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隔離病毒的「武器」

2020-12-20 瀟湘晨報

天青

當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必須從每個人做起,正確使用口罩能有效阻斷病菌通過飛沫傳播,口罩也因此成了人們出門時必不可少的防護「裝備」。縱觀數百年來口罩的每一次發展進化,背後都是一部慘烈的人類與疫病的搏鬥史。戴口罩,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更是對大家的保護。

意圖嚇跑瘟疫的「鳥嘴」

半遮面、掩口鼻——歷史記載最早的口罩雛形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當時的口罩並沒什麼技術含量,只是在臉上綁塊布片而已。當然,用途也大相逕庭。現代人使用口罩是為了隔離病菌或者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保護自己不讓病菌侵襲;而古人是為了保護他人或以示尊敬,才會使用布片遮掩口鼻。如古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普通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在伊朗的一些波斯教古墓浮雕中,祭師也戴著「口罩」。

公元1275年,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旅行至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情款待。在宮廷宴席上,他看到侍奉飲食的侍從一律用蠶絲和黃金絲織成的「絹布」遮住口鼻,經詢問得知這是為了防止侍從呼出的濁氣汙染食物。這段有趣的經歷,在他回國後便記錄於《馬可·波羅遊記》(又譯為《東方見聞錄》)中:「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儘管「絹布」所用的蠶絲和黃金絲現在看來足夠奢侈,但實際上發揮的不過是口罩的部分功能。

「口罩」被率先開發應用於衛生防疫方面,是在14世紀的歐洲。當然,它的背後是一場慘烈的人類抵禦瘟疫戰。

中世紀,一種烈性傳染病——鼠疫肆虐歐洲,由於不明傳染源,隔離、奔逃都無法有效制止疫情擴散,歐洲人民全面陷入恐慌,甚至一度認為是來自上天的懲罰。從14世紀40年代開始,這場傳染病給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在歐洲約有30%至60%的人因此而死去, 「黑死病」就是人們為鼠疫起的另一個名字。直到18世紀,它才漸漸從歐洲消失。

當時,在一些地方,「屍體大多像垃圾一樣被扔上手推車」,異常悲慘。延續百年不停的鼠疫暴發擊潰了中世紀的社會秩序,由於教會在鼠疫流行中的處理無力,神權逐漸失去影響力,居民中研究醫學的人開始增加。很多人還承擔了處理屍體的工作,他們不得不採取一些自我保護,一般用麻布或者棉布來遮掩口鼻,以隔絕屍體的腐臭。可想而知,其防護效果甚微。

16世紀末,鼠疫又一次在歐洲暴發,而且傳播面積更廣。在經歷了兩個世紀的研究之後,醫生們發現這種病症是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的。

直至1619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發明出一套防護衣,要求醫生在治病時都穿上,儘可能減少他們的感染死亡率。這就是著名的「鳥嘴醫生」——頭戴黑色的鬥篷帽,從頭到腳的長袍都是由塗過蠟的帆布製成,有時也用皮製的,用來保護身體;雙手用巨大的手套包好,並在手腕和腳腕處用綁帶紮緊。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狀如鳥嘴的面具,其內部凸起部分是裝了香料和草藥的布袋,布袋上有時還灑香水,用來隔絕有毒空氣並減少異味,面具的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構成。「鳥嘴醫生」診病時,手持長木棒挑開患者衣物查看病情或指揮其如何療病,而不會用手直接接觸患處。

這種鳥嘴狀面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充當了口罩,有些醫生也會在填充物中加入獨家「秘方」,但作用有多大不得而知。至於為何要做成鳥嘴狀,有一種解釋稱,「攜帶瘟疫的惡靈隱蔽在鳥的身上,而這些鳥會被形象更加兇惡的鳥嘴面具嚇跑」。

