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國際體驗設計大會最為隆重的一天,上午同時進行的7場峰會座無虛席,下午的大會更是場面爆棚。超過150位行業精英主講人蒞臨現場,與全球13位分享嘉賓共同探討用戶體驗的新定義。
IXDC秘書長胡曉為大會致開幕辭。他首先介紹了IXDC國際體驗設計協會成立的初衷及發展歷程。IXDC從創辦以來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連接設計師和企業。如果企業沒有人才很難往前走,如何讓我們快速的培養人才?能夠招到更合適的人才?就是發起成立IXDC的初衷。
其次,他講到了《2016中國用戶體驗行業調查報告》,年度行業調查報告為大家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提供了客觀有力的參考。每一年的報告都是和企業結合。
IXDC一直關注行業人才的培養,IXDC做了很多線下的服務,但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要把IXDC 7年用戶體驗設計行業資源放到線上去。這也是IXDC傾力打造中國首個創意設計與時尚美學在線教育平臺——meia.me的原因。
最後,他表示,IXDC所有的活動都有來自於不同的企業、院校參與,所有的大會、主講人應該都親身見證了IXDC志願者的服務,IXDC每年的活動都得到很多志援者的支持,其中很多的志願者都進入了演講者的企業,很感謝志願者,希望大家把掌聲送給志願者。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辛向陽教授
接著上場的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辛向陽,辛大大表示,我們會發現功能慢慢地向體驗轉化產品,向服務轉化,物體也就向行為轉化,所以這方面,所有的一切都整合起來了,當然我也知道大家都非常了解現在是體驗經濟的時代,我也找出了這幾樣的關鍵詞跟大家分享,從交互式設計轉變,我們也是開始,像從物體轉移到了行為,從功能轉移到體驗,再從產品轉移到了服務。
在2014年我們就談到了關於體驗設計的影響。每當我們談論體驗的時候,有的人認為體驗就是一種原則,包括了相關設計方面,包括服務設計的方面,但其實體驗本身也可以被設計的,不再僅僅是一個原則,所以在這裡我談到了體驗它也就像是一種原則,更像是主體。所以體驗這邊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目的。
還有一點共同創造,很多人在服務設計中談到共同創造,還有在ID設計中也談到了協同創造,那麼協同創造也就意味著我們邀請用戶甚至是潛在的用戶,加入到設計的過程當中,加入到設計的流程當中,所以協同設計現在已經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
Uber美國總部全球產品設計總監Ethan Eismann
此次IXDC國際體驗大會是Ethan Eismann來華首秀,他首先介紹了Uber是如何通過設計完成Uber的使命——讓交通更便利。優步是如何進行產品設計呢?深度去挖掘每個城市的特點。並且確保團隊多樣化,團隊的成員是有不同背景和知識,比如心理學家。
每位團隊成員都有自己新的理念,都有自己的前瞻性,不僅不僅是為今天設計,是為接下來的6個月、接下來的三年、五年來設計,這一設計才能真正地觸碰到未來的需求。我們也是藝術家,唯有藝術家設計出來的產品才能讓所有人們為之歡呼,團隊成員有不同的背景,但是每個人都為團隊感到驕傲和開心。
微軟美國總部首席設計官兼副總裁Michael Gough
對於設計師來說,你和消費者連接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愛。而要得到愛最好的辦法是先給予愛,你愛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大家都希望人們可以跟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墜入愛河。對於你來講,你要用心去設計這個產品,如果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都沒有愛,怎樣期待消費者熱愛你的產品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方式,包括設計師創造產品的方式,消費者分享的方式,它需要的是一個解決方案。就好比你要求婚,必須先要買鑽戒,用鑽戒求婚對方就會嫁給你嗎?不對的。除了買鑽戒還要滿足一些需求。
對於設計師來說,今天是最好不過的黃金時刻,這是你們的黃金時刻,同樣相信是我們黃金時刻。
唐碩創新諮詢創始人黃峰
無論你的公司是不是網際網路公司,你跟用戶之間的接觸點肯定不是一個,除了微信還有移動網站等,比如我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銀行的案例,它的整個架構都不是為了打造無縫的渠道去做的,都是以渠道拆得亂,所以導致體驗很差。
這就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到底用戶體驗是什麼呢?因為每一個團隊連綿都有UED的團隊,我去翻了翻,當年諾曼先生去發明UserExperence,不是指交互和視覺設計,而是所有和你公司發生的人和點都是一個體驗。
我們企圖定義說那到底用戶體驗除了我們熟悉的App和網站,還有哪些是與體驗相關的呢?我們看一下從右邊的球順時針過來,第一個你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數字還是非數字,第二個Communication,第三部分是Behaviors,另外是環境。
GE首席用戶體驗官Gregory Petroff
今天我會談到用戶體驗的一部分,也會談到技術世界發生的改變,整個技術世界把世界連接成了社區。今天我的標題是把軟體作為連接物質。什麼意思?我們的軟體給世界帶來了改變,我們必須了解到如何更好地利用軟體,那麼軟體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機遇,這尤其是在設計體驗方面。
我認為未來有五大趨勢,第一個就是機器學習,接下來就是物聯網,然後是安全性,還有邊際運算,再就是區塊鏈。
