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要陪娃寫作業?範小青建議給小學生家長減負

2020-12-17 愫說育兒

近年來,陪孩子寫作業,業已成為中國家庭的大型災難現場——

我小的時候,我寫作業時,爸媽在看電視。如今,我好不容易當了家長,萬萬沒想到,我還要陪娃寫作業。

從母慈子孝,到雞飛狗跳之間,只是一份作業的距離。

這屆孩子太難教了!

家長陪娃寫作業,那就是生死大戰——

有氣極之下把手錘骨折的,還有心梗住院的。

啊!多麼痛的領悟

蒼天饒過誰?只有讓爸爸也參與進來,夫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安慰,抱團取暖。

有位媽媽說:「二寶兩個月,我不敢去輔導大寶寫作業,我會回奶的。」

有位爸爸擔心自己控制不住洪荒之力,而對孩子下手(或許是擔心手骨折),主動自縛雙手……

我們——都患上了「恐輔症」。

這不科學!

學習,是孩子的學習!

憑什麼虐家長千萬遍?

終於,有人為民請命來了!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提出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說出了廣大家長的心聲,評論區一片叫好聲!

01 小學生不可能獨立完成的任務

範小青在之前的調查中發現,除了完成課本知識方面的作業題,家長還要陪著孩子做其他許許多多的「作業」,比如手工課的作業,美術課的作業,有的甚至要求小學生做APP,有的要求拍小學生做家務的視頻,那更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作為一個小學生的母親,從幼兒園開始,我便時不時需要點燈熬油,自己小時候沒有畫過的畫、沒有做過的手工都全套經歷了一遍,甚至我懷疑上學時學習的PPT,都是為了當媽以後做準備的,真真是「和孩子一同成長」啊!

有人可能會說,都是家長太溺愛孩子了,或者是出於虛榮心,為了讓孩子上交優秀作業,因而「搶著代勞」。事實上你如果當了家長,就會知道真相其實是——

很多時候,作業要求遠遠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所及,而老師們希望孩子上交「有質量」的作業,於是明確要求家長「指導」,這時家庭作業往往成了家長的作業。

一些家長為了保證作業的意義,讓孩子參與到過程中力所能及的部分,那麼需要動員——講解——分工——協助修正——完成作品,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往往事倍功半,這是一個精神和體力上的雙重消耗。

比如,某年元宵節前夕,班主任臨時通知:「班班有美展」這期需要更新元宵節主題的班級氛圍布置,要求每位同學上交一副精美的畫作。

「這個評比事關班級榮譽,請各位家長予以高度重視,務必指導並協助孩子完成。」班主任在班級群如是說,並貼出一些繪畫特別棒的同學的畫作以供參考。

我的個神啊!我家孩子熱愛音樂、喜歡閱讀,卻毫無繪畫天份,在我們畫廢了7張畫紙之後,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僅剩的理智在苦苦守著防線,讓自己不發出深夜的怒吼。

他低垂的雙目,極度睏倦卻無比愧疚的看著我:「怎麼辦?明天就要交。」

「你先去睡吧,我來打個底稿,明天你早點起來描線和上色。」

老母親我從小也沒上過畫畫班吶,雖然使出洪荒之力,也只得這個結果。

我在朋友圈搜索「手工作業」,我只想說:這屆父母太難了!

02社會有分工,術業有專攻

範小青說:「社會有分工,家長不是老師,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養、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等方面,而不是具體教孩子怎麼做作業。

範小青認為,更多的家長做不好老師該做的工作的,結果反而壞事——家長著急,難免打罵,孩子更加學不進,適得其反。有的乾脆就由家長代做,學生根本沒有用心學習,沒有收穫。

深以為然。

真的不是家長不想教孩子,有時候是力不從心,一些家長吐槽自己堂堂大學生,竟被小學生的作業難倒,威信全無!

而有時候是我們講得唾沫橫飛,孩子眼神空洞:「媽媽,我聽不懂!」

鄰居家的小兒子今年一年級,十道算術題做了半小時,手腳並用還是算不清。

孩子媽媽啟發他:「今天爸爸買了一箱蘋果,給了哥哥6個,給了你5個,你們倆加起來一共有幾個蘋果?」

「不行。」孩子撒嬌地扁著嘴。

「怎麼不行?你好好算一算看。」媽媽尚且溫和有耐心。

「不能給哥哥的比我多,我要比哥哥多一個。」

求媽媽的心理陰影面積!

