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後裔還在唱歌嗎?去內蒙古草原尋找音樂傳承的根

2020-12-18 第一財經

「清涼宜人的杭蓋上,清澈的泉水靜靜流淌。」88歲的莫德格再一次唱起《清涼的杭蓋》,別樣動人。這位上世紀50年代即成名的蒙古族長調歌手,如今依然耳聰目明、聲音高亢,「小夥子想念遠在蒙古國的姑娘,就騎著馬去找她……」老人一遍遍向陪伴在身邊的喬建中教授和年輕人講述這首歌背後的故事。

莫德格自幼學唱長調,母親、姐姐和王府歌手那·仁欽是啟蒙老師。1949年,她進入內蒙古文工團,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文藝團體的專業長調歌手,曾經被周恩來總理點名參加演出。2008年,在蒙古族音樂學者楊玉成教授的推動下,莫德格被認定為蒙古族長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成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即後來的內蒙古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重新回歸公眾視野。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前所長、音樂學泰鬥喬建中教授,20餘年後再一次聽到了莫德格的演唱。7月27日早上,喬教授帶著自己的蒙古族博士生國豔,與中國音樂地理·內蒙古草原區的項目總監製、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一起,前往莫德格家中邀請老人出山錄音,起初倔脾氣的老太太一口拒絕,「多大年紀了,不唱了。」喬教授脾氣好韌勁足,拉著莫德格聊天,終於說服了她。在錄音現場,莫德格展露出幽默歡快的個性,有奶茶,有肥美的錫盟羊肉,與新老朋友一起享受屬於草原的快樂。「嗓音與年輕時、與我20年前見到她時都完全不一樣了,但這也是一種生命狀態。」喬建中教授說。

蘇尼特左旗是中國音樂地理·內蒙古草原區項目自7月20日啟動後的第五站,他牽頭的學術組、作曲家劉星與古歌藝術家小草帶領的錄音攝像組,與總監製任匯川在蘇尼特會合,加上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楊玉成教授的團隊,一次理想主義色彩濃鬱的民族民間音樂考察之旅在跨界合作中持續推進。

傳統音樂受地貌等地理條件影響,形成區域間的顯著差異。喬建中教授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劃分為15個文化區,內蒙古草原區即為其中之一。中國音樂地理項目以喬教授的多年研究為基礎,通過田野考察獲取大量音視頻資料,將製作出版以音頻、視頻為核心的音樂產品。

這是喬建中教授與上海半度音樂第二次合作。2011年,他們曾一起前往晉陝黃土高原區考察,半度音樂於2014年出版了專著《中國音樂地理·晉陝黃土高原區》。「我們要尋找與土地關係最近的聲音。」喬建中教授曾數十次來到內蒙古草原,他說,進入「非遺時代」後,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狀況已經有所好轉。「非遺則喚起了對傳統音樂的依戀和嚮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作用」。但他對民間音樂的未來仍不樂觀,在78歲的年紀來到草原辛苦工作,也是因為內心有一份責任。

「中國音樂地理項目通過整合幾個方面的資源,希望為民族民間音樂的保存和傳承做一點事情。」任匯川告訴第一財經,平安科技的AI作曲項目也加入其中,希望通過把民族音樂元素包括民間藝人的歌曲模型,通過大數據方法,用AI作曲的方式,讓民間音樂與科技結合,「嘗試創作出既包含傳統民間音樂元素,也能滿足年輕人需求的音樂」。

斷裂與接續

呼和浩特的內蒙古藝術學院,是此次草原之行的起點,也是音樂採錄的第一站。在學院小演出廳,長調藝術家扎格達蘇榮、馬頭琴演奏家陳巴雅爾、四胡藝人伊丹扎布、說唱藝術家李雙喜和安達組合成員青格樂等先後參與錄製,內蒙古傳統音樂的樣貌依稀展現出來。