發現細菌方有口罩

儘管口罩雛形出現得很早,但受醫學水平的限制,在隨後的幾百年間口罩並未真正發揮其醫用價值。口罩真正被用於醫學,則是近代的事情。

19世紀,醫學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世界各地出現了大量新技術並被逐漸普及。如手術的領域不斷擴大,外科醫生不僅能對外在器官動手術,而且對體腔內的一些病症也能處理。從表面來看,這確實值得盛讚。但遺憾的是,雖然手術很成功,但患者會因術後感染而死。當時,無論是新發明的還是成熟的手術,術後死亡率都超過50%。如在法國巴黎的截肢手術,死亡率高達66%。甚至還有醫生放話:「當一個人躺在手術臺上接受手術,可比上戰場奮勇殺敵的死亡率更高。」

這是為什麼?眾多醫學從業者百思不得其解。當時,世界上還沒有細菌學說,沒有人知道我們身邊存在一群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大軍。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表了「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這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推翻了被奉行許久的「自然發生說」,證實有些微生物會導致食物分解腐敗,而發酵作用正是由於微生物引起的。可能人們當時未曾想到,這為之後的細菌防護型口罩的發明和應用打下了理論基礎。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弗魯格指出,「從外科醫生咽部和齲齒中可以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講話時唾液內的細菌會汙染傷口。」他的學生還做了一個臨床實驗證明,如果醫生不戴口罩,在培養皿45釐米至60釐米外高聲演講、2米外咳嗽或6米外打噴嚏時,培養皿內均有細菌生長;每次張口說話都可播散到空氣中許多細菌。以此為基礎,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裡茲同年提出,在做手術時,外科醫生應該將自己的口腔、鼻腔、鬍鬚等部位用消毒紗布遮住,這也被稱為「米庫裡茲氏口罩」。這是現代意義上有記載的首款醫用口罩,此後「戴口罩」成了醫護人員的標準形象。

由於紗布緊緊包繞著鼻腔和口腔,使用時很不舒服。後來,米庫裡茲的學生胡博納等人把紗布剪成長方形,在兩層紗布中間放置了一個細鐵絲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解決了佩戴口罩呼吸不暢等問題。再把兩根帶子縫製到支架兩側,以便固定在使用者的頭上。

兩年後,法國醫生保羅·伯蒂在經過多次實驗後發現,6層紗布的口罩才可以有效預防細菌經飛沫傳播。他將改良後的口罩縫到手術服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過來即可。但這種口罩需要用手一直按壓,極為不便。後來,他在口罩兩側增加了兩條可以自由繫結的吊帶,下邊部分牢牢縫在手術衣領上,上面可繫到頭部。至此,現代醫學史上的口罩基本形成。

口罩挽救了一座城

有人說,在我國首個發明口罩的人,不僅救了無數人,而且還救了一座城。這話,並不誇張。

1910年冬,在我國北方新興城市哈爾濱,一場浩劫悄然而至——很多人不明不白地死去。感染者初始會頭疼、胸悶、發燒、乾嘔等,直至窒息死亡。一時間人人自危。

這場瘟疫從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我國,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開來,短短4個月擴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數達到6萬多人,僅哈爾濱市就有5272人喪生。時值隆冬,哈爾濱大街上的積雪有五六寸厚,一排排棺木和屍體露天停放著,如長蛇陣一般綿延數裡。

時任清政府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擔任清政府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組織抗擊瘟疫。12月24日,在到達後的第三天,為了弄明白疫情的來源,伍連德和助手決定冒險解剖患病屍體。在一間貧民窟裡,他進行了中國醫生的第一例人體解剖,獲取了重要的臟器和血液標本。幾天後,伍連德從顯微鏡中發現了大量鼠疫耶爾森菌,更加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傳播途徑是直接通過人際間呼吸和飛沫。與歐洲鼠疫不同,那是由黑鼠身上的跳蚤攜病菌引起的。

伍連德認為,要切斷傳播途徑,最明智的做法是將肺鼠疫感染者與健康人群隔離開。於是,他對哈爾濱進行全面布控,尤其是重點區域的所有公共設施,旅館、飯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對病人和家屬實行嚴格的隔離,並對患病屍體採取了火化的處理措施。