範小青總結出了家長「陪作業」的四大不良之處

1、不能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產生依賴性,自主學習能力差。

2、家長不是老師,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3、每天長時間「陪作業」,對下班回來身心疲憊的家長來說,是「不人道」的。

4、如今小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家長未必都能了解,比如文稿演示,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完成的,這種「代做作業」的負擔,讓許多家長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03給小學生家長減負,其實也是給小學生減負,更是讓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根本

「如果所有這些本應該學校完成的工作,都要由家長輔導完成,那麼老師幹什麼?老師一定會說,在學校來不及完成。如果說老師在校來不及教,學生在校來不及學,那無疑就是頂層設計不合理,教育大綱出了問題。」

「小學生的父母親,三十多歲,正是工作壓力最大,人生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如果全部用來輔導孩子,這樣的人生簡直就是『入坑』!」

因此範小青建議:

請專家論證,從教學大綱改起,給小學生減負,以所有作業基本在校完成為基準。對學校也要有嚴格規定,學校給家長的「陪作業」任務一定要適度和合理。回家作業家長籤字,是看學生是否完成作業,而不是檢查對錯,批改作業是老師的事情。看起來時髦其實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教學,既增加家長負擔,又影響孩子心靈,應該力避。

@愫說育兒:

歡迎各位家長互動,聊聊陪孩子寫作業的故事。

對範小青的提案,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給我們留言!

