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房子的執念,編輯部在走街串巷的過程中,見證了許多成都人和房子之間的美好。桐梓林的別墅群普遍被擴建,因為成都人普遍都有院壩情節;三聖鄉的房子很搶手,因為成都人一年四季都愛看花;肖家河的爺爺們都愛在窗戶下坐著喝茶,因為那裡的綠化特別適合養鳥。
正因為成都是座慢節奏的城市,一個能容納自己無限放肆的家才尤其重要,而家在哪裡,也很重要。成都東南西北有太多不同,選擇哪裡的房子就是選擇哪裡的生活。
細想一下,對我們而言,房子意味著什麼?是鎧甲、是歸屬、是生活、是家。
城西人的一天非常平凡,生活味很濃。
老城區自帶的慢節奏把時間也帶跑偏,一分鐘能掰成兩分鐘用。小區外總是停著三三兩兩的移動車攤,賣些水果和小零碎,出門無論左右拐都有柴米油鹽的小店和便民超市。
城西還有讓人「眼紅」的教育資源,泡桐樹小學、樹德中學、西南財經大學······說不定真有些孩子讀書全套都是在西邊完成。
那些交錯的矮樓房和高樓住宅裡住著的,除了「西邊土著」老成都人外,最多的估計就是學區房房主。
豆沙姐就是身邊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需要從西邊橫跨到東邊來上班,但幼兒園就在小區裡的配置讓她很是滿意。這幾年,編輯部發展越來越好,據說,豆沙姐已經開始考慮自住之外找地方再投資一套房子啦~
或許對於很多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錯過了前幾年購入學區房的時機,城西如今的房價已經令人望而卻步了。
如今的城南和幾年前早就不能「同日而語」。
2010年城南就開通了地鐵1號線一期,終點站是錦城廣場。不過那時候,對於成都人來說,城南就是一個「新城」,地方新、也陌生,很多人對這裡的發展都持觀望態度。
等到2015年,地鐵1號線二期開通至廣都站時,估計很多人對當年的「優柔寡斷」後悔不已。據財務小姐姐說,她弟弟就是在2014年用60w購入了一套天府三街的房子,等到16年她買房時,房價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2014年到現在這6年,天府三街的房價已經翻了快4倍,當初60w的房子如今直逼300w。
2017年南拓政策後,成都高新區更是全速發展,成為成都當之無愧的國際金融中心。區域發展迅速,連帶著一系列的產業向前開拓,編輯部探店,十有五個都是在南邊。
城南的確發展飛速,但誰也無法預測6年後的城南,能否還有過去一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價是否還會持續飆升。
說到東門,不得不說東郊記憶,前舊工廠搖身一變為創意與休閒並存的文藝街區,東門市民散步於此好像不止能活到九十九。愛搓一搓的牌友們,一到周末就相約三聖鄉,將蜀地的悠散詮釋得淋漓盡致。
小劉的媽媽早年就在三聖鄉附近買了一套房,當時剛搬過來時,周圍還是荒地,一晃十多年過去,荒地陸陸續續變成了住宅區,整個東門的生活氣息變得濃厚,開墾土地的熱潮也還沒有消退。
我們眼裡的東門,施工地比較多,所以經常有人戲稱它為「城鄉結合部」。
不過,「城鄉結合部」的綠色環境是其他區無法相比的,這裡的自然資源不可複製,從保護自然資源的視角出發,城東註定無法成為另一個「國際城南」。
東門的自然資源好,居住屬性強,這是好事,但也正因為自然資源,東邊的發展也許不會一直勢如破竹。
城北最初作為工業區,是很多中鐵建築局的選址地,北改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在保留城市特性的基礎上,讓工業發展區進行轉型。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則是馬家花園,充分利用修建於上個世紀50~70年代的鐵半城,將歷史與商業結合,打造出一個四合院式的餐飲街區。
編輯部之前在馬家花園的Let's pu 璞團建,店內的泰式熱帶雨林氛圍,公共空間和私人區域都極具社交屬性。吃完飯後還能看到很多家庭在街區裡慢悠悠地散步。
採編曹家巷時,也對北邊的房子有了一些了解。曹家巷作為北改第一批改造的項目,紅磚房中的一批居民被安置在外曹家巷的新高樓住宅中。
如今仍有居民住在紅磚房中,他們希望搬遷能早日到來。
春熙路和太古裡應該是大多數成都人隔三差五都要去打上一轉的地方。涵蓋春熙路商圈和人民公園、天府廣場的城中,地理位置優勢由此可見。
2017年,「中優」政策開始實施,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的歸屬感,城中的改變已經肉眼可見。在城中的有房一族,俗稱「old money」。家處四通八達的絕佳位置,除了老成都人應該就是家底足夠雄厚。