同時,伍連德還設計發明了棉紗做成的簡易口罩。其實,製作方式很簡單,就是將約9寸寬的普通外科紗布剪成3尺長,每條順長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長4寸、寬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綁帶。使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上下兩端的綁帶,分別經耳朵上下處繫於腦後。

設計之初,伍連德曾將口罩的綁帶設計成兩端各三條:上方兩條沿耳上方系在腦後,中間的沿耳下系在頸後,下方的則向上系在頭頂。為使用方便,不久後他將綁帶簡化成兩對,而防護作用依然。這樣一款自製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社會,很快被大眾接受。這種加厚的口罩,後被稱為「伍氏口罩」。

伍連德創立的防疫模式為整個東北乃至全國做了一個表率。隨後,各省市紛紛仿照他的治理方法建立起防疫體系,給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避免他們之間的交叉感染。就這樣,不到4個月的時間,一場數百年不遇的鼠疫災難終於被制服。在那個沒有抗生素,經濟、醫療衛生環境都無比落後的年代,幾乎不可思議。要知道,即便是現在,鼠疫仍被列為甲級烈性傳染病(SARS是乙級)。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伍連德功不可沒。在1911年4月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開了部分諾貝爾獎候選人資料,從中可以查詢到1901至1951年度生理和醫學獎候選人情況。獲得提名的科學家中只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我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

一場流感讓口罩走向大眾

從醫生專用工具變成公眾常備物品,口罩走進千家萬戶的過程,伴隨著一場「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行了4年,處於血雨腥風中的歐洲,從馬恩河、索姆河到凡爾登,無數年輕的生命終結於烽火狼煙中。雖然歐洲各交戰國早已筋疲力盡,並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戰事依然膠著,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已經被連年大戰折磨得精神麻木的人們,無論如何也預想不到,一場比戰爭還可怕的災難正尾隨而來。

這要從1917年4月說起。大發戰爭財的美國宣布加入參戰行列,宣戰後,美國開始大規模的全國動員準備,士兵從原有的18萬人擴徵到350萬人,各地不得不建起巨大的軍營,用來訓練大批遠徵軍。只不過,為了應戰,這些匆忙建起的兵營擁擠不堪。

次年3月,第一例流感患者在全美第二大軍營——福斯頓軍營發病,發燒、嗓子腫痛,醫生認為不過是普通感冒。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三周後就有1100人因病重需要住院。很快,24個大型軍營裡都暴發出流感。由於當時歐洲戰事吃緊,美國政府並未因此停手,共有150萬美軍被陸續派往歐洲參戰,但他們中有很多人未能活著登上歐洲大陸。

流感病毒隨著美軍的到來,以驚人的速度席捲了歐洲大陸,並向全世界擴散,造成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空前災難。最終,這場被稱作「西班牙流感」的傳染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估計共造成全世界5000萬至1億人死亡。

之所以稱之為「西班牙流感」,並非因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是因為當時該國是中立國,未對疫情信息進行封鎖,所以很多消息都來自西班牙。這次流感先後對人類發起了三波攻擊,時強時弱。由於缺乏有效的隔離措施與防護手段,不少普通病人和醫護人員因交叉感染而患病,從而進一步加重疫情的蔓延。

西班牙流感後期,人們已經普遍意識到防疫的重要性。在美國發放的宣傳畫上,就標出了戴口罩,或用棉布掩住口鼻的正確做法;而日本的海報則更為直白:不戴口罩就沒命了!