對於設計師來說,要有這樣的意識,用戶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服務。作為設計師來說,深深地去投入到對於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框架,這種設想當中,然後利用我們的能力,來去創建新型的消費者的體驗。
NAVER設計總監 Seung Eon Kim
「大家好!我叫金承恩」,NAVER設計總監Seung Eon Kim特意以中文開場。NAVER是韓國著名門戶/搜尋引擎網站,Line就是原NAVER日本子公司的產品。Seung強調了多產品線的體驗一致性。
Seung認為5年前電腦時代的設計是類似於2D圖形,那麼還有包括當時使用的是滑鼠,是比較有視覺效果的。到了現在,不光是圖片,我們應該考慮到3D的模式,也就是類似於電影的模式,也就是它的故事應該要完整。在這些方面我們應該加強。
阿里巴巴消費者事業群UED負責人青雲
今天的演講,青雲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網際網路+人」時代下的用戶體驗變革。青雲認為,如今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大消費升級,有別區工業或PC時代,移動互聯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為每一個用戶而設計。
自古以來,所有的人類DNA裡面就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孿生兄弟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造就了每個人都有個性化需求,每個人都想標新立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而且未來已來,體驗設計將模糊現實與虛擬設計,這就是常說的VR和AR技術,不能簡單說它是技術,它更是體驗的方式。今年7月的阿里造物節上,阿里移動平臺Buy+將上演首秀。
百度用戶體驗部總監劉超
剛才很多朋友說英文的,又說非常高大上的,劉超就分享了一個接地氣的。如何成為一個脫穎而出的用戶體驗的人才。
劉超將中國設計定義成幾個不同的時代,從美工時代(其實美工是個好的詞,是美麗的在工作)、UI時代、用戶體驗時代,2015年以後,有人說是CX,還有人翻譯出來叫客戶體驗,也有人說服務體驗、服務設計。
隨著「網際網路+」的真正到來,網際網路從「連接人與信息」到了「連接人與服務」的時代。用戶體驗設計是網際網路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工作機會在近幾年也爆炸性增長。我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是「用戶體驗設計還能火多久,企業需要的UX人才應該什麼樣?」。劉超通過自身14年的設計管理經驗,和大家討論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和人才發展模型。
frog創意總監Franco Papeschi
Franco Papeschi認為要真正地用心設計才能讓人們臉上有微笑。讓人們微笑不是那麼容易,不是有美麗的工藝設計和美麗的外形和創意,對局設計師來講最重要的是把新的理念、願景以一種可實施的和實際的方式轉變出來。因為如果你的想法和理想不能落地的話,對於設計來講就失去了意義。設計師不能講設計能懂的語音,還要講工程師、企業能懂的語言。
設計師的角色在過去三、四十年當中發生了巨變。無論設計元素有多美,從單一的產品、單一的元素,變成了更加柔和性設計、多元性設計,尤其是在用戶設計要了解到每一個觸點,這就需要設計師有更多地考慮,如何能夠從設計網站轉變到設計。
用戶將會通過越來越多的觸點與產品相連,我們面臨更多元化的世界,人們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價值,產品應該是人們自我表達的體現。
滴滴出行高級創意設計總監程峰
程峰開場拋出了一個問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作為設計師怎樣支持我們的品牌。
中國的品牌為什麼發展到現在有這樣一個情況,那實際上這個原因我們在此不過多討論,因為原因很多,甚至討論到人性、體制等很多的內容。
PC時代很多的網際網路公司並不太重視建立品牌,甚至並不太重視營銷,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導致了品牌變成必須要做的事情。
所以設計師需要與運營結合,設計團隊面臨升級重構。滴滴將UED轉化為CDX(創意設計體驗),任何一個創意都是由明線和暗線組成,明線是代表一種感性的力量,是在講故事;而下面的暗線是在講述功能,掌控著目標,擺事實。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視覺設計師的春天來了!
Continuum Innovation副總裁Toby Bottorf
很多的產品在功能性上做的很好,但在情感上呢?當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時候,有能讓人們記住的體驗將比產品功能本身重要的多。在某一細節做的特別出色,用戶會有一種想法就是這個產品的整體質量也一定很好。
對我們來說,服務應該是怎樣的呢?很多人都在問這樣的問題,很多的企業都在問這樣的問題。有的說平臺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商業模式即服務,對弈很多的企業商來說,他們是把自己的產品作為平臺,而是在這個平臺上賣出很多的服務,不再是產品本身。
HTC西雅圖設計中心使用經驗研究部門處長陳宜秀
虛擬實境是一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夢。很多人可能看過這個部分,這是莊周夢蝶的故事。這個裡面提到兩層意義,一個是莊周和蝴蝶的夢境如此真實,使你沒有辦法分得出來,到底蝴蝶是莊周還是莊周蝴蝶。
虛擬實境怎樣改變世界?虛擬實境可以把人類的想像力從現實的限制下解放出來,比如用於幫助考古學家重建古蹟現場,因為現實已經不存在了。VR的界面不是360度的平面設計,虛擬實境將是互動設計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