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創東方投資」(ID:CDF_capital),作者:創東方投資,36氪經授權發布。
投資行業的趨勢分析永遠是最基礎的課題。為何當前科創投資如火如荼?AI、晶片、智能製造、大數據等等是中國未來崛起的支撐力量,還是僅僅是一個風口概念?在橫向對比中西經濟技術,縱向看清百年興衰之後,才能理解經濟趨勢和政策方向。也許投資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行業技術,背後支撐的發展脈絡,卻是未來的大國氣象。本篇文章整理自肖珂先生於3月13日的內部分享課件,由於內容較長,將分為幾個主題逐步發送。
作者簡介:肖珂,創東方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同濟大學工學碩士。長期從事創業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股權投資,對於科技創新、創業和創投有深刻理解,熟悉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的戰略梳理、管理規範和資本運作。主導了沃格光電(603773)、極米科技、佳時特、江西國化等項目的早期投資。
//
文:肖珂
編輯:創東方戰略研究部
一、引言
故事1: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
巴菲特自己分析,他投資成功,很大程度因為他是中了「子宮彩票」的人,意思就是他出生於美國,成長於美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周期之中。
同理,中國當前趨勢,叫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輪投資機會都建立在「國運」之上。
故事2:電梯的故事
幾個人共同乘坐電梯,有的人在電梯中站立不動,有的人走來走去,有的人做伏地挺身,問:這幾個人是如何上樓的?
很顯然,上升的原因就是坐了電梯,和幾個人本身在電梯中做了什麼沒有太大關係。這其實講了一個道理:踏中大趨勢就能獲得預期成果。
「坐電梯」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歷史的進程」。今天我們就從宏觀角度來理解當前科創投資的環境和需要做的工作。
經濟學體系紛繁複雜、盤根錯節,本次只介紹幾個相關理論。
二、世界貿易相關的經濟理論
國際產業分工
針對國際產業分工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其中之一是國際分工的主導國和邊緣國。在康波周期理論中,所謂主導國就是引領整個技術進步的國家。在最近一個康波周期中,電子信息產業由美國來主導,其它國家為學習和趕超美國的邊緣國。
第二個理論,是把近三四十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國家分成三個類型:消費國、製造國和資源國。以美國為代表,包括歐洲,為偏消費國;以東亞的中國為代表,包括日本和韓國,是偏製造國;拉美、中東和非洲等則是偏資源國。
這兩個理論對我們理解國際產業分工都有比較大的幫助,比如中國自然是最大的製造國,而日本和韓國,同樣具備龐大的高端製造業體系,這三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將會對中國國內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影響,所以這兩個理論對理解國際產業分工有很大幫助。
對於以上理論觀點我們以具體事例來做說明,中國和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分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對我國的產業和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
其一即為2014年中俄天然氣合作。
我們國內一直有冬季供暖問題存在,由於沿海省份與內陸省份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東北三省經濟亟需提振。同時,空氣品質惡化時刻警示有必要降低中國對煤炭的嚴重依賴,因此增加天然氣的使用變得非常迫切。此外,能源安全方面的需求也使得管道油氣成為必須,所以中俄籤訂這項長期的大體量的合作協議對中國重要。
另外一個是與美國農業的合作。美國農業效率高,技術強,所以通過合作,可以與美國特定人群進行利益綁定。
國際貿易間的產業分工是必須的,但是在不同階段下,卻有著不同的合作內容與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合作共贏。
三、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1.核心資產在不同階段變化的邏輯和特點
日常我們往往都喜歡調侃房價和A股,會討論房價漲速有多快,漲幅有多高,也會拿出美國和日本進行比較。但事實上,我們對比的參照物往往有偏差,其實不應該對比同期的中美日的房價,而是應該對比同一歷史發展階段的房價。舉個例子,我們用一個青少年的身體狀況指標與中老年的身體指標進行比較,這就是不對的。