雖然城中的房價漲無可漲,交通也堵個沒完,但選擇它的人也不少。畢竟,「我在春熙路有套房」和 「我在城南有套房」相比起來,還是春熙路有面子一些。
至於投資屬性不大,居住屬性也不大的弊端,在「牌面」跟前也不算什麼。
有這麼一句話來形容成都幾個區域:「東窮、西富、南貴、北匪」。
東邊穩步發展,仍有很多地域尚未完整開發;西邊教育資源豐富,學區房價格高昂;南邊科技企業與人才匯聚,房價翻了幾番;北邊在進行改造,工業發展給房屋留下的粗糙氣息一時難以改變。
成都作為一座平原城市,當一環環公路如火如荼地矗立時,人們互通地址的方式就變成了以「方向+幾環」的方式。東二環好玩,西二環幽靜,南三環太遠,北二環太亂······這些都是屬於成都人的默契。在國內,以環形一圈圈稱呼和構築城市的,還有北京。
和成都相似的,還有倫敦。
和成都一樣,倫敦也大致分為五個區域:倫敦中心一區、西倫敦、東倫敦、北倫敦和南倫敦,並且倫敦也被分為一環環的區域,最中間是倫敦中心一區,往外是2區,3區······依次擴散。人們說起住處,習慣用東二區,西三區來道明具體方位。
當我們歷數了成都每個方位的不同,倫敦作為和它如此相像的另一個城市,當然也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好奇。
一樣的歷史悠久,一樣的富有文化,一樣的適合生活,倫敦和成都還有什麼相似之處?
倫敦中心一區類似成都城中,是倫敦的金融和貿易中心,絕佳的地理位置去哪都很方便。女王寢宮、英國首相官邸均坐落在此,大本鐘、倫敦眼、大英博物館也在這裡,旅遊打卡點非常集中。
西倫敦是傳統的富人區,政界人士、精英、富豪雲集,著名地標多、居住環境優美;東倫敦正處於全速開拓階段,工業時代遺留的區域逐漸打造成為具有藝術氣息的文化發展地。
北倫敦是朋克文化的發源地,藝術氣息濃鬱,被稱為是「藝術家的天堂」。南倫敦生活氣息豐厚,傳統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正隨著英國「舊城改造」計劃日益煥發光彩。
不僅僅是區域分區,倫敦各分區的特色也和成都有些許類似,比如倫敦東區的舊城改造和成都的北改,都是從舊工廠蛻變為文藝街區。
對於成都人來說,飛行10000公裡來到倫敦,遇見的是另一個理想的居住地。
西倫敦類似於成都的城西,兩者同樣歷史悠久、教育資源豐富,並具有很多著名景點。
西倫敦是倫敦的老城區,住宅大多超過百年,很多樓盤都是翻修項目。其中的居民,老倫敦人不在少數。
作為倫敦知名的富人區,西倫敦多年來也一直受到全球富人的青睞,很多人都選擇在海德公園附近置業居住,不僅因為周圍林立綠化覆蓋高的公園、優越的治安環境,還有對子女學習提供支持的頂尖教育資源。
和教育資源豐厚的成都城西一樣,西倫敦的教育也是區域一大優勢,除了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中小學精英私校更是雲集,例如聖保羅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伊頓廣場學校、託馬斯貝特西預備學校等。
和成都城西的青羊宮、浣花溪公園、寬窄巷子等著名景點類似的是,西倫敦也分布著白金漢宮、泰特現代美術館、海德公園等國民知名度很高的景點,景點之間距離不遠,交通也很方便。
愛逛街的成都人到西倫敦也不會失望,這裡有倫敦最奢華的地段Mayfair(梅菲爾),作為世界級的零售地,匯集各種國際大牌、米其林餐廳、藝廊古董店,是倫敦最貴族化的購物、社交、高級住宅區域。
雖然身處國際化金融大都市,但倫敦的生活卻不如工作節奏那麼快,咖啡店裡隨時能夠遇見打扮精緻的男女,正享受著下午茶;博物館裡也分布著三三兩兩的人群,時不時小聲討論著所見所感。
西倫敦還是倫敦的文化中心,擁有皇家歌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等百年劇院。下午時光用甜點慢慢消耗後,順著泰晤士河,迎著風,去看看舞臺劇,開啟一天的完美落幕。
總的來說,東倫敦類比於成都的東邊與南邊的合體之作,既有城南的大力發展和全新樓盤,也有城東東郊記憶般的文藝風範。
近年來,倫敦發展中心逐漸東移,政府對東倫敦進行大力的改造,前身以廢棄工廠、古舊建築物、碼頭、倉儲等區域居多的東倫敦,改造後成為了具有時尚、創意和藝術的街區。這也和成都東郊記憶前身舊工廠,如今文藝創意街區的背景相似。
年輕、黃金髮展期、多元······這些關鍵詞都代表著東倫敦無限發展的可能。倫敦三大金融中心:倫敦老金融城、新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金融城都與東倫敦距離很近,金融與科技精英穿梭幾地的場景時時可見。
東倫敦還有處於金融城和潮流文化生產地交界的Shoreditch(肖爾迪奇)。2010年,倫敦政府更是直接將東倫敦科技城選址在Shoreditch,投入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撥款4億英鎊支持其發展。
