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吳小慧:教育扶貧助我圓求學夢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吳小慧,今天講述我求學的故事,亦是千萬個同我一般貧困學子的故事。

年幼時的我,是山裡那個搗蛋的小姑娘,跟隨著兄長的腳步在田間趕走吃稻米的飛雀。黝黑的皮膚,頂著一頭短髮,整天在田間地頭玩耍。年幼時貪玩亦愛學,記憶深刻的是在小學時,有幸獲得「宋慶齡基金」,總共五百元,老師便用部分的錢從市區裡幫我帶回了厚厚的成語詞典與英漢辭典。多年以後,這成了高中時還在陪伴我的珍藏品,那份基金也成了我課外讀物的經濟來源。

2008年,童年時光彈指而逝,我的父親,這個我一生都敬重的人,撐起了我求學夢想,讓我去市裡的一所生活消費較低但教育條件卻很好的學校。那個選擇也是我學習生涯的一次轉折,當時我以較好的成績順利進入了尖子班。

第一次離家遠行,小小的我背起了行囊,開始了住校求學之路。我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親,害怕我去學校的路上過於艱難,便只讓我提一袋回學校的大米(當時學校的食堂可以免費為住校生煮飯),而我的父親扛起了兩床沉重的棉穗。那一天的加勞火車站,我只記得在長長的候車隊伍裡,灼熱的太陽曬在父親黝黑的皮膚上,閃爍的光多麼刺眼。而我手裡提著大米不知何時也多了份量,沉重到手指竟覺隱隱作痛。自此之後,一張火車票,成了我與家的距離。

2011年,初中畢業的我進入了凱裡一中就讀,這一切於我而言是幸運的,能與兄長在同一所學校求學。而我人生最大的難關也在第二年接踵而來,母親因突發腦溢血離世。周國平曾言,「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戶,他走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坍塌了。」父親成為了家裡唯一的頂梁柱。本來以打灣水鐮刀作為經濟來源的父親,因母親的離世,為了供兄長與我完成學業,他不得不去廣東務工。因為經濟困難,我們兄妹倆常常想放棄學業,那時正是父親固執地要求,在國家助學金的幫助下,才撐住了我們的求學之路。後來,我們越發努力讀書。「凱裡市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會幹部」......這些是高中時所獲得的榮譽,亦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證明給相信與支持我們的人最好的回應。

2013年,兄長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學,第二年我也被貴州大學錄取,大學期間,我們兄妹選擇用助學貸款繼續完成學業,這樣就減輕了父親肩上沉重的擔子。期間,我不僅獲得了每學年的國家助學金,還得到精準扶貧政策的資助,這既是我的生活費,也是我學習上的不竭動力源泉。

剛進入大學的我在入學時進入了學校勤工服務中心雜誌社工作學習,這也讓我明白了大學該怎麼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大學期間,我得遇良師益友,讓我得知了學無止境,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嚴格做實驗,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後來,我通過了全國碩士研究生的考試,在學術上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培養。

現今的我有幸成為了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的一名教師,而我的兄長畢業之後,就職於武漢雲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年來,我的坎坷道路中,有如明燈般為我照亮前進道路的父親、有如雨露般滋養培育萬千貧困大學生的國家政策,以及許許多多向我伸出援助的社會愛心人士的雙手!我一直銘記在心。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圓了年老父親的夢想,也實現了我們兄妹的人生目標,幫助我的家庭脫去了貧困這頂沉重的帽子。

