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2年,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年,其實了解歷史的朋友會知道發生了很多大事。公元1902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農曆壬寅年(虎年),無閏月,共355天。清·光緒二十八年。慈禧太后第一次撤簾露面,召見各國駐華使節。皇家馬德裡成立。張之洞創立湖北師範學堂等等。當然,在這一年也誕生了很多名人,當然也有偉人。這些名人他們都是時代的推動者,影響著我們一輩又一輩,他們值得我們銘記。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了解下公元1902年出生最知名的六大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1931年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蘇步青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第二位: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嶽煥,乳名茂林,字崇文,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縣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第三位:趙忠堯
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浙江諸暨人,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1920年(民國九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1955年6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堯主要從事核物理研究,特別是硬g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國第一、二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為在國內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趙忠堯第一次發現了正電子的存在,他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他觀測到的正、負電子湮滅輻射比後來安德遜看到的正電子徑跡早兩年。趙忠堯的研究成果為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1998年5月28日下午,趙忠堯因病逝世,享年96歲。
第四位:周培源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蘇省宜興縣人。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周培源畢業於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是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第一名中國博士生 [2] 。1929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3年,經中國有關部門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會。
第五位:童第周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1927年,童第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在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東大學、中央大學、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童第周通過對兩棲類和魚類的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極性現象;通過研究文昌魚的個體發育和分類地位,在對核質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魚類的核移植研究,為20世紀70、80年代國內完成魚類異種間克隆和成年鯽魚體細胞克隆打下基礎。
第六位:吳學周
吳學周(1902.9.20-1983.10.31),譜號同棠,名化予,江西萍鄉人,物理化學家,中國分子光譜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學科學研究的卓越組織者。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48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學周從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遠紅外光譜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光譜帶系,闡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和化學反應機理。領導核燃料前、後處理中的化學問題的研究開展超純分析、痕量分析以及環保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光譜、波譜、結構化學研究工作晚年組建了雷射化學研究室並應用光譜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質的氧化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