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歌》出版以後,受到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2020年6月10日,《中華讀書報》整版刊登兒童文學評論家、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韓進的書評文章《郭曰方新詩集〈戰「疫」之歌〉:生死相依的春天,雄渾的英雄讚歌》。
郭曰方新詩集《戰「疫」之歌》:生死相依的春天,雄渾的英雄讚歌
作者/韓 進(兒童文學評論家、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在全民抗「疫」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春天,詩人郭曰方以高昂的激情創作了系列長詩《戰「疫」之歌》,獻給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戰士。海燕出版社以出版人高度自覺的責任和擔當,組織龐大的專業團隊,和詩人並肩作戰。創作、編輯,插畫、朗誦、出版、宣傳同步進行,用文字、圖畫和聲音,記錄這場全民抗「疫」的感人時刻,譜寫了人民「疫」的英雄讚歌。
宏大敘事與詩意記錄
《戰「疫」之歌》是一部以詩參戰的紀實性作品。詩人抓住一個「戰」字,以迎戰、奮戰、鏖戰、勝戰這一抗擊疫情的重大事件為主線,真實記錄了己亥末庚子春中國人民抗擊新冠病毒這場遭遇戰、阻擊戰、保衛戰和總體戰的全過程,講述了一個個悲壯慘烈又溫暖走心、波瀾壯闊又精準施策、驚天地而泣鬼神的戰「疫」英雄故事,謳歌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謳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謳歌英雄的中國人民。
《戰「疫」之歌》共收15首原創長詩,有著宏大的敘事結構。第一首《生死相依》仿佛是全書的「引言」,寫疫情突然爆發,人民與國家「生死相依」,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部署,帶領全國人民,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最後一首《迎接春天》仿佛是全書的結語,寫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將來臨,英雄凱旋,人類必將汲取沉痛的教訓,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迎接春天》插圖
其餘13首長詩是故事主體,組成了人民戰「疫」的「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包括《中國力量》《敬禮,生命衛士》《我自豪,我是中國軍人》3首長詩,寫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人民馳援武漢的偉大行動,謳歌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華民族是英雄的民族。第二部包括《天地英雄——獻給鍾南山院士》《東方女神——獻給李蘭娟院士》《耿耿丹心——獻給錢七虎院士》《一位漸凍症患者的逆風而行》《夜空,那顆明亮的星星》5首長詩,寫人民戰「疫」中湧現出的5位英雄人物,謳歌他們是抗「疫」前線人民英雄的典型。第三部包括《美麗的白衣天使》《泣別》《騎單車的姑娘》《天使的眼睛》《最美快遞小哥》5首長詩,寫人民戰「疫」中奮戰在各自崗位的平民百姓,謳歌他們是抗「疫」戰場無處不在的無名英雄。
《中國力量》插圖
全書15首長詩,各有其人物、事件、故事和主題,猶如一支支催人奮進的號角,通過詩人有序巧妙地編排,匯成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交響曲」——「保衛武漢!保衛湖北!保衛中國!」「保衛全人類!保衛人與動物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詩集發出了人民戰「疫」的最強音。
人民是戰「疫」英雄
這是一場人民戰爭,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人民才是戰「疫」的真正英雄。詩人在《生死相依》中寫道,「武漢封城/湖北告急/整個中國/都在哭泣」。「人民憂慮」讓「中南海的燈光/徹夜不熄/黨中央一聲令下/14億中華兒女/迅速集結/打響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中國醫生」和「中國軍人」衝鋒在前,他們是「真心的英雄」。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告別團聚/率先出徵/撲向救死扶傷的戰場」,用生命詮釋了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詩人稱讚他們是「生命衛士」,向他們表達「深深的敬意」——「我站在春天的田野/用淚水和微笑/用敬意和詩句/一千倍 一萬倍地/讚美白衣戰士/讚美最可愛的人」。「武漢不會忘記/湖北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這些在抗疫戰場/犧牲的英雄的戰士/他們永遠永遠/活在人民心裡」。(《敬禮,生命衛士》)
