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成語:鑿壁偷光
典故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小故事: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西北) 人,是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
匡衡幼年家貧,勤奮不輟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並不要報酬。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詞義】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
【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
【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借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好學的恆心與毅力。
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給人的教育啟迪,通過成語這種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實質流傳了下來。所以讓我們學習更多的成語,一起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