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處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東離寧波60公裡,北距上海148公裡,西至杭州138公裡,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環杭州灣地區滬、杭、甬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慈谿蘊藏著豐富的海塗資源,圍墾開發的海塗10餘萬畝,是浙江省土地後備資源最富足的地區。慈谿擁有悠久的青瓷文化,號稱「海上陶瓷之路」發祥地,「南青北白」奠定中國陶瓷格局。慈谿也被稱為「家電之都」,與青島、順德並稱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2015年4月,慈谿入選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地區。2017年6月,慈谿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7年第五名、2018年第六名。當然,慈谿市自古至今人才濟濟,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下慈谿市歷史上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知道慈谿的哪些名人呢?
第一位:蔣學模
蔣學模(1918.3—2008.7),男,1918年3月出生於浙江省慈谿縣(今慈谿市)觀城鎮(觀海衛鎮),著名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經濟學會原名譽會長。在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蔣學模一共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和著作10餘部、文學和經濟學譯著10餘部。其中包括連續再版十多次、印刷近2000萬冊的高等學校通用教材《政治經濟學》。他還是《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初譯者。哥哥蔣學楷也是英語翻譯家。蔣學模一生撰寫、主編及編譯的各類著作有40多部,論文100多篇,總共近千萬字。最有名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現仍在再版,共發行1800萬冊。2008年7月18日凌晨4時,蔣學模因病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0歲。
第二位: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餘姚縣(今浙江省慈谿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朝陳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依附於夏王竇建德,授黃門侍郎。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封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時稱「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時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 ,配葬昭陵。
第三位:路甬祥
路甬祥,男,1942年4月28日出生於浙江寧波,慈谿市人。流體傳動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浙江大學校長,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96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1年獲得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5年至1996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88年至1995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7年至201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及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8年至2006年擔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副院長。2008年至2013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路甬祥長期從事於流體傳動及控制技術研究。
第四位:陳宜張
陳宜張,神經生理學家,男,1927年9月出生,浙江慈谿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第二軍醫大學教授,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張主要從事中樞神經生理研究。20世紀60年代發現單個電刺激可使幼兔大腦皮層樹突電位長時間易化。70-80年代提出了下丘腦及邊緣系統參與針刺鎮痛的設想並闡明了下丘腦-中腦連接的意義,闡明了下丘腦室旁核在損傷性應激反應中的作用以及腦內胺基酸和下丘腦神經肽與心理應激的關係。80年代迄今,首先在國際上提出了糖皮質激素作用於神經元的非基因組機制或膜受體假說,提供了甾體激素以非基因組機制方式分別抑制、促進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分泌和重攝取胺基酸的一系列實驗資料並闡明其部分細胞內信號轉導過程,有關工作已被國際著名內分泌學教科書所引用。
第五位:裘沛然
裘沛然(1913年—2010年5月3日),原名維龍,原籍浙江省慈谿縣(今慈谿市)。1922年至1927年就讀於小學和國學專修館。1928年至1930年,在家自學經史百家之書,旁涉新文學和自然科學書籍,1930年至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並在名醫丁濟萬診所臨床實習,又常請益於謝觀、夏應堂、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諸先生之門,深得海上諸名家的青睞。中國國醫大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終身教授。裘沛然長期從事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臨床研究,在中醫基礎理論、各家學說、經絡、傷寒溫病、養生諸領域頗多見解,對內科疑難病的治療亦頗具心得,為培養中醫人才作出了貢獻。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的副主編。
第六位:吳錦堂
吳錦堂(1855年~1926年),名作莫,字錦堂,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東山頭鄉西房村人。中國近代愛國華僑、實業家。早年務農,耕餘從族伯讀書,略識字。1882年至上海虹廟萃豐油燭店幫傭,精明謹慎,為店主賞識,被派至蘇州等地代理分店業務。1885年,與友人合資,集銀千元,赴日本長崎經商,繼轉大阪。1890年至神戶,創辦怡生商號,經營日本火柴,獲利甚豐。又於尾崎市合資經營東亞水門汀株式會社,並在上海開設義生、裕生洋行,從事中日間棉花,大豆、火柴、水泥等貿易,業務漸盛,成為日本關西實業界10巨頭之一,其間任神戶中華會館總理。1900年,應李鴻章要求為清廷捐銀兩次3萬元,被賜予二品花翎道銜。同年長江等地水災,捐銀3萬兩,次年捐銀3.8萬兩,以救直隸、東三省等地荒歉,另向中國紅十字會捐3.2萬元,清廷復賜三品京堂候補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