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生活,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就是各種TVB港劇,裡面的男女主角幹練清爽,言談間時不時夾著幾句英文,一個月至少賺幾萬港幣,生活光鮮,沒事就去購物天堂逛逛。其實那只是表面的風光,香港工資是高,但在香港,花1000萬也只能買個一室一廳的「蝸居」房。租不可攀,買更不可攀
據2018年5月數據,香港房價為2.2萬港幣每平方英尺。1平米約等於10.8平方英尺,也就是說香港1平米的房價為23.76萬港幣,按最新匯率計算,折算成人民幣大概為20.054萬元。站長此前有幾位在港工作的朋友,如今全部返回了內地,原因就是房價太高,沒有最貴,只有更貴。據美聯物業數據顯示,香港新盤繼續創新高價,新鴻基地產旗下北角海璇一個面積286平方尺(約26平方米)的大單間,折後成交價1090.98萬港元(約合948萬人民幣),約42萬港元/平方米。而香港對面的深圳,2019年房價才不到6萬元一平米。國際上衡量居民能否買得起房,有個房價負擔能力指數,是用房子總房價除以家庭年收入。衡量標準為:3以下——可以負擔;4.1至5.0——嚴重無法負擔;5.0以上——極度無法負擔。而香港的數值是19.4!遠超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國家城市,連續八年被評為房價最難承受的城市。也就是說香港人要將近20年不吃不喝不花不用,才能買得起房!根據《2019全球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香港的房價收入比(即一個城市的家庭不吃不喝平均需要用多少年的收入才能購買一套房子)中位數高達20.9倍,遠高於全球排名第90的美國3.58倍(洛杉磯9.2倍、舊金山8.8倍、紐約5.5倍),也高於法國(12.85倍,排名35)、日本(11.25倍,排名49)、英國(9.16倍,排名70)、德國(9.02倍,排名71)、 加拿大(7.66倍,排名79)、澳大利亞(7.6倍,排名80)。而據香港政府統計,2016年香港月工資中位數為1.5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為1.2萬元。香港畢業大學生平均起薪為每月1.2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為9700元。看工資覺得不少了是吧?而香港隨便什麼房子的租金都是每月1萬以上。大學生畢業後不僅買不起房,就連租房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大部分人只能與幾個朋友合租,或者住在「劏房」中。
「劏(tāng)」,在粵語中是割開的意思。「劏房」,顧名思義,就是一套公寓被隔成很多間,對於這種房子,我們有個更為熟悉的名字——群租房。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僅在逼仄、擁擠的「劏房」中就居住著20萬香港市民。除了「劏房」,香港還有「籠房」「鴿房」「棺材房」,看名字,大概就能想像這些香港市民蟻居的狀態。在當下的香港亂局中,不少香港年輕人把房價高、租金貴的不滿甚至憤怒發洩到了政府頭上,但不得不說,他們的發洩搞錯了對象。香港房子有多小據了解,香港有幾十萬最底層民眾住的是籠子屋。一套70平米的房子放幾十個3層鐵籠,最多時這套70平米的房子要住200人。
香港一般平民的居住條件比籠子屋要好一點,對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說,住到30多平米的一室一廳是普通市民的標準配置,絕大部分工薪階層小康之家,一家三口四口,一輩子就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大於50平米的房子就很少見了。70平米是畢生奮鬥目標。100平米在香港就算得上是「千尺豪宅」了,香港很多明星的住宅也就是這種「千尺豪宅」。前幾個月站長曾經去香港旅遊,與香港的計程車司機聊了聊,他們每月的收入大致是2萬港幣多一點,換算成人民幣不到2萬元,聽上去很多對不對?而國內一二線城市大部分網約車司機每天收入是300元,一個月七八千是正常收入。以直轄市重慶為例,香港計程車駕駛員的收入是重慶網約車司機的3倍,但是香港物價基本是重慶的5倍,房價則是十倍以上。重慶開網約車幾年就可以買房,香港的計程車駕駛員開一輩子計程車都未必能買房。
現在香港市場上主推的李嘉誠長江實業開發的迷你型住宅,15平米的房子,臥室的面積僅8平方,售價367萬,每平米售價高達22萬!而那些沒有固定收入買不起房的人,只能擠破頭去申請政府廉價房。申請不上的很多人只能一輩子生活在鳥籠房、棺材房、劏房,或者在陽臺、樓梯底下打地鋪。甚至有些人家不得不將馬桶放在廚房裡,晚上就睡在馬桶旁。香港房價為什麼這麼貴?首先是人多地少。香港總面積只有1106平方公裡,其中大部分是山地,更包括上百個大大小小的離島。全港只有6.9%的面積被用來開發住宅,超過75%的面積為未開發的土地。而香港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位,住宅供小於求,房價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面對高不可攀的房價,香港政府也曾出手幹預。1997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在年度施政報告提出了八萬五建屋計劃,在1997年一年內,香港就有64400個住宅單位建成。但伴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房價也在1997年見頂下跌,至1998年時香港房價在一年內腰斬,之後一直陰跌到2003年,累計跌幅達到70%。
