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龍陵:一頭黃牛五隻腳 一隻長在牛背上

2020-12-20 人民網

人民網昆明10月13日電 前不久,雲南龍陵碧寨鄉梨樹坪社區金田組村民楊榮能買下了一頭黃牛,這頭黃牛可有些與眾不同,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長了五隻牛腳。這新鮮事立即引得十裡八村的鄉親們爭相前來觀看。

楊榮能說,這頭5歲左右的黃牛是自己花了3萬元買下的,該牛身高1.6米左右、身長約1.8米,而多出的一隻腳長在了其背部右側。觀察發現,牛背上的這隻腳明顯不同於其它4隻,它有1個關節,一直彎曲橫懸於牛背處。牛腳末端長有1個蹄子,蹄心向下。行走時,這隻腳不著地,不受力,就像是一隻「手臂」。

儘管多了一隻腳,但是並不影響楊榮能家這頭黃牛的正常生活,牛的身體狀況也十分良好。它的到來,也給楊榮能一家增添了不少歡樂,附近村民紛紛前來看新鮮,大家都說祖祖輩輩也沒見過這樣的稀罕事。

當地畜牧部門的技術人員表示,這種現象發生概率很低,具體原因還不明確,需要專家根據牛的生長環境和其它條件調查,才能進一步確定。(薛丹 段登信)

