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雄面對面,聽他們講述——
抗「疫」戰場上的生死較量
這是一次不得已的「角色互換」。
2月22日,在長醫附屬和平醫院隔離病區奮戰了整整一個月的部分醫護人員實現第一次換崗。按照要求,這些暫時得以休整的英雄,被安排在指定的酒店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
為近距離聆聽他們直面生死、決勝疫魔的故事,按照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的要求,記者像這些英雄在此前一個月內進入隔離病區一樣,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高筒鞋套,戴上帽子、護目鏡、手套,「全副武裝」進入他們的隔離休息區進行採訪。
暫時卸下疲憊的英雄們,一如平時那般陽光燦爛。記者感嘆,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時,坐在他們的對面,唯一的缺憾,近在咫尺,卻無法看清彼此的「真容」。
但有時,距離是那麼遠,心卻是那麼近。因為,在直面生死的抗「疫」戰場上,他們已將震徹心靈的「英雄讚歌」唱響。
「我看到他眼望窗外,心都要碎了」
這是一次緊急轉運。
2月3日中午11時30分,正在和平醫院隔離病區當班的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宋燕接到命令:根據省級專家組的指令,確診患者尹先生需要緊急轉運至省級定點救治醫院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
在隔離病房中,與尹先生最熟悉的莫過於宋燕。自1月23日入院以來,宋燕就一直負責尹先生的護理工作。其實,除了醫學護理,更多的是心理疏導,在充滿焦慮和恐慌的尹先生眼中,宋燕無疑是最值得信任的人。當然,負責轉運的工作也就落在了宋燕和其他幾名醫護人員的身上。
前些日子,臉上原本已經有了笑容的尹先生,今天卻沉默著坐在救護車上,眼睛望向窗外。任憑宋燕如何有意識地開導,依舊一言不發。
「轉運,肯定意味著病情嚴重,擱在誰身上都會難過啊。看到他落寞的眼神,我的心都要碎了,欲哭無淚,深深的無力感。」
在隔離病房中整整奮戰了一個月的宋燕,面對不熟悉的流程、憋得無法呼吸的隔離衣、超強度的工作量,甚至人人避之不及的病毒,眼都不眨一下,如今提起當時的情景,突然淚眼朦朧。
是啊,有什麼比患者的心灰意冷還難以治療的嗎?
作為一名護士,宋燕太明白在這次疫情當中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有多重要。他們是離患者最近、接觸最多的人,採集咽拭子、痰、血液,哪個不是直面病毒,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危險;穿上密不透氣的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一待就是6個小時,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甚至連呼吸都異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工作,誰不是以堅強意志和發自心底的善良為支撐?
其實,這些對於宋燕來說並不算陌生。因為,17年前剛剛26歲的她就參加了抗擊非典的戰鬥,此後,參加玉樹地震救援更錘鍊了她堅強的意志。
然而,這次她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未知的病毒,更有患者對於未知的焦慮和恐慌。尹先生的心理就是這樣。儘管在此之前,宋燕想盡各種辦法,每天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科普知識,講給他們聽,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來減輕他們的壓力和焦慮;儘管在前幾天尹先生也像別的患者一樣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但這一路的沉默,還是讓宋燕心裡揪得十分疼。
讓宋燕沒有想到的是,到達太原第四人民醫院交接之後,尹先生對著在場的醫護人員叫住了準備返回的宋燕,鄭重地說:「謝謝你,你是一個十分優秀且專業的護士長!」
此刻的宋燕,強忍著眼眶裡的淚水,說:「安心治療,我看好你!」
還有什麼比打開患者心門更難的事情嗎?面對未知的恐懼與茫然,誰才是能夠讓我們內心安定的人?