7月22日,中國音樂地理團隊抵達烏梁素海之畔的烏拉特前旗,牧民歌手演唱的烏拉特長調民歌,讓喬建中教授和他的學生楊玉成教授發現了有待探究的學術空白。

烏拉特草原位於蒙古高原西南,南方是河套平原,兼有牧區和農業區。當地蒙古族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兒十五世孫布爾海的後裔。烏拉特地區民間音樂以民歌為主,其中「希魯格道」一般在宴會或儀式上演唱,也被稱為「宴歌」。民間認為,「希魯格道」是18世紀烏拉特文化巨擘梅日更葛根所創作,共有81首。

當日參與錄音的歌手蘇亞樂圖,家裡有1000多隻羊,還有幾百畝地種玉米,被喬教授戲稱為「牧主」。他能唱40多首長調,是國家級傳承人,和同伴現場錄製的12首歌曲中,11首出自「梅日更葛根八十一首希魯格道」。這些歌,是蘇亞樂圖的父親傳下來的。這位當地民歌傳承的關鍵人物原是廟裡的喇嘛,擅長演唱長調。離開寺廟後,他白天上班,晚上就找年輕人傳授民歌。和蘇亞樂圖一起參加錄音的歌手差不多都年過六旬,是當年一起學歌的朋友。

蘇亞樂圖回憶,1997年烏拉特地區通了電,牧民晚上都看電視,幾乎不唱歌了。十多年前,唱民歌的只剩下他們這一群人。所幸,本世紀初推出的非遺政策延緩了民歌衰微的進程,最近三年,蘇亞樂圖每周都去當地小學,一首接一首地教孩子們唱歌。

「這次來到烏拉特,我們才知道蘇亞樂圖的父親對當地長調傳承的貢獻。」喬建中教授說,「找到了傳人,就能梳理傳承脈絡。」

烏拉特衍慶寺的蒙語誦經也經歷了艱難的恢復歷程。幾十年的天災人禍,佛堂被毀,經書散佚,僧眾也被遣散。近年來,寺廟才漸漸恢復活動。2010年,世界現存唯一一部蒙文抄寫、蒙語誦經經書在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被發現,經影印整理後在中國出版,衍慶寺才得以恢復完整的蒙語誦經儀式。錄製現場,12位喇嘛各司其職,儀式上多種樂器輪番登場,樂音肅穆莊嚴。

烏拉特前旗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陶格斯自2006年開始負責非遺工作,與傳承人們一起出錢出力,推進當地的非遺傳承。烏拉特民歌和蒙語誦經的傳承故事,體現出內蒙古民間音樂傳承面臨的挑戰與希望。

草原上的音樂傳習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灰騰河草原上,牧草過膝,牛羊肥美。阿巴嘎在蒙語裡是「叔叔」的意思,這裡的人們是成吉思汗二弟別力古臺的後裔。阿巴嘎旗是蒙古族長調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潮爾道、短調、馬頭琴、英雄史詩、佛教音樂、阿斯爾等也有流傳。「這裡出了許多音樂大人物,尤其是哈扎布,是長調潮爾道到目前為止的最高峰。」楊玉成說,「再走一點就是哈扎布的牧場,他的牧場真是風水寶地,上次我們去,草比車還要高。」

生長在這片草原上的蘇依拉圖,做過警察,後來回到了牧場。7月13日,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潮爾道傳習所在他的牧場成立。7月28日,中國音樂地理項目團隊來到傳習所,錄製拍攝了潮爾道國家級傳承人蘇依拉圖和芒來,以及孟克、丹·道爾吉、巴圖巴雅爾等歌手的演唱。

潮爾道源自北元宮廷音樂,新中國成立前只有蒙古王爺的歌手才能唱。「演唱從《旭日般升騰》開始,結束的時候是《聖主成吉思汗》。」2006年,楊玉成帶著導師喬建中教授的課題來到這裡做田野調查,「那時候潮爾道幾乎沒什麼人唱了,」他回憶,當時長調的生存狀態也很不好,「做普查的時候,2006年、2007年,只有烏珠穆沁的牧民唱長調,在阿巴嘎旗找不到歌手,年輕人都唱流行歌曲。」