相關焦點

  • 貴州驚現「五腳牛」,背上長出第五隻腳
    近日,在六盤水盤州動物園出現了一頭特殊的牛,它除了原有的四隻腳外,在左肩胛骨附近又長出了第五隻腳。也因為奇特外型,這頭牛在當地爆紅,不少市民都慕名前來觀看。據了解,這隻牛的第五隻牛腳並不大,大約有 60 釐米長,長在背部左側,比牛的其他四肢較為瘦、短,有明顯的大小腿、關節、牛蹄,可以小幅度地活動,乍一看,像是一隻小腳跨在牛背上。" 它來自於廣西的一個小山村裡面,當時也是被農戶用於農耕,我們老闆看到,覺得它比較稀奇、比較古怪,非常難見到。
  • 牛!走失黃牛竟「拐回」一頭黃牛 真是「顧家」至極
    一頭黃牛走失,待找到這頭黃牛時,竟讓牛主人「驚喜連連」,自家黃牛不但找到了,反而還帶回來一頭,不得不說,這黃牛真是「顧家」至極啊!6月28日凌晨0點55分,羅平縣公安局長底派出所接到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指令,在羅平縣長底鄉德沙水電站處,村民杜某撿到一頭黃牛。接到報案,長底派出所值班民警立即趕赴現場。到達現場後,經了解,杜某家住德沙村委會下德沙村,他家的一頭黃牛6月27日下午走失,直到次日凌晨即28日0點,才在德沙水電站處找到。
  • 環莞快速驚現2頭黃牛狂奔!其中一頭被撞傷……
    昨天(9月21日)上午多名網友報料稱環莞快速長德路路段驚現2頭黃牛它們還與過往的車輛「比賽」從網友提供的視頻可以看到,上午7點40分左右,環莞快速路上的2頭黃牛連續「變換車道」。當看到途經飛馳而過的汽車時,黃牛估計是嚇壞了,結果奔跑速度更快。其中一隻黃牛索性停在路中間蹲著,司機一不注意就會撞上去。
  • 一頭黃牛就賣到上萬塊,在農村養殖10頭黃牛需要成本多少
    除了牛肉價格之外,整頭賣,一頭黃牛也能賣到上萬塊。所謂,覺得養殖起來一定能掙到錢。那麼,養殖10頭黃牛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呢?有人計過沒有?投資養殖10頭黃牛需要的成本,分析如下:一、10頭黃牛養殖的成本分析10頭牛養殖成本主要包括:建牛棚、購買牛犢、飼料成本等。
  • 溫暖,江西廣豐一頭黃牛生病,竟然牽動這麼多個部門
    我家的一頭黃牛前段時間患病了,村裡的獸醫看過了,始終未見好轉。這次多虧了你們幫扶幹部及時幫忙聯繫區裡的獸醫幫助治療,現在我的黃牛總算有救了,我的心裡也踏實多了。」7月27日,廣豐銅鈸山鎮葉家村貧困戶餘金楠由衷感慨道。餘金楠是銅鈸山鎮葉家村的貧困戶,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銅鈸山鎮家潭村發展黃牛養殖,目前養殖規模已經擴大到13頭黃牛。
  • 雲南龍陵肉牛養殖「牛氣」沖天
    8月21日,雲南東方皓月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龍陵縣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籤訂育肥牛收購協議,楊敬榮和廣大養牛戶吃下了「定心丸」,煩惱得到了化解。 山區面積佔98%的龍陵縣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2018年2月,該縣引進企業以「公司+示範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肉牛養殖業,投入資金25億元,全力打造肉牛產業產學研、產供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 養殖黃牛和水牛哪種牛賺錢,分析出來請你來看
    黃牛和水牛曾經是我們農民種田的左膀右臂。在過去大集體的時候,如果沒有耕牛是連莊稼都種不成的,所以,農民對牛都是非常的敬重。特別是分田到戶後,每一戶種田的農民都必須要有一頭耕牛幫你種地。如果沒有耕牛,你的地就犁耙不成,莊稼的種子也就種不到地裡去,你也就沒有糧食吃。因此,那時候農民都把自己餵養的耕牛,當做一位家庭成員來看待服伺的非常周到。
  • 一頭成年牛能賣2萬多,為什麼農村人卻不願意養殖
    黃牛這在以前60年代的時候是可以拉車,耕作,耕地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從事勞動生產的好幫手,並且黃牛他的疾病很少,耐力也大,也是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隨著現在農業機械的普及,人們已經不再使用牛來耕地,隨後被人們送上了餐桌,作為美味,但是現在在農村,幾乎再也見不到大黃牛的痕跡,牛肉在現在賣到70元左右一斤,甚至更高,一頭健壯的成年大黃牛,甚至可以賣到兩萬塊錢,那麼在農村,很多農民朋友都是養豬養雞,養鴨養羊,但是很少少有養牛的,這是為什麼呢?
  • 養殖黃牛和水牛哪種牛賺錢,鄉農說出來請你來看
    黃牛和水牛曾經是我們農民種田的左膀右臂。在過去大集體的時候,如果沒有耕牛是連莊稼都種不成的,所以,農民對牛都是非常的敬重。特別是分田到戶後,每一戶種田的農民都必須要有一頭耕牛幫你種地。如果沒有耕牛,你的地就犁耙不成,莊稼的種子也就種不到地裡去,你也就沒有糧食吃。因此,那時候農民都把自己餵養的耕牛,當做一位家庭成員來看待服伺的非常周到。
  • 中國橙子版圖,怎能少了雲南龍陵的雲冠橙!
    跟著我,去雲南保山龍陵縣,見證一顆好橙子的誕生!▲新鮮的雲冠橙,香氣撩人。龍陵,橫斷山區的畫龍點睛之筆。▲龍陵縣地形示意圖,龍陵恆冠泰達基地,就是這次風物君要探訪的雲冠橙基地。2014年,褚橙創始人褚時健的兒子,也是現在褚氏農業總經理褚一斌和研究團隊沿著怒江一路走來,發現了這塊十分適合冰糖橙種植所需條件的「寶地」。物種豐富、生態平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同時還幾乎沒有汙染。
