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5日電 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導,75歲的黃策群現在已經是華發滿頭,操著一口流利英文的愜意退休長者。閒暇時總是喜歡去黃氏公所做義工,一做就是10多年。大半個世紀前,他不過是個剛抵埠的廣東開平窮小子,幹著一周只有7元的超市工作,卻還要還債、供養家人。近60年的歲月,在黃策群身上就是一部典型加國華人奮鬥史和進步史。
黃策群出生在1936年。在僑鄉開平,家族因經營米鋪和金鋪,境況還不錯。父親在他年幼時已經去了美國賺錢,祖父和叔父們則去了加拿大謀生。讀到小學畢業升初中時,少年的黃策群感到前路茫茫,於是輟學去了香港,心中唯一的目標要去北美,投靠父親或祖父。
欲往北美投靠父執輩
1954年,17歲的黃策群在加拿大祖父和叔父們的幫助下終於買到了「出世紙」,又湊足了去溫哥華的機票錢。加拿大於1947年廢除實行24年的《排華法案》,在加拿大的華人可以申請未成年子女和直系親屬過來,出世紙成了要走這條途經的通行證。手上有子女名額的人可以把名額賣給同鄉。
黃策群依然記得,當時「出世紙」的行情是一歲值100加元,顯示自己是17歲的出世紙的是1,700元。另外單程機票要1,000多元。他剛到多倫多在叔父的瓜果蔬菜小超市打雜,包吃包住的人工是7元周薪。 2,700元的旅費就算其他花消都沒有,也要8年時間才能還完。
先苦後甜常掛嘴邊
雖然只有小學教育程度,黃策群從未放棄學習機會。從剛抵埠後入教會學英文到認識西人老師,和西人顧客打交道,他爭取一切機會學語言。
他的叔父在經營的小超市位於大多倫多Bayview夾Eglinton地區,服務的全是本地人,那個年代的中產階級喜歡打電話叫外賣,讓超市把新鮮瓜果蔬菜送到家。他除了打雜外,於是就有與西人接觸的機會。
五六十年代的多倫多,廣東僑鄉華人要生存,無非是經營雜貨店、乾衣店或炒碎餐館。黃策群在超市工作幾年後,去其他親戚同鄉的餐館幫工。英文流利了,他終於可以升級做企臺,多拿一份小費,周薪變成了幾十元。這樣拼命省錢、還錢,有需要時寄錢給鄉下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們,他終於在三十歲有了些錢結婚,娶了一位在洗衣鋪做事的同鄉為妻。
黃策群除了學英文也積極考取各種資格證書,併到一個高爾夫球會辦公室見工。「那時候西人都喜歡僱用少數族裔,如果有個少數族裔面孔的人在球會『run a show』是件很稀奇的事。」他回想起40多年前的經歷,還顯得很興奮。之後他被升為經理,還想方法吸引更多顧客到球會。
黃策群幾年後在Mount Pleasure買了一個便利店,和妻子開始一周上7天班的創業生活。到1988年退休,退休後又參與黃氏公所的活動。當年的艱苦生活對這位長者來說,留下的是今天開懷一笑。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Bitter in the beginning,sweet at the end (先苦後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