《敬禮,生命衛士》插圖
「中國軍人」從來就是「最可愛的人」。「從南昌起義」「到武漢疫情」,「中國軍人」「譜寫了多少英雄的讚歌」。今天,中國軍人「在祖國最需要的/任何地方/打響了一場/決戰決勝的/人民戰爭」,「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有多少英雄的讚歌/在神州大地流傳著/歷史 將會永遠銘記/中國軍人的血染風採」(《我自豪,我是中國軍人》)。黨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人民群眾迸發出愛黨愛國的磅礴力量。「每一寸國土都是戰場/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戰士」。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設工地上「飄揚的漫天戰旗」,匯聚成氣勢磅礴的「英雄讚歌」,以「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蹟」向世界傳頌著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詩人堅信,「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眾志成城/全民抗疫/就一定能夠/取得這場阻擊戰的/最後勝利」(《天地英雄》)。
總有人擎起民族的脊梁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在人民生命健康遭到威脅的關鍵時刻,呼喚有英雄人物站出來,給人民以信心、力量和希望。詩人選取五位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錢七虎院士、張定宇院長、劉智明院長,他們或是防治傳染病領域頂尖級的科學家,或是中國醫生的傑出代表。他們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血肉之軀/擎起民族的脊梁」。
詩人用「天地英雄」讚美84歲的鐘南山院士。「他的名字/感動了中國/甚至 感動了世界」,將他比作「驅走暗夜的/萬道霞光」,「如皓皓日月/光照寰宇」的「天地英雄」,「如巍巍高山/頂天立地」的「時代楷模」。詩人深情地寫道:「鍾南山先生/你的名字/將永載史冊/歷史一再證明/那些為了人民/鞠躬盡瘁的英雄/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請接受「14億中國人/最真誠的感激/最崇高的敬禮」。(《天地英雄》)
詩人以「東方女神」讚美73歲的李蘭娟院士。面對肆虐的疫情,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她,向國家提出「我可以帶隊去支援武漢」的申請,「在武漢焦灼的目光中/人們有看到/李蘭娟的身影」。詩人深情地寫道:「尊敬的李蘭娟院士/此刻 請允許我/以人民的名義/向你致敬/在人們的心中/你是一位護佑百姓平安的/傳奇醫生/更是一位令國人敬仰的/東方女神」。(《東方女神》)
詩人以「耿耿丹心」讚美83歲的錢七虎院士。錢七虎院士是一位軍事工程學家,2018年將獲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國家,在抗擊新冠肺炎戰「疫」初期,又率先捐出650萬元支持武漢。詩人深情地寫道:「錢七虎先生/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革命軍人/80多年的風雲跌宕/艱難跋涉/你寫下了一位科學家/一位將軍的精彩人生」。(《耿耿丹心》)
詩人以「逆風而行」讚美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院長。張定宇院長是身患漸凍症兩年多的病人,這次疫情爆發,金銀潭醫院是第一批定點重症醫院,張院長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搶救病人,連自己的愛人感染了新冠肺炎住院,他也無法分身去看看。他非常清楚自己身患絕症的後果,「要坐著輪椅/度過餘生/好則十年八年/壞則五年六年」,他卻從容淡定,「隨它去吧/趁著現在/雙腿還行/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呢」?詩人動情地寫道:「你是一位身患漸凍症的/白衣戰士」,卻是「一位在抗疫前線/走得最快的人/一位共產黨員/更是一位 令國人/同聲讚頌的英雄」。(《一位漸凍症患者的逆風而行》)
詩人用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星」來讚美武漢武昌醫院劉智明院長。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劉智明院長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由於長時間高強度高負荷工作,不幸感染病毒,2月18日殉職,年僅51歲。詩人深情寫道:「我問風/風說 他沒有離去/我問雨/雨說 他沒有離去/我問山/山說 他在花叢裡/我問水/水說 他在山林裡/我問藍天/藍天說 他在田野裡」,「藍天 大地/群山 江河/草原 森林/城鎮 鄉村/一起對我說/他的智慧/他的愛心/他的微笑/他的目光/已化作茫茫夜空/那顆明亮的星星/永遠 永遠地/閃爍在祖國的上空/永遠 永遠地/輝耀在人民心中」。(《夜晚,那顆明亮的星星》)。