但願美好的明天早日到來,面對我們親生的孩子,我們不再遠交近攻,重回母慈子孝、親密無間。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深思:範小青兩會提議「給小學生家長減負」,家長這樣減才對
    範小青在兩會上提出:給小學生家長減負,其實也是給小學生減負,更是讓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根本。對於範小青的提議,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作為一個小學生家長,目前為了孩子學習,需要配合學校負擔以下3類任務:一、短期、常規任務:舉例:列印作業、完成安全平臺作業、微信轉發學校通知等等此類任務多屬於一次性的、或者是每次完成沒有後顧之憂的任務。對家長來說可以輕鬆處理。
  • 上輩子造了什麼孽,要陪孩子寫作業?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在家陪孩子寫作業,也成了父母的修煉場。有的家長已經「修成正果」,也有的家長「走了火入了魔」。手機前的你,修煉到哪一層了呢?這不禁讓家長們大呼:」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啊,要陪孩子寫作業!」那家長們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呢?三年級以前孩子,家長可以陪,特別是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還沉浸在幼兒園的愉快玩耍中,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時候,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是有必要的。三年級以後的孩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由選擇哦。
  • 範小青建議「減輕小學生家長負擔」,6點建議助您自我減負
    近日,全國第十三屆政協第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了,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很關心與教育有關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準備提出關於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範小青委員的提案確實切中了廣大家長陪孩子作業的心理,這份提案將會產生什麼反響,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我個人認為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減輕小學生家長負擔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在社會中產生共識並行動起來不是三天兩天的事。
  • 陪娃寫作業急到心梗?這位委員的建議獲無數家長支持
    近日,學校各個年級陸續複課,家長在"竊喜"之餘,也迎來了新挑戰:幻燈片製作、拍攝視頻、各種手工 …… 這些高難度作業又捲土重來了。尤其是小學生家長,有的要"陪做",有的乾脆直接代勞,不少家長連喊"吃不消"。5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她帶來的提案就與這些高難度"作業"有關,建議給小學生家長減負。
  • 兩會·家庭教育|範小青委員: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
    「作業」,比如手工課的作業,美術課的作業,有的甚至要求小學生做APP,有的要求拍小學生做家務的視頻,那更是形式主義的表現。老師建的家長群,讓每個家長都膽戰心驚,群裡有一通知,肯定是「陪作業」、甚至是「代作業」,因為有些「作業」,小學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 範小青: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大家都很難!
    ,準備提出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範小青提出:「目前我國的小學教育,不可謂抓得不緊不嚴。而在放學回家的時間段,小學生的學習就全部交給家長了。」範小青還舉出了家長「陪作業」的不良之處:首先,不能陪著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產生依賴性,自主學習能力差。第二,家長不是老師,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第三,每天長時間「陪作業」,對下班回來身心疲憊的家長來說,是「不人道」的。
  • 改作業不是家長的事!兩會建議:給家長減負!你怎麼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準備提出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呼籲改變家長「陪作業」「代作業」的現狀。>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 範小青在之前的調查中發現,除了完成課本知識方面的作業題,家長還要陪著孩子做其他許許多多的「作業」,比如手工課的作業,美術課的作業,有的甚至要求小學生做APP。
  • 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給小學生家長減負,減得下來嗎?
    讓我先講個故事(此故事指過去的事,完全真實):我們這裡以前小學老師是很輕鬆的,孩子們當然也很輕鬆,但後來換了一個教育局局長,為什麼換教育局局長呢?因為家長們不滿意高考的升學率,原教育局長就下課了。新局長很勤勉,就進行教學調研,問高中學校,你們高考升學率為什麼上不去?高中學校說,初中送上來的生源太差了。
  • 上輩子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要輔導孩子寫作業?
    「終於可以把這個小祖宗送回學校了」的喜悅之後,很快又迎來了新的擔憂:開學了,又要給娃輔導作業了,家裡又要雞犬不寧了。如果一定要有一個陪著寫作業的因為母愛一旦撞上作業,沒有如蜜汁般泛濫,而是歇斯底裡原地爆炸。一碰到做作業,親媽都要變後媽了。
  • 別再用「河東獅吼」陪娃寫作業,先準備這五件事,效率高出幾倍
    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聽到家長們說的一句話:我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這輩子才要陪孩子寫作業。現代的中國式教育雖然仍在提倡給小學生減負,但是仍舊逃不過回家寫作業的命。這也就造成了許多家長上完班回家,還得繼續輔導孩子的作業。其實陪伴孩子寫作業並不需要耗費多大的精力,只要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 家長「陪作業」要還是不要?
    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的提案,近日引起熱議,我也來湊湊熱鬧。我看到如下一些文字:範小青還列舉了家長「陪作業」的若干不良之處:「如果所有這些本應該學校完成的工作,都要由家長輔導完成,那麼老師幹什麼?老師一定會說,在學校來不及完成。
  • 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要陪孩子寫作業?
    不行了,不行了,我不想輔導她寫作了,頭大,頭蒙,頭脹,火騰騰的往上冒,隨時都想上巴掌…… 看圖寫話,她就是不知道怎麼寫,不知道該寫什麼,非得要我給她說著她才會寫,我給她說:你寫時間、地點、人物、做什麼事情,說完了,她還是不會寫,我說一句,她寫一句,這樣才行,一個看圖寫話,寫了半天,真難啊!
  • 小學生家長輔導批改作業成常態,老師難道在學校沒有改作業嗎?
    但孩子覺得難,於是家長對孩子有「恨鐵不成鋼」心理,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焦慮,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了。凡是家中有小學生的家長都深有體會:不寫作業時父母慈愛,子女孝順,一寫作業家中就鬧得雞飛狗跳。家長對輔導孩子作業的深刻痛苦硬是把兩會「減少小學生家長陪作業任務」這條建議推上熱搜。
  • 2020兩會發聲: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說出家長心聲
    針對學生作業,全國政協委員範小青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具體如何實施? 2020兩會發聲: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說出家長心聲   2020兩會正在進行時,許多提案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針對學生作業,全國政協委員範小青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具體如何實施?
  • 程莉莎陪兒子寫作業咆哮2小時!陪寫作業的心酸,媽媽看完都哭了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範小青提出關於「家長陪寫作業」的相關提案,瞬間登上了各大社交媒體的熱門。 一個上2年級的小學生顏佳意,把陪寫作業的爸爸形容成「大獅子」,在不寫作業的時候,爸爸不是這樣的。
  • 政協委員建議減少家長作業任務
    複課後,這些困難的作業是捲土重來。特別是對小學生父母來說,有些人想要「陪做」而其他人則為他們這樣做。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擬提出減輕小學生家長負擔的建議,建議學校賦予家長的「陪作業」任務必須適度合理。
  • 建議門票取消身高限制、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全力保就業……代表...
    給家長減減少負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寫起作業時,雞飛狗跳!!這是不少家庭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準備提出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呼籲改變家長「陪作業」「代作業」的現狀。這條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可謂是說出了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 家長陪作業,代寫作業的時代要結束了,恭喜各大疲憊的家長
    近些年,家長最惶恐的莫過於輔導孩子做作業,加一個家長群,唯唯諾諾的在群裡向老師說好,已經是眼前極為普遍的現象。每日連軸的工作,回來後還要輔導孩子做作業,簡直是慘無人道的壓迫,家長們,替你們說的話人來了。十三會上,範小青代表廣大家長代表說出了心聲。「社會有分工,家長不是老師,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養、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等方面,而不是具體教孩子怎麼做作業。」
  •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請先讓評價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多元化吧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建議給小學生家長減負。我先來潑一瓢冷水,目前小學生家長陪寫作業的負擔重不是單純由學校和老師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整個教育部門對學校和老師的評價標準造成的。只有死抓學生這一塊,大量布置作業和練習,每天布置作業時都會反覆要求家長要檢查籤字,一旦第二天有錯誤,就在家長群裡面點名批評,錯的次數多了,還要被教師要求到學校談話。這樣一來,家長的負擔和壓力能不大嗎?
  • 家家有本難減負的經:自從陪娃寫作業,我再也不用熬夜了
    在這種競爭機制下,學生要進更好的學校,就必須和同齡人展開激烈的競爭,考出更高的分數。哎呀,我不會做這道題;哎呀,媽媽你能不能陪著我;哎呀,我想上個廁所;哎呀,我又想喝水;哎呀,我的筆不見了;哎呀……輔導作業這件事,說多了都是淚。好在教育部長說了,減負難,再難也要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