口罩成為預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強制要求戴上口罩,雖然只是簡易款,以今天的防護標準來看,其抵禦病毒侵襲的效果並不怎麼樣。但不可否認,口罩變成了全民用品,其作用也從「防止他人不受感染」進化為「保護自己不被傳染」。紅十字會的志願者們日以繼夜地製造出數以萬計的口罩,電車售票員會拒絕讓不戴口罩的乘客登車。

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繼續發揮著更多防護作用。1952年12月,持續了多天的嚴重空氣汙染造成英國倫敦上萬人死亡,口罩成為在霧都中生存的必需品。口罩材料也在對抗汙染的過程中不斷進化。上世紀六十年代,無紡布口罩誕生,所用材料主要是靜電纖維濾棉。此外,各國陸續頒布了職業健康法,通過各種措施推動現代口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特別是在有傳染性疫情發生後,口罩「排頭軍」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覷。無論是SARS、伊波拉、禽流感、甲流,還是在這次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鬥爭中,小小的口罩正在努力幫助人們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如今,口罩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一個年產值超百億元的成熟產業,從貼合度、過濾效果到舒適性均在不斷改善提升。近年來,口罩的技術含量逐漸增加,除了醫用外科口罩外,防塵、防花粉、防霧霾,甚至防紫外線、清涼感等個性化品類也全面上市。

域外來風

口罩成了「社交防火牆」

在日本街頭,經常可見戴著口罩的行人,男女老少均不在少數。這讓很多外國人尤其是歐美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日本人酷愛戴口罩?

近年來,日本戴口罩的人激增。一項調查顯示,同樣是在流感高發期,2008年有18%的日本人因擔心染病會在這一階段幾乎每天都要戴上口罩;而三年後這個比例上升到了30.6%。據統計,2018年日本的家用口罩消費量為55.38億個,銷售額約358億日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人每年消耗40多個口罩,堪稱世界第一大口罩消費國。

那麼,這些口罩都用於何處呢?

在日本,花粉過敏算得上是「國民病」。根據一家製藥集團的調查顯示,該國約有3000萬名花粉過敏患者,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備受過敏折磨,最嚴重的集中於東京、大阪、靜岡等地。每年春季來臨前,藥妝店都會設立專櫃,售賣對抗花粉過敏的各類產品,如口罩、過敏藥等。致敏源就是廣泛栽種的杉木,當大量花粉飛散到空氣中,人們吸入後便很容易出現敏感。口罩則能有效阻隔塵埃和花粉。因此,每年2月起,日本就有更多人外出戴口罩,嚴重的還會服用抗過敏藥物或噴霧等來緩解過敏症狀。

隨意走進一家藥妝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口罩定會讓人眼花繚亂。其中,有一些是專為女性設計的。一家美容公司的部門負責人表示:「有越來越多的人戴口罩已經不是為了預防流感,而是為了追求時尚。」該公司銷售了一款「小臉口罩」,能夠讓下巴到耳朵的曲線更加圓潤,讓臉顯得更小,深受年輕女性歡迎。