看「巾幗英雄」和「青年一代」
英雄人物是一面火紅的戰旗,引領無數「平民英雄」匯聚成人民戰爭的「中國力量」,展現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抗疫必勝的英雄氣概。詩人用大量的篇幅記錄平民百姓自發自願奔赴抗「疫」戰場的英雄行為,深情講述「巾幗英雄」和「青年一代」這樣兩個英雄群體的感人故事。他們是黑夜裡的燈光,給人方向;他們是嚴冬裡的陽光,給人溫暖。
「中國美女/不讓鬚眉」,「剪斷一頭秀髮」,「披上花木蘭的戎裝」,「衝向忠心報國的/前沿陣地」(《美麗的白衣天使》)。哪裡想到,"出徵前的離別/竟成為我們母女的/生死別離」,「此刻 你的愛女/正站在火神山醫院/更衣間裡/向著遠方/向著媽媽遠去的背影/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泣別》)。「天使的眼睛」裡有中國女性面對巨大災難的從容、堅韌和偉大。
青年抗疫者,是戰場一股青春的力量,代表者中國的未來和希望。那位95後「騎單車的姑娘」甘如意,為著儘快回到自己的醫護崗位去搶救病人,在封城的日子裡,她在風雨中騎行4天3夜300多公裡,這是一顆多麼善良和高尚的心靈,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和英雄主義的精神(《騎單車的姑娘》)。還有那位「最美快遞小哥」汪勇,他帶領志願團隊在冬日裡逆行而上,讓真情溫暖著醫護英雄的心,他也被人們稱為「武漢凡人英雄」(《最美快遞小哥》)。
在這些「平民英雄」的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農村老大爺用小推車給醫院送來了連夜採挖的蔬菜,一位大嫂開著電動三輪車給站崗執勤的兄弟送來熱氣騰騰的盒飯,一個小學生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生病的叔叔阿姨,一位廣西的快遞小哥給1200公裡外的武漢送來急需的藥品,一位年輕的媽媽把兩歲的女兒交給年邁的父母奔赴抗疫前線「去打怪獸」……詩人讚嘆道:「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他們住在哪裡/問來問去/他們總是搖頭不語/只留下遠去的背影/和熱淚打溼的敬意/啊 英雄無名/英雄有義」(《生死相依》)。他們原本也不過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和所有人一樣,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疫情當前,他們不僅不給抗疫添亂,還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就是這場抗擊疫情的無名英雄,也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靈魂深處之詩
郭老詩歌的感人之處,是詩作中傾注了詩人情感和思想,因而他謳歌英雄,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假惺惺的歌兒,而是發自內心對英雄的敬意,是從靈魂深處唱出的讚歌。
郭老在中科院的同事許木啟老人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郭老心急如焚,憂國憂民,不顧年老體弱,立即投入戰鬥,用他那睿智而鋒利的筆,向病毒開火,向瘟疫宣戰,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在一月有餘的創作時間內,他日不能食,夜不能眠,流著淚水創作了一首首盪氣迴腸的英雄頌歌。出版社的編輯也說,他們是流著淚編輯郭老的詩歌,他們被詩中講述的英雄故事感動流淚而熱血沸騰,他們說郭老是詩人,也是戰士,是他們心中的戰「疫」英雄。
詩人筆下的英雄是真實而傳奇的形象,有著平凡而偉大的精神,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們和我們又不一樣,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去奉獻去犧牲、敢負責敢擔當、不怕累不怕死、有情懷有追求……
這裡有英雄的奉獻和犧牲。「他們戴著防護面罩/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在生死線上穿越/衣服溼透/皮膚潰爛/雙手紅腫/面頰 也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跡……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衝上來/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堅守/堅持勝利/用血肉之軀/在生與死之間/築起一道/銅牆鐵壁」(《敬禮,生命衛士》)。
