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等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中獲進展

2020-12-20 瀟湘晨報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研究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體系及機理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得益於高通量DNA測序,科研人員發表較多根瘤菌的完整基因組,但分析驗證關鍵基因的功能工作仍不足。

該研究運用Mariner轉座子插入測序技術(INSeq),分析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過程中的連續生活方式階段,首次明確根瘤菌在根際生長、根系定殖、侵染根毛細胞、形成根瘤、分化成固氮類菌體和從根瘤中釋放各個階段的必需基因。雖然只有27個基因被注釋為固氮基因(nif和fix),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有603個基因區域是豌豆結瘤和固氮過程中的必需基因。其中,146個基因是根際生長到類菌體發育階段的必需基因,這些基因凸顯根際環境中的競爭對後期侵染及結瘤的重要性;211個基因是結瘤和類菌體階段的特異基因,主要為菌體運動、細胞膜重組、結瘤信號轉導、固氮和代謝適應(包括尿素、赤蘚糖醇和醛代謝、糖原合成、二元酸代謝和穀氨醯胺GlnII合成)等功能相關基因。研究強調根瘤菌與宿主豆科植物共生的多個階段競爭的重要性,有利於深入了解兩者間的互作機理。

相關研究成果以Lifestyle adaptations of Rhizobium from rhizosphere to symbiosis為題,發表在PNAS上。牛津大學植物系教授Philip Poole團隊及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為論文的共同完成單位,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副研究員李黎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公派留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Rlv3841菌株與豆科植物共生不同階段的必需基因

【來源:武漢植物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進展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上海生科院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DELLA是植物-根瘤菌和植物-菌根共生長中的關鍵基因,填補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信號轉導過程中鈣信號解析複合體和轉錄複合體之間的空白。  王二濤研究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發現赤黴素信號通路中的核心抑制因子DELLA正向調控了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過程。
  • 科學網—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精準扶貧」
    這是根瘤菌進入大豆的根系內並形成根瘤,與大豆共生固氮,供給大豆氮素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和蛋白含量提高。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機理與設計」年度檢查暨大豆根瘤菌田間應用示範諮詢論證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表示,精準選育優良根瘤菌、在氮素相對貧瘠的土壤中使用好根瘤菌菌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共生固氮效果,實現根瘤菌對大豆氮素需求的「精準扶貧」。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體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統。有效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產生了一個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dule)。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尤其是氮元素,對作物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體內胺基酸的組成部分,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成分,也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起決定作   原標題: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王二濤研究員闡述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作用機制(央廣記者 吳善陽 攝)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
    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此後100多年,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到了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與其他植物相比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重要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從1888年至今的100多年來,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豆科植物感知環境硝酸鹽濃度變化機制查明—新聞—科學網
    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環與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對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共生信號組分
  • 豆科植物難道有自己的「氮加工廠」?上海科學家發現其中奧秘!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這對「共生體」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並且,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這就不難理解,大豆、小麥、玉米輪作的一片土地可以少施肥,卻與使用農業化肥種植小麥、玉米的土地相比,產量相差無幾。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則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二是擴大根瘤菌的寄主範圍,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體系。三是人工設計最簡固氮裝置,創建作物自主固氮體系。&nbsp&nbsp&nbsp&nbsp國際上多個研究團隊圍繞擴大共生結瘤宿主範圍,人工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體系開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2011年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歐盟的一個研究團隊,開展人工構建非豆科作物結瘤固氮體系研究。
  • 武漢植物園在古老孑遺植物獨葉草基因組學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系統與進化學科組長期聚焦川東-鄂西物種多樣性研究。為探討獨葉草的瀕危機制,聯合植物生物信息學學科組,對獨葉草的全基因組進行測定以及組裝,獲得大小為1,004.7-Mb的基因組草圖,並進行相關分析。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目前對於根瘤形成的早期過程、階段,根瘤的結構功能,結瘤基因nod,固氮基因nif、 fix的結構功能、調節均研究較清楚。已查明nif固氮基因有10個,fix固氮基因已達16個。同時研究還發現吸氫酶基因、胞外多糖基因和脂多糖基因與共生固氮作用有關。近年來對於根瘤菌與非豆科植物的相互關係也取得一定進展,鍾增濤報導,在有根瘤菌接種的小麥與紫雲英的混作體系中,植株生長得到促進,植株及土壤的全氮均有增加。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給紅球藻「看病」,發表重要文章
    前段時間,就在全國各地億萬網民忙於網購的當天,中國科學院的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卻發布了一條被許多人無視,但對行業人士非常重要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給紅球藻「看病」的信息』即題為《雨生紅球藻病害控制研究取得進展》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