除此之外,在日本還有人戴口罩是完全看心情的,這種口罩則被稱為「伊達面罩」。這種口罩一般較小,只遮蓋鼻頭及以下的臉部,多採用純棉布製成,價格便宜。日本社會學者分析稱,內向的日本人不喜歡也不習慣在公共場合自我暴露、自我展現,也不願被陌生人解讀出自己的私人信息,戴上口罩就像穿上「鎧甲」,建起一道與外人的「社交防火牆」,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來源:河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口罩隔離的是病毒 隔離不了我們的愛
    口罩、防護服、居家隔離的是病毒,隔離不了我們之間的愛,早在2月1日,網友LittleKK小金金在微博上曬出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男友對自己愛,看的筆者好甜據悉2月4 戰疫進行時,讓每個人都過了一個特殊的「情人節」。
  • 紗布口罩能隔離病毒嗎?
    紗布口罩不能隔離病毒。紗布口罩主要用於含有低濃度有害氣體和蒸汽作業環境,但是具有吸水性,不防水,即不能阻隔空氣中的飛沫、體液、汙染物等,所以不具備隔離病毒的作用。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流行的關鍵時期,推薦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等進行防護,它們的防護效果遞增,人們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 隔離病毒需要正確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主要都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正確戴口罩是隔離病毒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我市河西區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建議市民可以多準備一些口罩,放在日常生活中易拿易取的地方,比如包裡、外套口袋、室內玄關,強化戴口罩意識,養成「不戴口罩不出門」的衛生習慣。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確佩戴口罩才能真正起到疾病預防效果。
  • 從隔離病毒到直接滅殺,長垣研製出升級版口罩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袁楠口罩可以「隔離」細菌,避免我們被感染,你聽說過可以殺死細菌的口罩麼?1月8日,記者從位於長垣市的駝人集團獲悉,由該企業研發的新型含季銨鹽口罩目前已正式上市,不僅能過濾病毒和細菌,還能進一步滅活,抑菌率達到了99%,可以有效避免佩戴過程中口罩駐留的細菌及病毒的二次傳播。
  • 疫情當前,不同場景應佩戴什麼口罩?一次性口罩能隔離病毒嗎?
    棉紗口罩,對預防病毒感染無保護作用。有呼吸道基礎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防護口罩。年齡極小的嬰幼兒,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那麼,在不同應用場景可佩戴哪些類型的口罩?拿到口罩,要先看外包裝上的文字和圖片,外包裝尋找「產品標準」,例如:產品標準YY0469。
  • 疫情當前|「口罩」成為標配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西安網訊:從臘月29日開始,他們用一張口罩作為與病毒抗衡的盾牌,穿行在樓棟之間。戴著口罩背後的他們,每天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仔細排查核實轄區人員信息、認真勸阻外來人員、細心檢測行人體溫、配合物業積極開展環境消殺……  在千家萬戶關門閉戶自我隔離的時候,他們卻要走出大門張貼通知,給社區居民提供方便,給弱勢群體送去溫暖,他們就是碑林區的社區工作者!
  • 「阻擊疫情」石林一藥店免費派送口罩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發高度關注的同時,戴口罩是有助於疫情防護的重要措施,它也成了當下百姓的急需品。在各大藥店口罩脫銷、價格上漲的情形下,北大村水果街出現的這一幕,讓人暖心!1月31日上午,記者看到在北大村水果街某藥店門口排起了長隊,走近一看,原來是藥店在為百姓免費發放口罩,大家按照手裡領到的排號,到櫃檯前登記完姓名和電話,就可以免費領取5個醫用外科口罩。經向老闆打聽,她在這兒經營該藥店已有十多年,周圍都是熟悉的街坊鄰裡和老顧客,除夕前兩天,陸續有很多顧客到店購買口罩,店裡的口罩很快售罄。
  • 這些車上使用的都是HEPA濾芯,它能和N95口罩一樣隔離「新冠」病毒
    最近,買不到N95口罩的人居然發現自家的寶馬車上配備了N95口罩,著實在社交平臺上火了一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私家車都能夠有效隔離病毒,一定要選對車。 最近N95口罩的價格居高不下不說,還有錢都買不到,N95口罩供不應求在於它可以過濾掉95%的直徑在0.3微米顆粒物。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直徑在0.06-0.14微米之間,它主要附著在飛沫上進行傳播,所以N95口罩能夠有效的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隔離。
