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黃包的配方不盡相同,不論正宗與否,食材易取得,做法家常,吃起來合口才是王道呀。
發麵。為了凸現奶黃包的奶香味,麵團裡可融入牛奶成分,比如用牛奶和面,或用水和面加點奶粉。配方可參考:2克乾酵母、140克水(如果用牛奶,可等量替換)、250克麵粉、15克奶粉(用了牛奶可省略奶粉)、10克糖、10克油。用一次揉面、一次發酵的方式來操作,即先把乾酵母溶於水(能更均勻地分布到水裡花、面裡,當然熟練之後,特別是揉面變得輕鬆之後,乾酵母也不必提前融化),然後加入其他原料揉勻揉透至光滑的狀態(面量少,比較好揉)。
因為只揉一次、只發酵一次,所以奶黃餡兒需要先做。這個加了鹹蛋黃又沒刻意追求流沙效果(畢竟不是流沙包),集鹹、沙、甜、香為一體的內餡兒一試即見分曉。配方可參考:60克雞蛋(一個大點兒的雞蛋,小雞蛋可用兩個)、60克砂糖、20克麵粉、70克牛奶、20克融化黃油(成液態的黃油,不是輕觸即成坑的軟化黃油)、2個熟的鹹蛋黃。
雞蛋液裡加砂糖攪散,篩入麵粉拌勻,倒牛奶和融化黃油攪勻(怎麼攪無所謂,只要攪勻),攪勻後放一會兒或直接過篩一遍(為了避免小麵疙瘩),水燒開後上鍋蒸(中大火,煮也是可以的,火要小,人要守著以免糊鍋)。蒸一會兒(約5分鐘)至周圍開始凝固時用筷子攪一攪(利於快速、均勻受熱),再蒸5分鐘左右至完全凝固。
蒸好的厚糊取出來攪一攪,把鹹蛋黃泥加進去攪勻,降溫後分成需要的份數即成內餡兒(這個量分10份較適宜)。
麵團揉好下10個面劑,壓扁擀皮(麵皮直徑約8釐米)上餡封口,收口朝下碼進蒸屜,發酵20分鐘左右至手指按壓面能彈回一部分但仍留有壓痕的狀態,冷水上鍋中大火蒸15分鐘左右。
外表不驚豔,一咬開瞬間激活味覺(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