  • 景寧接連有黃牛被咬得只剩下點骨頭現場留下的都是梅花腳印
    就在前不久,他們曾聽到過極為相似的兩條信息:一條是隔壁村柳新水家的黃牛暴死村頭,一條是慶元縣齋郎村一座山上,發現一頭僅剩頭骨的大黃麂,更奇怪的是,骨頭上還蓋有一些黃土……  想到這,兩人不僅毛骨悚然,趕緊折了一些樹枝,把現場圍成一個圈,並向鎮政府報告。
  • 騎牛打鼓 走著敲
    一般愛偷懶的農民都喜歡養牛,容易養活,在乾草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牽到路邊或是荒閒地裡啃青草,而騾子或馬只允許餵乾草料(這類每天幹活出力的牲口去路邊啃青草會容易拉稀)。牛兒用不著這些程序它自己會反芻,唯一的缺憾是幹活肉,走起路來慢慢悠悠且收不了工呢。
  • 美國的牛很強壯,西班牙的牛很聰明,中國的「牛」能站著走!
    在中國,黃牛通常都是被用於耕地地。直到老死被宰殺,聽說塗了牛眼淚還能看見鬼呢。其次就是西班牙的牛特別有名,他們家的牛都很喜歡紅色。美國的牛並不算很出名。美國的《公牛歷險記》,講述的是一頭居住在西班牙的黑牛費迪南德,因為身體太龐大了引起了西班牙小鎮上居民的恐懼,他們就將費迪南德送到培養鬥牛的農場。但是因為費迪南德生來溫柔,並不喜歡戰鬥,所以他想盡辦法的離開農場,回到故鄉。在這個冒險的途中他還認識了三隻有個性的刺蝟,以及一隻跟他一樣溫柔的山羊。
  • 上海知青生活趣事:那年在延邊插隊落戶,我與黃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徵得隊長的同意,我挑了一頭最帥的大黃牛,試著牽起牛韁繩走了幾步,見大黃牛很溫順地跟著走了幾步,原來大黃牛很溫柔的呀。我決定得寸進尺,學著社員的樣,來個零距離接觸,騎上牛背。我拉緊牛韁繩,剛要抬腿跨上牛背,大黃牛就掙扎著打轉轉,我被牛拉得一個趔趄,差一點摔倒。我虔誠地在心裡祝願自己成功騎牛而載入再教育史冊。
  • 雲南廣南發展「高峰牛」產業 成為脫貧致富「好幫手」
    圖為在牧場散養的文山牛 杜瀟瀟 攝中新網文山4月16日電 (杜瀟瀟)在雲南省廣南縣的大山裡,生長著一種背上有突出的肩峰的牛--文山牛,該品種牛是中國可以生產雪花牛肉的四大品種之一。近日,記者在位於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那朵村委會的天然牧場看到,1.06萬畝的牧場裡,散養著1200餘頭文山牛。文山牛又稱廣南高峰牛,廣南縣出土的西漢時期銅鼓上有精緻逼真的高峰牛圖案,證實在兩千年前,廣南地區已開始飼養高峰牛。如今,文山牛成為了廣南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 冠斑犀鳥現身木城 刷新保山龍陵鳥類品種新紀錄
    近日,雲南保山市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和木城鄉在該保護區周邊區的木城鄉澡塘山開展野生動植物調查時,首次拍到了犀鳥科斑犀鳥屬鳥類,經過西南林學院動物學專家鑑定,確定為冠斑犀鳥。冠斑犀鳥的發現填補了龍陵縣犀鳥的空白,刷新了全縣鳥種新紀錄。
  • 廣西農村適合養黃牛還是水牛,如何選擇養牛的品種?
    如今優良的黃牛都在北方,想養黃牛就得跟北方買,不過外地採購牛犢風險非常大,一是容易被騙,黃牛被調包以次充好,買到的黃牛價格也很高。如果運輸途中出現應激反應,更是會導致牛的死亡,那樣就會出現很大的損失了。所以在廣西就建議養當地水牛為主,這樣更安全。
  • 清代奇聞:屠戶騙來一頭大黃牛,宰殺之後,自己卻死於牛頭之下
    深縣富戶潘大,以宰牛起家,自十幾歲便宰牛,如今五十餘歲,殺的牛已經有上千頭之多。憑藉殺牛賣肉,他置辦下良田千畝,大房數十間,生活十分富足,堪稱當地第一大戶。某日,潘大自城中喝酒歸途之時,在半路遇到個老農牽著一頭又大又肥的黃牛吃力前行。潘大心想,若是將此牛宰了去賣,一定又能大賺一筆。
  • 物產中國·臨泉黃牛|一位母親與她的500多頭牛
    《物產中國》第四集:養殖場裡的「牛」日子(08:43)沃野千裡的江淮平原和玉米青紗帳滋養著臨泉黃牛,使其具有個頭大、肉嫩、筋足、味美的特點。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的黃牛產業在1980年代初見雛形,盛於1990年代,目前已形成集黃牛養殖、牛肉加工銷售於一體的業態,年創利億元以上。其中,長官鎮的黃牛養殖佔據了全縣的半壁江山,有著「臨泉養牛看長官」的說法。張愛華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長官鎮的養牛能手,在她的經驗裡,養牛很少有什麼新鮮事了。
  • 【天雨流芳】洗牛腳┃白莎魯巴
    洗  牛  腳文/圖  白莎魯巴 大麥登場秋稻獲,農事畢時洗牛腳。世畀各民族飼養牛,其目的可能有些差異,但在生產力落後、主要靠牛耕地的地方,無論山區壩區都飼養著用來耕地的水牛或黃牛。我的家鄉由於地處麗江壩子的北端,士地貧瘠,沒有水田,耕地主要靠黃牛,所以各村各戶所養的也只是黃牛。既然養牛,就得放牧。在我的少年時代,因為家裡一直養著一兩頭牛,放牧和割草餵牛是我的日常家務。我們全村有近百頭牛,放牧方式在當時的白沙十二村中,還真有點特別,甚至可以說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