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月的一天,5名打著業餘探險隊旗號的德國人來到英國一個名叫布裡奇諾斯的小鎮。這些人走遍了小鎮周圍的每一個角落,拍攝了不少照片。在沒有發現其他人時,他們還偷偷拿出微型測繪儀器,記錄下當地的一些地理數據……這些人就是希特勒測繪隊裡的精英。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製作英國地圖,為戰爭選定軍事目標。
最新一期的德國《歷史》雜誌透露,希特勒曾廣納各路專家,成立地圖庫,許多地圖在二戰中發揮了決定作用。二戰後,這些地圖落入美國人之手,成了美國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法寶,從一定程度上也為德國戰後發展提供了幫助。
希特勒測繪隊跑遍世界
希特勒上臺後,非常崇拜德國學者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該學者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這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提供了理論根據。為了精確打擊未來的敵人,希特勒把德國最優秀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以及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起來,製作德國各地的軍事、經濟、人口等方面的地圖資料。他還要求軍官在進行系統訓練時,尤其要重視測繪、分析地圖方面的訓練。
1936年3月,希特勒在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後宣稱「歐洲應該出現一種新秩序」。當年,「四年計劃全權督辦」戈林又設立了一個調節機構「四年計劃全權機關」。這下面還多了一個秘密的地理製作研究所。納粹在柏林和德國阿爾卑斯山脈的鷹巢,設立了兩個地圖庫。二戰爆發時,那裡已匯集了10多萬份地圖、地理資料。
隨著大戰爆發,希特勒藉助這些地圖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歐洲大部分地區淪落納粹德國之手。這時,希特勒開始改變歐洲原有版圖。他勾勒了一份「大德意志國」地圖。這張地圖把柏林打造成一個「世界之都」,將其命名為「日耳曼尼亞」,從「元首宮」中心向外,則是歐洲各附屬國。納粹地圖還用各種顏色將其控制地區劃分成合併區、民政長官管轄區、附屬區、佔領區、作戰區五大類。希特勒還將自己的故鄉林茨,標為「元首之城」。他還曾想在戰後讓英國的黑澤市成為自己的「私人遊樂場」,所以戰時並沒有轟炸這些城市。在「大德意志國」的人口分布圖上,以德意志人為主宰,將各民族按人種劃分區域,此外還有集中營的設立點。在經濟地圖上,希特勒特別標註了高加索石油、素有「黑色沃土」之稱的烏克蘭耕地以及煤礦等等。實際上,利用地圖的描繪,希特勒依靠掠奪佔領區的糧食、石油、工業品、勞動力、武器裝備等資源來補充戰爭消耗,實行「以戰養戰」,其經濟實力有了相當的提高。
邱吉爾偽造地圖逼美國參戰
隨著戰爭勝利,希特勒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他開始讓測繪隊滿世界跑,並製作了一大批世界地圖。在非洲地圖上,他將馬達加斯加島標為「巨大的猶太人區」。他還組織職業登山運動員海因裡希等人,到中國西部進行測繪。納粹對格陵蘭島地圖的描繪也險些讓此地成為納粹戰敗後的根據地。
納粹的地圖庫,成了令英法感到恐懼的秘密武器。在英國快淪陷前,邱吉爾曾多次要求美國參戰。但美國人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立主義」的甜頭,只打算像上次大戰那樣臨近尾聲再出兵歐洲坐收漁翁之利。此時,邱吉爾想到一個妙計。1941年10月27日,在當天慶祝美國海軍節的午餐會上,羅斯福總統突然向國會議員和所有與會者宣布美國情報部門獲得了一幅德國新繪製並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人們從這幅以德國政府名義出版印刷的地圖中可以看到,希特勒已將中南美洲14個國家的疆界按照德國的意圖作了重新劃分,其中將委內瑞拉、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合併成為一個受納粹德國控制的名叫「新西班牙」的國家,同時把法西斯情緒高漲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國土也都予以擴大。墨西哥變成了德國的石油輸出基地,與美國利害攸關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整個拉丁美洲統統都被劃入了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
這幅地圖清清楚地表明了希特勒的魔爪已經伸進了美國的「後院」,德國的施圖卡轟炸機又能隨時「光顧」美國任一城市的上空……羅斯福總統亮出的這幅地圖使與會者立刻譁然,所有國會議員紛紛譴責希特勒的罪惡行徑,要求羅斯福總統採取必要的措施阻止這一惡魔計劃的實施。不過,後來證實,這幅地圖是邱吉爾偽造希特勒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