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小慧,今天講述我求學的故事,亦是千萬個同我一般貧困學子的故事。
年幼時的我,是山裡那個搗蛋的小姑娘,跟隨著兄長的腳步在田間趕走吃稻米的飛雀。黝黑的皮膚,頂著一頭短髮,整天在田間地頭玩耍。年幼時貪玩亦愛學,記憶深刻的是在小學時,有幸獲得「宋慶齡基金」,總共五百元,老師便用部分的錢從市區裡幫我帶回了厚厚的成語詞典與英漢辭典。多年以後,這成了高中時還在陪伴我的珍藏品,那份基金也成了我課外讀物的經濟來源。
2008年,童年時光彈指而逝,我的父親,這個我一生都敬重的人,撐起了我求學夢想,讓我去市裡的一所生活消費較低但教育條件卻很好的學校。那個選擇也是我學習生涯的一次轉折,當時我以較好的成績順利進入了尖子班。
第一次離家遠行,小小的我背起了行囊,開始了住校求學之路。我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親,害怕我去學校的路上過於艱難,便只讓我提一袋回學校的大米(當時學校的食堂可以免費為住校生煮飯),而我的父親扛起了兩床沉重的棉穗。那一天的加勞火車站,我只記得在長長的候車隊伍裡,灼熱的太陽曬在父親黝黑的皮膚上,閃爍的光多麼刺眼。而我手裡提著大米不知何時也多了份量,沉重到手指竟覺隱隱作痛。自此之後,一張火車票,成了我與家的距離。
2011年,初中畢業的我進入了凱裡一中就讀,這一切於我而言是幸運的,能與兄長在同一所學校求學。而我人生最大的難關也在第二年接踵而來,母親因突發腦溢血離世。周國平曾言,「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戶,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坍塌了。」父親成為了家裡唯一的頂梁柱。本來以打灣水鐮刀作為經濟來源的父親,因母親的離世,為了供兄長與我完成學業,他不得不去廣東務工。因為經濟困難,我們兄妹倆常常想放棄學業,那時正是父親固執地要求,在國家助學金的幫助下,才撐住了我們的求學之路。後來,我們越發努力讀書。「凱裡市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會幹部」......這些是高中時所獲得的榮譽,亦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證明給相信與支持我們的人最好的回應。
2013年,兄長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學,第二年我也被貴州大學錄取,大學期間,我們兄妹選擇用助學貸款繼續完成學業,這樣就減輕了父親肩上沉重的擔子。期間,我不僅獲得了每學年的國家助學金,還得到精準扶貧政策的資助,這既是我的生活費,也是我學習上的不竭動力源泉。
剛進入大學的我在入學時進入了學校勤工服務中心雜誌社工作學習,這也讓我明白了大學該怎麼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大學期間,我得遇良師益友,讓我得知了學無止境,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嚴格做實驗,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後來,我通過了全國碩士研究生的考試,在學術上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培養。
現今的我有幸成為了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的一名教師,而我的兄長畢業之後,就職於武漢雲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年來,我的坎坷道路中,有如明燈般為我照亮前進道路的父親、有如雨露般滋養培育萬千貧困大學生的國家政策,以及許許多多向我伸出援助的社會愛心人士的雙手!我一直銘記在心。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圓了年老父親的夢想,也實現了我們兄妹的人生目標,幫助我的家庭脫去了貧困這頂沉重的帽子。
通訊員 王旭
編輯 雷子德
編審 王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