  • 口罩的心臟——熔噴布,就是它,幫助我們隔離病毒!
    口罩,現在已成為人手必備的物品了。2020年,新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截至3月30日,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破72萬,口罩需求缺口巨大,全國上千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
  • 新冠病毒仍存在的3種爭議,口罩到底能不能預防病毒,只是其一
    儘管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對新冠病毒的了解不再像之前一樣一片空白。但作為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它還是比較新穎的。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數據的出現,我們可能不得不改變現有的做法。目前在大家的認知中,想要有效控制疫情,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 kn90口罩能防病毒嗎?
    Kn90口罩是指對直徑小於5微米的非油性顆粒的過濾率達90%以上,對顆粒直徑小於2微米的非油性顆粒過濾率達70%以上的口罩,最近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直徑不到0.1μm,但病毒在空氣中多不可單獨存在,多存在於飛沫中,飛沫的直徑大約在1~5μm,因此Kn90口罩可以有效地阻隔飛沫,避免飛沫上的病毒進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 防塵口罩可以防病毒嗎?
    防塵口罩是否可以防病毒不能一概而論。防塵口罩類型較多,常見的如3M8210口罩、外科醫用口罩、活性碳醫用口罩、普通防塵口罩、普通紙口罩、工業防塵口罩等。防塵口罩是否可以防病毒主要在於其濾料的性能,不同的防塵口罩使用的過濾材料不同,一般都採用複合的過濾材料,常見的過濾材料有活性炭纖維、 活性炭顆粒 、熔噴布、 無紡布、 靜電纖維等;過濾效果一方面與顆粒物直徑有關,還受顆粒是否含油的影響。
  • 給車戴個口罩,健康防護系統真的可以隔離病毒嗎?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已有眾多汽車品牌推出了具備防護病毒級空氣品質控制系統,而像特斯拉、榮威兩家不僅具備病毒氣體的防護作用,還擁有具備防護生化級別的N99標準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看似非常厲害的空氣過濾系統也不能做到絕對防護,就像我們戴口罩一樣,只能相對的起到作用。
  • 透明醫用口罩,無懼病毒,展現笑容魅力
    透明醫用口罩,無懼病毒,展現笑容魅力 發表時間:2020/6/22
  • 僅戴口罩防不住新冠病毒!
    僅戴口罩防不住新冠病毒!自己確診之後,姐姐一家也被帶到新樂當地的醫院隔離觀察了,「但我跟她通了電話,他們現在都沒事,沒什麼不舒服。」王英說,參加婚禮當天自己戴了口罩,「平時在村裡活動我也是戴口罩的,因為冬天很冷,我怕凍鼻子就一直戴口罩。」
  • 3m9002口罩可以防病毒嗎?
    3M9002口罩為防顆粒口罩,可有效過濾不低於90%的非油性顆粒物,對空氣中的飛沫、分泌物、體液等有阻隔作用,且防護效果大於一次性醫用口罩及醫用外科口罩,可用於病毒的防護。但是對於生物性的危害,如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醫護人員使用非油性顆粒過濾效率達95%級別的防護口罩,即N95口罩,降低一線工作人員暴露於流行病毒環境中的風險,3M9002防顆粒口罩相對N95的防護能力較弱,但對於普通人群的日常防護,3M9002口罩可以起到很好的隔離病毒的作用。
  • 浙江台州居家隔離記:隔離病毒 不隔溫暖
    (抗擊新型肺炎)浙江台州居家隔離記:隔離病毒 不隔溫暖  中新網台州1月30日電(記者 範宇斌)「新型病毒兇得猛,防疫知識要聽好。出門口罩要戴牢,進門雙手洗清爽。沒有必要不出門……」近日,由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機關黨員原創、「大陳漁嫂「志願服務隊錄製的海島版《防疫七字訣》,用最接地氣的土話,在大陳島應急廣播播出。
  • 我們在一起,隔離病毒不隔離愛!青島幼兒女教師用漫畫為武漢加油
    我們在一起,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足不出戶,卻阻擋不了交流; 病毒當前,卻隔離不了我們的愛。
  • 口罩買不對,再貴也沒用!不同人群如何選購口罩預防新冠病毒?
    很多人對於口罩的了解非常少,有的人覺得只要是口罩就可以預防新冠病毒,也有的人認為預防新冠病毒,口罩的防護級別越高越好,導致出現過度防護,使醫護人員和防疫工作一線人員的口罩緊缺。那麼,應該如何正確選擇口罩,才能利人利己呢?常用防護病毒的口罩種類有哪些?
  • 在疫情期間需要戴口罩開車嗎?內循環真的能隔離病毒!
    率先要知曉的是駕車的時光戴口罩怎麼著?率先給出定論,比較千了百當的求同求異是戴面紗,勤洗手,勤開窗通風。首先,必得明確的是,眼下面貌一新冠狀病毒是通過近距離觸及、飛沫傳布的,而戴口罩方可在終將檔次上隔離病毒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