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的興起,將我們帶入了「人人皆為記者」的「自媒體」時代。最初,我們為自媒體的平等、高速而歡呼;如今,我們則在起落之中見證了自媒體的諸種亂象:最聰明的大腦們絞盡腦汁製造爆款,渴望透過流量賺錢,甚至不惜製造矛盾、炒作名人、傳播謠言及剽竊內容。
媒體隨便報,大眾隨便信,不該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常態。當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指出「組織或僱傭網絡『水軍』在網上威脅、侮辱、誹謗、滋擾的黑惡勢力」是掃黑除惡的重點打擊對象之一。那麼,自媒體亂象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自媒體四大亂象——
1.虛構事實,製造焦慮,煽動情緒
在自媒體時代,四平八穩、嚴謹中立的文章往往不溫不火,而引發病毒式傳播的「10萬+」文章,往往熱衷製造矛盾與爭議。那些讓人驚嘆的閱讀量背後,不乏利用對立、標籤和群體認同來煽動情緒,製造焦慮,甚至為了追逐流量不擇手段,虛構事實。
咪蒙在微信公眾號上的發跡與坍塌,恰恰代表了自媒體發展歷程中的亂象典型。比如《寒門狀元之死》一文,寫得悲情而傷痛,實則漏洞百出;再如「二更食堂」的《託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數錢》,為了迎合受眾而用情緒替代事實導向。這種靠「人血饅頭」賺流量的方式,曾一度成為自媒體寫作亂象中的典型操作。
2.消費名人,庸俗解讀,實為帶貨
名人向來是流量的載體,炒作名人八卦便成為自媒體的「吸睛」法寶。喬任梁去世,熱依扎的穿衣風格和抑鬱症,郎朗、林志玲的婚姻……這些名人花邊,都成為自媒體製造話題的富礦,成為眾人消費或攻擊的對象。
就連以批判精神著稱的魯迅,也成了自媒體賺取流量的法寶。除了網絡上流傳的大量魯迅「偽語錄」之外,魯迅的經歷與文章也被當下的雞湯成功學所騎劫。比如微信公眾號「皇太極在紐約」的《貪財的魯迅》一文,把魯迅開三閒書屋、野草書屋等出版社的經歷,解釋成為賺錢而下海做書商;還引用《故鄉》大方談錢,指出「經濟最要緊」是成功文人的通性,認為魯迅「憑藉過人的商業天賦,在文字變現上實現了利益最大化」。調侃完魯迅是「當之無愧的人生大贏家」之後,作者筆鋒一轉,開始賣起了理財課。自媒體對名人生活的庸俗化解讀與附庸風雅的「帶貨」,顯得赤裸、廉價而乏味。
3.洗稿泛濫,剽竊內容,堆砌觀點
今年7月,擁有600萬粉絲的微信情感大號「HUGO」被發現自助註銷帳號,停止使用。翻看該號歷史文章,不乏標題黨、毒雞湯、販賣焦慮。此外,HUGO還不時被多位作者發文斥責抄襲洗稿。
近年,業內一度爆發了自媒體整合新聞報導是否算是「洗稿」的討論。對新聞來說,最重要的是事實,自媒體公號沒有採編權,難以獲得一手材料,卻善於整合報導講故事。很多自媒體在洗稿、抄襲的小道上一路走來,剽竊內容,堆砌觀點,甚至流量造假,只為分得流量經濟的一杯羹,加劇了行業的惡性競爭與互耗互害。
4.炮製謠言,中傷企業,變相敲詐
自媒體主打「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的概念,然而,很多自媒體卻以造謠中傷的方式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說這個時代「人人皆為記者」,那麼新媒體也製造了大量「不實報導」,比如發動「水軍」攻擊企業,變相敲詐勒索。
日前發布的《2018-2019網絡「黑公關」研究報告》顯示,網際網路已替代食品、飲料、汽車等行業,成為網絡「黑公關」的重災區。黑公關公司根據金主需求策劃話題、製造熱推併購買流量,很多企業深受其害。比如,今年的美團黑公關事件已立為刑事案件,標題含有美團CEO王興的黑稿,首發每篇收費200元。自媒體在金錢誘惑下惡意誹謗的網絡霧霾,對企業和社會造成了極大傷害。
縱觀數年來,自媒體是時代注意力的大勢所趨,許多自媒體在這波浪潮中創作了有品質、有深度的作品,產生了正向的社會影響。人們對魏則西事件的關注,推動了醫院改革;對權健的審視,推動了公共健康領域的整頓。然而,那種利用名人「帶貨」、炒作或誹謗的自媒體依然存在。改變這種狀況,不單要靠平臺自律、行業監管,依法治理也必不可少。
——書單——
市面上與「自媒體」相關的書籍,大多是講如何在網紅經濟下創造掘金機會,讓讀者變成自媒體的「流量」。然而,從自媒體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該如何避免亂象之下的「踩雷」?以下幾本書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淺薄:你是網際網路的奴隸還是主宰者》,(美)尼古拉斯·卡爾 著,劉純毅 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如今,透過自媒體的文章「學習」知識,已是很多人的閱讀常態。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帶來了各行各業的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新媒體也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尼古拉斯·卡爾的《淺薄》一書指出,當我們每天翻看手機上的社交平臺,閱讀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時,我們正漸漸喪失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網際網路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採集碎片化的信息,其倫理規範就是工業主義,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倫理,是一套產量最優化、消費最優化的倫理,也是一種信息技術帶來的智能倫理。
《後真相時代》,(英)麥克唐納 著,劉清山 譯,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7月版
信息爆炸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防騙指南。這本書講解的是「真相運作機制」,政客、營銷人員、新聞工作者、政府官員如何透過講述歷史、玩弄數字、講故事等花樣,利用「真相」誤導我們。在今天,很多人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或玩弄話術以達到宣傳目的。從投票選舉到眾籌詐騙、病毒營銷,無論是在政治、傳媒,還是商業領域,「後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你看到的可能不是真相,只是自己所相信的價值觀。
《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徐賁 著,三輝圖書丨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自媒體亂象之下,如何展開更加自由、理性而可持續的公共交談?《明亮的對話》一書是徐賁為青年讀者學習公共說理而作。「理性」不僅指明曉事理、辨知是非,也指在說服別人時,提供敞亮、清晰、恰當的理由,傾聽別人的合理之言。公共理性離不開說理,也離不開適宜的社會表達環境。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英)湯姆·斯丹迪奇 版,林華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3月版
自媒體往往具有社交媒體屬性,而社交媒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社交媒體簡史》一書提醒我們,歷史上的社交網絡其實跟現代社會的社交媒體有很多相似之處:從西塞羅和其他古羅馬政治家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宗教改革、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期間印製的宣傳小冊子。如今,在報紙、廣播和電視統治了幾十年後,網際網路又使得社交媒體重新變成人們與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並推動公共討論走向新的模式。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怎能不了解社交媒體的前世今生?
作者丨董牧孜
編輯丨楊司奇
校對丨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