連續一個月,宋燕和她的同伴們奔忙在隔離病區,將患者們的心靈打開、安撫、輕放,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
11歲的小尹從最初的恐懼,到安心在病房裡上網課,直到出院時面對醫護人員深深鞠躬致謝;23歲的小董,看著宋燕和同事利用休息時間摺疊了五顏六色的千紙鶴,將她的病房布置得溫馨而舒適,心理上的距離瞬間和她們拉近,安心地接受治療……
1月23日緊急投入戰鬥的宋燕,甚至未來得及和家人打一個電話就被隔離。她說:「在重症醫學科工作,時常是吃飯沒時沒晌、工作沒明沒黑,很多時候就睡在單位,家人已經習慣了!」
然而,誰又能想到,在她奮戰一線的這些日子裡,她的兒子也在一遍一遍地書寫,「媽媽,平安歸來!」
「堅守科學,這是我們的天職」
咽拭子核酸檢測4次,每次都是陰性,但是患者有明確流行病學史,影像學非常符合典型新冠肺炎的特徵改變,怎麼辦?排除嗎?萬一要漏診出院了,回歸到社會,那豈不是造成更大的傳播?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直面交鋒的一個月裡,和平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趙紅的腦子裡,始終顯現的是科學兩個字。
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和平醫院隔離病區異常忙碌,為了應對疫情,從各個科室抽調的骨幹力量緊急補充到前線作戰。趙紅在當天瞞著家人也進了隔離病房。
1月27日,當記者在和平醫院遠程會診中心和她進行視頻連線時,她對著對講機不斷地叮囑,「千萬別提我名字,不想讓父母知道。」
今天,當我們在她們的休息隔離區再次「面對面」時,她依舊說,「能不提我名字還是別提,我估計父母還不知道。等我過了隔離期,就去看他們。」
心細如髮的趙紅,對於科學就像對待生活一樣認真。
疫情來襲初期,對於這一未知的病毒,趙紅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呼吸科的日常工作就充滿危險,只要按照治療規範來走,不會出錯。」
然而,現實的情況要比趙紅預估的嚴重。和平醫院收治的一名疑似患者,經過4次咽拭子核酸檢測都呈陰性,但咳嗽、乏力、持續低燒,以及影像學改變,都符合新冠肺炎的標準。
排除還是留觀?如果排除,患者一旦攜帶病毒進入社會,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危險;如果繼續留觀,患者將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怎麼辦?趙紅和她的同事們一次次溝通,一次次會診,一次次向省、市專家組匯報,最終確定繼續留觀。
第五次檢測結果出來了,痰核酸檢測為陽性,甲流核酸陽性!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普通型),甲型流感。
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趙紅說:「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在質問,為什麼別的地方患者治癒出院那麼快,和平醫院這麼磨蹭?是醫療水平差嗎?其實我們也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堅守科學,這是我們的天職。」事實證明,他們的堅守沒錯。疫情面前,除了逆風而行的無畏和勇氣,我們更需要對科學和專業的堅守與執著。
「把好篩查第一關,我義不容辭」
「疫情當前,我不上誰上?」
52歲的張國英略顯疲憊,但聲音依舊洪亮,一如她在此前一個月裡的狀態。
張國英是和平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疫情來襲,感染性疾病科全員上陣進了隔離病區。隔離病房需要人,發熱門診同樣需要人,而且發熱門診人流量大、不確定危險更多,同樣需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量並不比隔離病房少,這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人來壓陣指揮。
「老張多年神經衰弱,整夜整夜睡不好,不能讓她上。」看到同事紛紛找各種理由讓自己幹「二線」工作,張國英急了,說:「把好篩查第一關,我義不容辭。」
就這樣,張國英以孱弱之身挑起了發熱門診的重要工作。發熱門診是隔離病區的前沿哨所,凡是發熱病人都要到這裡進行篩查,根據病情和檢測結果再分流到別的相關科室,或者進一步確診是否新冠肺炎患者。
由於感染性疾病科全員進了隔離病區,醫院緊急從別的科室調來12位同事助力。「都知道做好防護,但肯定沒有我們那麼專業,這需要進行培訓。」張國英說,最初的幾天裡,面對未知的病毒,發熱門診的流程怎麼走,患者就診流程、醫生接診流程、防護流程等都需要重新進行設計規範。而此時,又正是患者篩查最集中的時期,工作量可想而知。
「兒科的寧雲芳,心血管內科的崔潞華,都是偷偷地瞞著家人上一線,來發熱門診幫忙。」提起那些可愛的同事,張國英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淚,仿佛只是撣了一下空氣中的灰塵,繼續說,「你知道嗎,最多的一天我們篩查了64名病人,許多醫生都是穿上防護服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幹12個小時,然後休息一下,再穿上防護服接著幹。」
除了高強度的勞動,篩查面對的危險也不小。誰是病毒攜帶者,誰患有其它傳染性疾病,如何做到不發生交叉感染?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又時時刻刻充滿危險,「說白了就是和病毒作生死鬥爭!」
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張國英說:「目前,我們的情況已經平穩了很多。要感謝參與到這場戰鬥中的每一個平凡的人,這讓我們看到了溫暖和光亮。」
溫暖和光亮!
的確,當嘹亮的「英雄讚歌」從直面生死的戰場上響起,我們必將藉此獲得無窮的溫暖、光亮,以及愛與力量。
有此為暖,春將不遠!
來源 丨 長治日報
記者 丨 馮波 張海
原標題:《面對面 聽英雄講述抗"疫"戰場上的生死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