按說房價下跌應該是萬民歡喜,可當時的香港市民對「八萬五」計劃並不樂見。李嘉誠曾說:房價再怎麼漲,也沒人跳樓;但房價一跌,肯定有人跳樓的。在以這些市民為代表的各方面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停止供給新增土地。2018年,特區首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最大的設想有兩個:一個是在大嶼山周邊填海造島,可新增最多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110萬人居住,這超過香港總人口的1/8;另一個是開發新界340公頃棕地,提供6萬個香港人急需的中小型住宅單位,其中6成為保障住房。林正月娥更是直言,東大嶼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可以說,其中任何一個設想如果變為現實,都將極大解決香港市民的居住問題。但是政策是好的,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無論填海造島還是開發棕地,總有各種環保組織、NGO、反對者站出來,「從香港的未來考慮」「理性發聲」。而增加土地還觸及到了既得利益者香港地產富豪們的利益。導致這些和香港民生息息相關的議題在相關程序中久議不決,推進得困難重重,希望也在一天天的拖延中變得渺茫。英國人以前留下了禍根香港被英國人殖民時期,香港的土地歸英國女王所有,為了在英國皇室的土地上發展經濟,英國人在香港發明了「土地批租制」,由政府主事,讓企業家、地產商競標購買一個時期內的土地使用權:政府「批」出土地,得到收入;業界得到清晰的、可以再度交易的土地使用權。由於土地本來就是「租」的,所以房產在持有環節的成本極低,只有差餉(多按物業租金的5%徵收);而批租制也降低了土地的流通性,使得香港的土地無法在市場自由交易,土地供應受到政府的限制。所以說今天香港高房價之禍很大程度上是英國人埋下的種子。而在當下,隨著香港局勢動蕩,經濟走低,香港房價也在逐漸降低。9月15日,反映香港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顯示,香港二手樓房的中小戶型下跌0.3%,創19周新低;大戶型微跌0.08%,創18個星期新低,兩項指數分別連跌3個星期和4個星期;此外,香港大型社區指數也連續下跌3周。當前香港中小戶型、大戶型、大型社區指數連續下跌的態勢,可以看做是樓價加快下調前的訊號。香港人如何看房價?第一位採訪人:我願青春換豪宅
無線實況節目《有樓萬事足》採訪過一位名叫Seasun的港女,其直白赤裸的言論轟動全城。這個22歲的女孩人生格言是:如果沒樓那就是白撞(香港說的買樓就是買房)。言下之意是有樓有錢的男人才有資格親近自己。第二位採訪人:高收入買樓改變命運
不一樣的是上邊的那位姑娘願意用青春換豪宅,採訪的這位女大學生則是通過工作狂攢錢,平均每月4萬人民幣的收入,多的時候可以達到10萬元,掙得挺多的。打算通過高收入付首付,然後還貸款買房逆襲。第三位採訪人:自己不吃也要給房子吃
這位大哥的人生格言是:自己不吃也要給房子吃。他確實是自己不吃,每天只允許自己花50港幣,那生活出行怎麼辦呢?交通靠腳,吃飯自備,沒有娛樂生活,洗澡去體育館浴室。女朋友一定要找勤儉持家的,運動型的更好,能走,最好能跟他走到晚上9點大賣場打折再去買菜。第四位採訪人:所有錢留著買房
上邊那個哥是省錢坑自己,但這位Macy則是省錢靠大家,外號105%姐。為什麼叫105%姐?因為她每月100%的工資加5%的理財,總共存錢105%。不花錢咋生活?雲飼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男友。連護膚品都是男友買,簡直就是把房子供起來養了。
拿青春換豪宅也好,極致勤儉為首付也好,只要不傷害到別人,這些方法倒也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不要被飛漲的房價迷了雙眼,一定要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果想要的就是房,那就不計一切去努力。如果想要年輕的冒險,那就不要被羈絆腳步。如果想要的是愛,那就一起去努力。在大陸,如果年輕人去北上廣深發展一段時間又覺得實在呆不下去了,起碼還可以去其他一線二線城市,比如杭州、武漢、鄭州、成都等。實在不行你還可以回老家過品質慢生活。但香港人很多人不願意去大陸,絕大多數就只能窩在香港過一輩子。久而久之,很多香港人潛意識裡就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房子是一種奢侈的、昂貴的、普通人不配擁有的東西。30年河東,30年河西,以前很多人希望當香港人,現在你也許慶幸自己出生在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