通訊員 王旭

編輯 雷子德

編審 王志凱

相關焦點

  • 麻光銀:教育扶貧 圓了孩子的讀書夢
    照片中右邊這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就是我,我叫麻光銀。左邊的是我兒子麻鬥波,這是我參加兒子研究生畢業晚會時的照片。我是永樂鎮高梁村麻家灣村民組的脫貧戶,2014年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我兒子麻鬥波於貴州師範大學物電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貴陽市第二十三中學。女兒麻禹禹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在讀研究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教育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我們於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全家又過上了簡單而又幸福的生活。原本,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妻子溫柔賢惠,兒子懂事、女兒乖巧,一家人過著儉樸而幸福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大學生張飄:看家鄉巨變,話幸福小家
    我叫張飄,家住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現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這一次,以「變」為中心,記錄桅杆村這個大家,和我幸福小家的脫貧故事。你家養牛,我家養豕,共奔小康,富裕不是夢話。桅人勤奮,團結一家,添了紅磚綠瓦,不再害怕風吹雨打。房前屋後,綠肥紅瘦,風光無限,天邊無涯。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庭院把酒話桑麻。更有濟濟人才,心懷大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春風進我家 如今翻身換新顏丨望謨縣打易鎮老...
    我叫齊海超,是望謨縣打易鎮老寨村油棚組的村民,現已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興義市馬嶺鎮龍盛社區,有了一個新身份,叫新市民。如今,我家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為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等問題而困擾。記得上小學時,我到山上放牧,不小心把手摔斷骨折,需花大量的費用才能治好,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另外家中三姊妹還在上學,柴米油鹽、生病看病無一不花錢,我家在債坑裡越陷越深,貧困像陰影一樣籠罩著我。正當我的父母一籌莫展時,脫貧攻堅好政策為我家撥開了雲霧。
  • 「我的扶貧故事」幫群眾圓了「安全住房」夢丨麻江縣良田村扶貧...
    我叫向先金,是貴州黔東南麻江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派出的扶貧幹部。2018年5月,我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囑託,投身到了精準扶貧工作中,到良田村擔任兩路口組脫貧攻堅網格員,除了幫扶7戶貧困戶外,還負責該組的脫貧攻堅工作。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通過調研,他進一步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以教育扶貧為先導、以產業扶貧為重點、以社會扶貧為推手,紮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地生根,積極助力沿河打贏脫貧攻堅決戰、如期同步實現小康夢!謀長遠:全力推進教育扶貧「再窮不能窮教育,送孩子讀書,哪怕砸鍋賣鐵。」當地人民群眾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夠上好學,走出大山。
  • 「我的脫貧故事」從打工小弟到大學生,一場真實的脫貧夢丨羅甸縣邊...
    這一切的轉機,全要感謝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感謝西能建工對我家結對幫扶後,在教育扶貧路上帶給我的安心、放心、舒心,能夠讓我在學校繼續學習,享受書香校園。不過,與各種教育經費、生活費給我帶來的壓力相比,求學路途遙遠根本不算什麼。在我還不記事時,父親就因病離世,家中沒有強健勞力,唯一收入來源也是務農所得。要想收得多,就得種得多,所以我13歲就已會用牛耕地,播種、鋤草、收穫、裝倉,在城裡孩子連蔬菜種類還認不清的時候,種莊稼的一系列流程我已經瞭然於心。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羅鳳:扶貧路艱辛更暖心||文興智:從...
    「故事」,因此我的扶貧同事笑說:「耶,你扶貧還混得個『姑媽』當呢!」 現在脫貧攻堅政策真是太好了…… 2014年,我家申請,經過公示後列為貧困戶; 2015年,我和弟弟得了教育補助; 2016年,我家得到了醫保補助; 2017年,我家得到了危房改造政策支持; 2018年,我家申請特惠貸,入股分紅;
  •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2021-01-0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第一書記是駐村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工作繁雜,而我慶幸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有兩個好隊員扶持相助。我們沒有上下級之分,只有同志般的互相理解和為完成工作的同心協力。我常常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盡力,不知道怎樣來完成脫貧攻堅收官時繁重的任務。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團隊,戰友們身上的好品質,讓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在心中湧動了許久,只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袁玉波:用真心換來真情