這裡有英雄的責任和擔當。「84歲的老人/在寒風中奔走/面對新冠病毒的/瘋狂進攻/他憂心如焚/當即向黨中央/提出建議/必須儘快封城」。而在武漢封城的「那一刻 他流淚了」,「他面色凝重/目光堅定地/告訴大家/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天地英雄》)。
這裡有英雄的勇敢和悲壯。「劉智明院長走了/噩耗 如晴天霹靂」,「幾天前 人們/在抗疫前線/還看見 他忙碌的身影」,「沒有想到/自己 卻被病毒/無情地擊倒了」。「當他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人/起死回生/一個個痊癒出院」的時候,「我們的劉院長/竟被兇狠的病毒/奪去了生命/永遠 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哭聲 被寒風撕碎/妻子追趕著殯葬車/不停地呼喊著丈夫的/名字/智明啊 智明/你等等我 等等」(《夜空,那顆明亮的星星》)。
這裡有英雄的情感和堅強。「媽媽 請原諒女兒/為搶救垂危病人/女兒關掉了手機/剛剛脫掉防護服/就看到微信/沒有想到 媽媽/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出徵前的離別/竟成為我們母女的/生死別離/怎麼可能 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媽媽……」(《泣別》)
詩人就是這樣以飽含深情的文字,把讀者帶入抗「疫」戰場,看到英雄人物閃耀著人性的光芒。英雄的生命和血汗不能白白地流淌,活下來的人們「也該想想/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什麼會突然降臨/那兇惡的新冠病毒/為什麼如此兇猛地/在中國 在全球蔓延」。詩人由此發問:「人類與自然/究竟應該怎樣/和諧相處/敬畏自然/愛護自然/我們又該怎樣精心保護/動植物擁有的生存空間/茫茫宇宙/人類 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又該怎樣悉心呵護/幸福美麗的家園」?詩人最後警告道:「如果 人類忘記昨天/忘記今天 一次又一次/血染的教訓/仍然 肆無忌憚地/破壞大自然饋贈的/寶貴遺產/那麼 被殲滅的病毒/遲早 還會死灰復燃/一次又一次 把人類/投入苦難的深淵」。
多維度的主題出版精品
《戰「疫」之歌》是詩人與編者精心打造的主題出版精品,不僅傾注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還凝聚著出版人一顆「英雄之心」。出版社調動多種出版形式,把這部詩集打造成與詩歌一樣完美的藝術品,讓英雄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揚。
《戰「疫」之歌》是一部真實記錄全民戰「疫」的報告詩集,每一首詩歌講述的都是真實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故事,有著極強的帶入感和現場感,為著更好展現詩作的內容,編者邀請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獲獎者季雲博老師為詩集插畫,畫家季雲博是龍門石窟木板刀刻技藝非遺傳承人。一詩一畫,詩畫合璧,本來就是中國人表達情感的完美傳統。而20多幅插畫又自成系列,是一部可以獨立閱讀的畫作,也是一部連續報告的畫廊,更是畫家以「畫」為槍的戰「疫」之歌。木板刀刻藝術特有的堅定而細膩的線條,最好地反映了英雄的精神和情感,刻下了戰「疫」感人的瞬間,更刻在人們溫暖的心坎上。
詩歌本來就是可以供人朗誦的,戰「疫」之歌是最好的朗誦詩。《戰「疫」之歌》記錄了波瀾壯闊的抗疫現實,書寫了非常時刻的人性壯美,弘揚了戰「疫」時期的英雄精神,每一首都有時代的旋律和英雄的氣概,非常適合朗誦。編者邀請鄭健康、張松松、朵拉、侯瑋青、王著坤、李偉、於建華、張媛、喬曉輝、李輝等多位朗誦藝術家,滿懷深情地朗誦每一首詩,以聲音講述戰「疫」故事,追思逝者,思念親人,致敬英雄。音頻閱讀不僅讓這部詩集完美地站立起來,可讀(詩)可賞(畫)可聽(音頻),而且音頻可以獨立於圖書之外,跨越時空的物理阻隔,以微信、抖音、網絡等多種現代語音形式,在圖書之外傳入千家萬戶,讓英雄的精神入耳入心。出版人不是在簡單地出版一部詩集,而是將自己對英雄的情感和戰「疫」的態度,都融入編輯細節中,力求多維度表達謳歌英雄的時代主題。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也有一種英雄的精神激蕩在他們的心中,他們也是戰「疫」時期的平凡英雄,為爭取戰「疫」的最後勝利貢獻文化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謳歌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動人篇章,也是少兒出版的永恆主題。詩人郭曰方以《戰「疫」之歌》為英雄立傳,講述英雄與人民、民族、國家「生死相依」的故事,讓抗疫英雄的事跡打動少年兒童的心靈,讓英雄人物的精神滋養少年兒童的成長,讓崇尚英雄的美德在少年兒童中傳揚,這是一件非常緊要而有意義的事情。
《戰「疫」之歌》,郭曰方著,海燕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版,
(網編:韓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