗。要求:1正規企業,工資按月發放的,交保險。2、工資視工作內容面議,但工資最遲當月發上個月的。以上不符請謝絕!
  • 我國即將被消滅的沙漠,「不速之客」來了後,治沙人的心血全浪費了
    我國即將被消滅的沙漠,「不速之客」來了後,治沙人的心血全浪費了! 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畝沙被治理,止沙生綠。到了2018年,毛烏素沙漠已經是即將被消滅。但是事情卻是發生了轉折。
  • 我國用30年將沙漠變成了綠洲,現「毀於」他們手中,治沙人:心疼
    旅行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錯過什麼,因為在路上你就已經收穫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傳說中的好景點,累死累活不說,走馬觀花反而少了真實體驗,要知道,當你一直在擔心錯過了什麼的時候,其實你已經錯過了旅行的意義,我國用30年將沙漠變成了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