    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惠水縣火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四年多來的扶貧工作,有心酸、有辛苦、也有欣慰。剛到火陽村,看到的就是那一棟挨一棟的破房子,一戶接一戶的貧困戶。說實話,我的心情很沉重,要實現2018年全面脫貧出列,壓力非常大。
  • 「我的扶貧故事」「五個要點」助扶貧|羅甸縣茂井鎮桃園新村工作隊...
    我聯合駐村工作隊員通過入戶走訪動員、召開群眾會、代表會和村支「兩委」聯席會等,大力宣傳教育扶貧政策,鼓勵適齡兒童、青少年上學堂,還制定了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在全村營造向學向善的良好風氣。曾強念到農戶家走訪宣傳政策(左一)截至目前,五家墳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28名,11名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學生享受三免一補扶貧政策。制定落實本村教育獎勵政策,即升入高中獎勵600元、升入大專獎勵700元、升入大學獎勵800元,鼓勵學生不斷提升學歷水平,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
  • 鄭州同濟醫院扶貧公益助孕 圓千餘名家庭求子夢
    聚扶貧碩果,築健康之基。近日,為總結河南省社會扶貧公益助孕階段性成果,建立我省醫療扶貧公益助孕得定向群體保障式扶貧長效機制,由河南省扶貧開發協會主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支持,鄭州同濟醫院(同濟不孕不育研究院)承辦的"公益助孕成果展·脫貧圓夢奔小康"主題會議在河南人民會堂召開。
  • 「我的扶貧故事」舉著青春當火把 照亮自己的人生|共青團鐘山區委...
    我叫黃怡,是共青團鐘山區委工作人員,也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2016年7月,我主動請纓,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這些年,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在汪家寨鎮左家營村駐村的日子裡,我入戶走訪貧困戶80戶360人,解決群眾實際困難40餘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我兒子也成了扶貧幹部丨興仁市百德鎮銀廠村村民...
    由於常年在外,我唯一的兒子缺少引導,成績一度下滑得厲害。為了兒子的教育,我和妻子選擇了回家做老本行,但是近年來,由於鋁合金門窗安裝生意競爭越來越大,商鋪租金越來越高,我們的技術跟不上形勢,找我們安裝門窗的人越來越少,債務越累越多,兒子上學的報名費和生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讓我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加難上加難。
  • 「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開餐館,扶貧政策圓我夢丨獨山縣麻尾鎮...
    2018年,搭上了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我搬遷到獨山縣麻尾安置區。  搬遷前後,一家人的生活可謂是天翻地覆。莫鄭祥家的老房子原來全靠2畝田地養活一家5口人,捉襟見肘。屋漏偏逢連夜雨,2002年,父親開始患病,為了扛起家庭重擔,16歲的我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年紀小、文化低,只能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雖然大部分的工資都寄回了家裡,但微薄的收入,還是沒能改善家裡的生活。  2014年,我們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扶貧的好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好政策 圓我大學夢|龍裡縣醒獅鎮高吏目村...
    我叫餘芳,今年19歲,家住龍裡縣醒獅鎮高吏目村樂榨五組,我家2015年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以來,依靠黨的好政策,不僅使我家順利脫了貧,還圓了我的大學夢。我家一共3口人,奶奶和父親在家,在我2歲多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這麼多年以來,都是父親獨自一人把我撫養長大,其中的辛酸和艱苦不言而喻。我對父親的年齡印象還停留在四十出頭的年紀,頭髮沒有現在這麼蒼白,我曾拉起他那粗糙的大手掌,毫不誇張的說:「根本就不像手,像是凹凸不平的鵝卵。」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教師大家訪 教育扶貧助成長|黔南州貴定縣...
    我叫羅雯,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雲霧幼兒園的一名黨員教師,同時也是雲霧鎮平伐村新東三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羅雯(左一)在建檔立卡戶家中詢問近期生活、身體狀況,並提醒她們查收該年的教育資助。羅雯(中)在建檔立卡戶家中詢問近期生產生活,並提醒農戶查收是年教育扶貧資金。伴著乳白的月光,天邊的星兒隱隱閃爍,我開始一家一家地探訪、詢問,向農戶們介紹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