在Shoreditch,除了可以品嘗到歐洲地道的美食,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特色餐廳,當然,還有中國餐館。這裡還有一些頗具藝術氣息的店鋪,比如古董回收店、手工咖啡店等。
對很多英國人來說,大家會有偶爾買上一束花回家裝飾的習慣。這裡就不得不提哥倫比亞鮮花集市(Columbia Road Flower Market),鮮花集市會在每周星期天的早晨八點到下午三點多開集。繽紛多彩的鮮花和其他植物擺滿了道路兩邊,等待著客人們的親臨。
集市裡還分布著售賣瓷器、珠寶、古董、園藝商店等店鋪。買上花的同時,還能去店鋪裡逛逛,說不定就淘到了喜歡的東西。
此外,購物和休閒中心Stratford(斯特拉特福)和公共體育運動休閒場所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奧林匹克公園)也是東倫敦的亮點。區域在滿足居民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用購物和體育賽事賦予生活更多滋味。
成都和倫敦相似之處太多,那在倫敦居住又是什麼樣的體驗?如果是你,西倫敦的復古和東倫敦的時尚會選擇哪一個?
西倫敦和東倫敦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選擇的道理其實和想住在成都西邊還是南邊、東邊一樣,由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預算來決定。
如果喜歡老城區更加濃厚的生活氛圍,又有足夠預算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西倫敦。如果看好區域未來的發展,不妨選擇東倫敦。
Chelsea Creek位於泰晤士河北岸,倫敦西二區,處於切爾西與富勒姆這兩大老牌西邊富人區的交界處,適合自住或者投資,保值性強。
Chelsea Creek 所處位置,交通條件非常發達,步行8分鐘直達頂級購物中心 Kings Road、步行3分鐘抵達帝國碼頭地鐵站、步行2分鐘抵達Imperial Wharf輕軌站,搭乘輕軌到Westifield大型室內購物中心、步行5分鐘抵達泰晤士河水上巴士站去新老金融城等地。
除了交通和生活購物,小區周邊分布多個公園、運動場及休閒中心,包括海德公園、聖詹姆斯公園以及切爾西港俱樂部。著名的切爾西港俱樂部目前已有國際球星、教練乃至皇室家人入住。
前提到過西倫敦豐厚的教育資源,英國頂尖私校和一樓大學很多都分布在Chelsea Creek 周邊,距離帝國倫敦理工大學16分鐘、倫敦國王學院 34 分鐘等。
此外,Chelsea Creek 項目自身也極具優勢。小區坐擁大片匠心規劃的四季景觀花園和林蔭大道,北歐風情的小區內還配置了人工運河與拱形橋,並緊鄰泰晤士河畔,是切爾西與富勒姆地區最大的新建水畔住宅項目。
此外,著名的室內設計公司Lucarna Home對公寓內部進行專屬設計,小區的配套也很豐富。業主享受24小時禮賓服務,健身房配置包括專享水療館、健身中心、桑拿房、蒸氣室和恆溫室內泳池,非常齊全,還有業主可以私用的私人接待室以及配置WIFI的休息區。
Twelve Trees Park位於倫敦東三區,是倫敦東部新興住宅區的中心地帶,目前是項目第一期,升值潛力很大,比較適合投資。
Twelve Trees Park 交通出行非常便利,小區出門即是灰線Jubilee、輕軌DLR、城軌C2C、綠線Distric、粉線Hammersmith這5條地鐵站。項目步行1分鐘就能到達West Ham地鐵站、7分鐘可以到達金絲雀碼頭金融城、10分鐘可以到達老金融城。
Twelve Trees Park離三大金融城都非常近,也是目前很多金融、科技等工作者的首選。
Stratford奧運新城就在項目的旁邊,目前正在全力開發中,大家熟知的東倫敦最大的商場Westfield(韋斯特菲爾德)購物中心、UCL(倫敦大學學院)、UAL(倫敦藝術大學)、TFL(倫敦交通局)、FCA(英國金融監管局)、V&A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等機構都已正式入駐。
交通、購物、生活等各方面設施逐步完善,Twelve Trees Park正是屬於現在比較熱門的TOD項目。
Twelve Trees Park項目的整體品質也很不錯,商業配套超過2500平米。小區內含有12英畝的綠地公園,公共空間全部免費覆蓋WIFI,並配備了24小時前臺和安保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