按同一歷史階段對比就會發現,在工業化的起飛階段,工業化國家會非常注重投資,包括重工業和房地產的投資,這就會導致貨幣大量增發,相關資產價格也會不斷上漲。其中的一個核心資產就是房地產,也就是說工業化起飛階段伴隨大量的貨幣投放、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房地產成為國家核心資產,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現在開始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驅動力轉變為技術創新,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這也是國家要控制房產價格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核心資產也將會發生相應變化,貨幣資金的整體狀況也同樣會發生變化:核心資產從房地產向科技創新發生轉移。
不同階段的核心資產的特點是不同的,以房地產為例,它就是具有普漲的特點。在過去十幾年,不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四五線城市,房價基本都是普漲的態勢。只是漲幅大小略有不同而已。但科技股不同,一方面是科技發展方向變化多,另一方面還有一個特點叫「勝者為王」。房地產內部差異是明顯小於科技股內部差異的。
正因為具備這種特徵,科創大類的風險是明顯大於上一個核心資產房地產的。當初房地產起飛階段,大家都是後知後覺,往往是房價上漲之後才發現有大體量資金湧入其中。但現在科技股從一開始就有高估現象,相對房地產的大體量,目前科技板塊資產體量相對較小,所以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泡沫化傾向,存在比較大的風險。
2.中國工業化成功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科技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史,既是一個在國際競爭中如何跟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區PK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工業企業如何從完全的農業國家逐步產業升級的歷史。所以我們從縱、橫兩個維度分別來思考這個成功經驗問題。
中國工業化進程最早是從洋務運動開始,但當時政府沒有動員能力,所以第一次工業化嘗試很快就走向失敗了。包括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中國賠款助推了日本的工業化革命,但中國工業化進程卻被無情地打斷。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就是民國黃金十年,就是指在抗戰之前,大約1927-1937年之間。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比較快速,但是被抗日戰爭再次打斷。
接下來比較重要的階段就是建國之後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這一階段做得更多的是準備工作,包括國家政治能力提升、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重工業基礎建設、土地改革、社會動員能力建設等。這些工業化基礎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在資本角度,是通過對農業剪刀差的剝削來完成,另外即是一五期間利用了大量的蘇聯工業技術。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改革開放,這一時期陸續完成了工業化的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完成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補課,並且第三次工業革命完成得非常優秀,國際競爭中佔據了比較好的身位,獲得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資格和能力。中國有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成為技術領導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為何其他國家不能效仿中國,同樣工業化成功?
我們似乎一直抱有一種樸素的意識,就是世界一定會越來越好,經濟也會越來越好,但事實未必如此。我們都是生在中國,出生之後看到的生活是越來越好,國家也越來越好。但是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走同樣的歷程?就像中國不斷將日本產業奪過來一樣,其它國家是否也會在發展中不斷將中國產業奪過去?
其實上國外的發展模式並非這麼簡單。我們只有了解中國工業化進程為什麼如此順利,才能夠分析和判斷其它國家的工業化能不能取得成功。或者其它國家的產業能不能對中國的產業產生威脅和競爭。
以印度和菲律賓為例,印度和菲律賓的政治體制都沒有辦法完成這樣一個進程。在1949年,菲律賓經濟的各方面指標都明顯高於中國,但當前,菲律賓為世界市場中輸送的只有菲傭,而菲傭的產生即是由於菲律賓工業化發展十分糟糕,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和工作職位之後的一種被迫選擇。
4.日韓過去的成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會如何?
中日韓同為核心製造國,在新時期的「三國演義」之後,三者之間的國際產業分工如何定位?垂直分工VS水平分工?
