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思思,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本文由作者思思聊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作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與近代之交,還是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可謂是晚清時期的一個全才。他二十七歲中舉,曾官至禮部主事,後棄官南歸。身在清末鴉片戰爭前期,在朝為官時,龔自珍一直極力主張改革,抵制外國侵略。龔自珍年輕時寫過《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明確表達了他對封建積弊的痛恨,對此不遺餘力地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在改革方面的思想對於後來的變法圖強有很大影響。中年之後,龔自珍又對佛學展開了研究,在佛學上亦有所造詣。
而在文學創作上,他也常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敗,充滿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龔自珍的詩文也為後人廣為傳頌,其詩歌代表作為15首《己亥雜詩》。315首詩歌的規模也讓《己亥雜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這315首《己亥雜詩》從各個方面體現了詩人對家國命運的思考和關懷,內容龐雜,在詩歌的主旨上卻有著共通之處,洋溢著詩人的愛與恨,情與憎。
己亥年是1839年,也是龔自珍辭官南歸的那年。這首《己亥雜詩》是這個系列的第五首,表達的是詩人辭官後的心境和感受,體現出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日近黃昏,詩人滿腹離愁地離開了京城。離別自然是傷感的,但是歲月悠長,未知的未來也許可能成就人生的另一番作為。這種複雜的情緒在作者的內心掙扎,使得詩歌的情緒格外飽滿。詩的後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流傳至今的名句,作者以落花自喻,鮮花枯敗凋落象徵著自己辭官回鄉,此句表明詩人自己雖然離開了官場,但是會像落花化作春泥滋潤盛開的花朵一樣,依舊關心國家的未來,為國家盡心盡力。落紅有情,更有情的是詩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就算成為泥土,也要為國家孕育美好的未來。
從落紅到護花,詩人沒有感傷自己的凋零,反而一心為國,不忘報國之志,令人感動。龔自珍曾在《書湯海秋詩集後》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從他的《己亥雜詩》中,可見一斑。在龔自珍315首《己亥雜詩》中,第220首也是膾炙人口的名詩,其中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石破天驚,令人感懷。面對國勢衰微,百廢待興,詩人深刻地認識到了社會的沉悶和腐朽,並能意識到國家需要一場風雷激蕩般的大改革,唯有主動變革,才能迎來生機。最難能可貴的是,詩人把改革的力量賦予了人,期待著老天可以為國家送來人才。在詩歌的氣勢磅礴中,詩人一片拳拳之心,呼喚著變革,期待著美好的未來。這首詩與《己亥雜詩》其五一個恢弘壯烈,一個傾訴衷腸,卻都體現了詩人對國家熾熱的愛。
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也有落花的意象,詞人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來歌詠梅花的高潔和不慕權貴,實際上也是自喻,暗含著自己的人生抱負。梅花無錯卻引得群芳嫉妒,即使化作泥土,也依舊清香不減。這與龔自珍的「落紅」也是共通的。歲月無情使得鮮花殘敗,但這朵有著崇高品質的花朵情意不減,依舊會為自己所執著的事業奉獻所有。
對於落花,龔自珍有著極深的情結,在詩詞中也多次寫到這一意象。他的《減字木蘭花》有言:「十年千裡,風痕雨點斕斑裡。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這首詞作於嘉慶二十二年,作者時年二十六歲。詞裡的落花象徵著作者的青春歲月,「落花」體現的是歲月的無情逝去,表達的是作者的蒼涼飄零之感。然而當作者飽經官場風雲,與中國共同遭受著暴風雨的侵襲,就算是凋零的花朵,詩人也已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自然也有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可以說,從感傷到執著的護衛,體現的是詩人人生的成長和歷練。
龔自珍詩歌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首先是因為他的詩歌閃耀著批判腐朽社會,期待光明未來的精神,對於認識社會現實具有重要價值。錢仲聯先生曾讚譽他的詩歌「乃橫掃一世之彗星,光芒輻射,拔奇於古人之外,境界獨闢。其瑰瑋之形象,如天馬躡雲,不同凡驥,如天魔獻舞,花雨彌空」。而這一首《己亥雜詩》,詩人龔自珍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凋零的花上,渴望著用自己殘餘的所有,為國家作最後的貢獻。無論「落紅」是有用還是無用,能做出多大的貢獻,會有怎樣的價值,能孕育怎樣的未來,這樣的愛國之心和獻身精神也是龔自珍留給後人的偉大精神財富。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思思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