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
中秋月餅什麼餡的最好吃,大家再次陷入了一場除五仁月餅之外的月餅餡大比拼。
流心蛋黃還是棗泥核桃,蓮蓉還是豆沙,至於邪教肉餡月餅之流,雖然不在討論之列,但近幾年來由於吃貨縱容,也越來越猖狂了。
今天就讓我們華山論餅。
究竟哪個月餅餡才是正統,不如先來看看發明月餅並讓月餅流傳下來的古人,是如何做月餅、吃什麼餡的月餅的。
壹.歷史選擇了甜月餅
月餅剛開始是和中秋沒有什麼聯繫的,只是一種民間甜點小吃,宋朝時的月餅據形容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之所以四時皆有,是因為最開始月餅起源只是一個裡面夾餡的大餅,是商朝太師聞仲發明的一種行軍糧,後來大家為了紀念聞仲,將這種甜味的夾餡大餅帶入了日常生活,並且取名「太師餅」。
現在著名的京八件甜點裡,依舊有太師餅的一席之地。
到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回來,給中原帶來了芝麻、胡桃,富有創造力的人民很快將這些佐料加入了餅中,因為餅裡面大多都加了胡桃仁,所以當時稱月餅為「胡餅」。雖然比起現在花裡胡哨的餡料,核桃仁顯得單薄,但依舊是民間乃至皇室愛吃的一種小甜點。
▲帶貨達人張騫 | 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莫高窟·初唐
而胡餅這個名字一叫就是幾百年過去了,也就是說這幾百年,這個餅的餡料基本沒怎麼變過……核桃餡,是最初月餅餡界的霸主。
貳.沒有月餅的中秋節
月餅和中秋的第一次會晤是在唐朝。
大將軍李靖非常趕巧,正好在八月十五徵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慶功宴上拿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蟾蜍就是說月亮,那時候月亮上還是蟾蜍為大,沒有嫦娥什麼事。
但唐高祖號召力有點弱,而且中秋是唐初開始逐漸興起的節日,所以各方面禮儀講究還不是很完善,所以月餅和中秋這時候也只是匆匆擦肩而過~
到了北宋,朝廷正式設立中秋節,到了中秋,宮中喜歡吃「宮餅」,傳到民間,則稱之為「小餅」、「月團」,蘇軾就作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飴,就是麥芽糖;酥,就是酥油,兩者相拌,成了那時候月餅最佳餡料。
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比五仁月餅更讓人聞風喪膽的水晶餅。
▲水晶餅(沒有說這家月餅不好的意思)
叄.最終還是五仁
直到明代,月餅才真正得名「月餅,」中秋吃月餅才開始作為習俗,最初的月餅是作為貢品祭獻的。
《宛署雜記·民風》,書中說『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那個時候人們吃什麼餡的月餅呢?
《萬曆嘉興府志》云:「八月望以百果為大餅名月餅,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賞月達曙。」
水果月餅,清新爽口,甜而不膩,古人愛月,邊吃水果餡的月餅邊賞,一賞就是一整夜。
不僅是餡料講究,月餅的模樣也講究,或許是來自活字印刷術的靈感,明朝的吃貨們用起了各種各樣的月餅模具,而且造型也不局限於圓形,更加生動活潑一些~
▲民俗收藏品——餅模
到了清朝月餅餡更豐富了一些。
楊光輔在《淞南採府》中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桃肉餡,依舊是水果餡的月餅,看來古人對於水果餡情有獨鍾~
袁枚在《隨園食單》寫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看著是不是特別眼熟,這便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所以扳指數來,歷史上有記載的月餅餡有核桃、酥糖、水果、五仁
沒想到現在被眾人唾棄的五仁月餅,竟然是月餅界的開國元老之一,此時此刻不知道該懷疑自己的品味還是古人的品味……
也難怪五仁在風評如此差的情況下,依舊能在月餅市場裡橫行霸道,原來這是一個有故事有閱歷的餅。
這麼想著,竟然感覺五仁月餅有一點點長輩式的和藹可親……
那怕是更不能吃了。
我宣布,秉著尊老愛幼的原則,五仁月餅將退出本屆華山論餅。順便譴責現在的一些無良月餅開發商,讓五仁這樣的老前輩出場買笑,簡直業界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