日本和韓國成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當年美國為了在東亞扶持橋頭堡,對日本和韓國都進行了相應的經濟安排和產業承接。但日本和韓國過依賴於美國,從未成為技術的引領者。如果日韓未來仍然無法成為領導者,那麼將選擇誰成為新的領頭大哥?對日韓意味著什麼?對中國又意味著什麼?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未來中、日、韓同為核心製造國,這三方關係越來越融洽,新「三國演義」正在上演。以前美國主導產業分工,日韓進行複雜零部件加工及材料和設備的提供,中國在低端進行組裝和零部件加工。未來不會再是這樣簡單的高低端分工,也不再是一國將所有產業鏈做完,把其它國家剔除。未來三國之間的產業很有可能進行深度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係。
三國之間很有可能是水平分工加部分垂直分工。在高端製造和科技方面,中國作為領頭大哥,中、日、韓都會有自己的份額,三國共同培育新的產業鏈,在世界經濟中佔據訂單。
從這次疫情中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業產能事實上是最穩定的,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能力,若中日韓包括東協在內能達成自由貿易的協議,中國將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全球的產能。
四、宏觀政策分析
1.十九大政策的一些分析
有很多人對目前的經濟狀況感到非常焦慮,我個人並沒有那麼焦慮。如果對一個風險在很早之前就有了預判,其實就沒有那麼可怕,最可怕的是意料之外的風險。
國家目前的管理層在十九大報告時期就做了預判,甚至在十八大報告時期就形成了概念,其中已經對未來經濟將會遇到的問題做了非常清晰的分析。近幾年的做的政策安排其實都是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和金融上的危機和困難,我們當下所看到的政策,更多的是針對未來預判的一種安排。
那麼中央將怎樣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並不是簡單靠一個貨幣政策,而是全方位的組合和安排。簡單來說就是提升「市場」和「效率」。
做大市場規模、提高效率(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與工業化、信息化的共振)。
進一步市場化,進一步擴大市場。包括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國際化,通過國際化將更多資源整合到市場中來。通過城市化把農村資源整合到城市中來,擴大規模和資源配置。
2.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
城市化目的是擴大市場規模,農民轉變為居民,提高效率。中國城市化模式過去是城鎮化,發展大批中小城鎮,對大城市進行人口限制。但後面進行了一些調整,現在更多提的是城市化。
中國城市化路徑選擇的是日本和美國融合模式,日本是大都市圈,例如東京城市圈、橫濱城市圈,主要人口集中於都市圈,人口密度高,這種選擇與東亞地區資源少,人均居住面積小有很大關係。
美國則是另一種方式,真正的美國不在紐約,不在底特律,而是在鄉鎮。很多美劇講的都是小鎮生活。美國有大量平原,適宜居住的土地非常多,雖然也有大城市,但主要人口還是在大量提供高生活質量的小鎮。
再回過頭來看中國,未來會有一些特別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將在國際分工佔據一定地位。然後把這些城市打造成都市圈,一個例子就是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經濟圈、長三角一體化。
現在最大體會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出差,到任一個地方都非常方便。從上海去蘇州的感覺跟一個城市間跨區的差別不會太大。
都市圈的一體化既能帶來市場規模提升和效率提升,也能帶動高鐵、地鐵、輕軌的建設,拉動經濟。除了特大城市外,還會有定位養老休閒等的城市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整個過程中,縣城作為一個層級會被削弱。過去縣城會有自己的水泥廠、磚廠,作為小區域生產力進整合,服務當地經濟。但是當交通便利之後,分工將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效率低的產能就會被斬斷,過去以縣集體為代表的經濟區域就會在全國範圍內重構。很多縣級經濟技術水平不夠,很有可能就會作為落後產能被淘汰掉。
但是縣城的一些其它功能屬性會被保留,例如消費功能、教育功能等。農民工去外地打工之後,回到當地買房,子女的教育等等還是會回到縣城來完成。縣城未來也將在全國產業分工裡重新找到定位,有可能是特殊農產品,或者某產業鏈中部分產品的加工等,會參與更廣的範圍內的產業布局。
在農業方面,中國會選擇與美國合作,大規模採購美國農產品,中國學習韓國日本,解決農村問題,實現多種收入來源。
未來生活方式會改變,因為城市生活成本高,會在城市中有比較小面積的住房,同時在農村會有比較大的房。這種生活方式會改變過去的習慣。
城市化進程跟基建相關聯,我們可以從城市化角度,試著理解新基建,以及新基建帶來的新動能。
未來的軌道交通會是城市化裡非常重要的點,會把各個城市進一步一體系化。以及通過高鐵和一帶一路把國外市場也變為中國市場的一部分,以此來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