2010年前後楊玉成再來到阿巴嘎,發現會唱潮爾道的人多了起來,「其實過去也不是不會唱,只是不唱,所以沒人知道。後來開始辦各種長調比賽,馬上(能唱的人)就出來了。」對潮爾道歌曲的發掘也有了突破,「大家去民間找,又發掘出十來首,現在一共有二十來首歌。」

致力於蒙古族口傳音樂研究的楊玉成是潮爾道復興的關鍵人物。他說,蒙古族尤其是錫林郭勒盟的蒙古族,特別有文化自覺,蘇依拉圖自己出錢造傳習所,道爾吉寫作出版了民間音樂專業書籍,都是自發的。

楊玉成也認可非遺對民間音樂復興的作用。「蒙古族把非遺這項政策運用得最好。政策一出來,從政府到民間,立馬自覺利用它來發展,出版了很多書和光碟。」作為蒙古族學者,楊玉成把錄音資料送給民間歌手,幫助他們參評傳承人,眼看著原本普通的牧民成長為具有傳承人品格和品味的藝術家。

喬建中教授說,傳統、傳承、傳人,三個元素決定了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阿巴嘎草原上的景象對此作出了詮釋。

做實事,不談情懷

錄音現場的劉星,注意力高度集中,輾轉各地在非專業環境下錄音,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挑戰,要不斷調整話筒與歌手、伴奏者的位置,按時完成錄製。「每天都在祈禱下一個錄音場地的條件能好一點。」妥協是常態,劉星需要在極短的時間裡作出選擇,也就難免一直眉頭緊鎖了。

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讀書時,劉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是黃白老師的民歌課,黃老師給學生們唱中國各地民歌,一段段旋律在劉星的腦海裡流淌、激蕩,後來融入他的創作。

在草原上遇到好歌手和好歌,劉星會從沉默中緩過神來,請藝人再唱一首。在烏拉特前旗錄製宴歌時,一位牧民女歌手的好嗓子就讓他讚嘆不已,「熟練度很高,聲音飄在上邊,特別舒服」。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錄製現場,他又禁不住讚嘆牧民歌手其其格的嗓音和演唱技巧,請她加唱了一首《六十棵榆樹》。「其其格的兩次轉調,很絕妙,聽到這種我就會眼睛發亮。」劉星更關注民歌的藝術價值,言談中,他從音樂之美說到它與歷史時期社會狀態的關係,多有感嘆。

上海半度音樂成立於15年前,創始人劉星和小草希望它成為世界頂尖的獨立音樂製作公司。從音樂作品藝術價值的角度看,半度成功了;從商業的角度看,半度失敗得一塌糊塗。但只有這樣的機構,才能扛起中國音樂地理這樣的準公益項目。

2005年,半度音樂前往黔東南地區採錄苗族、侗族音樂,出版了《苗》、《侗族大歌》等唱片,這些唱片的水準得到喬建中教授認可,中國音樂地理項目的跨界合作由此得以達成。「中國音樂地理是很好的項目,填補中國音樂的空白。和我們去黔東南一樣,知道(產品)不賣錢,但很有藝術價值,不做很可惜。」劉星告訴第一財經,半度是世界上有頂尖能力的音樂公司,要出好音樂。哪怕無人問津,「黔東南的3張唱片每張壓在手裡3000張,全長毛了。」

小草比劉星樂觀一點。2011年晉陝黃土高原區項目得到了興全基金和上海市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專項資金的支持。這次為內蒙古草原區尋找資金,她發現接觸到的大部分人仍完全不關注民間音樂,也有人問,為什麼這種項目不是政府或者音樂學院來做。「這麼好的東西,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都不想參與。」15年的獨立音樂歷程,讓她意識到音樂產業需要體系支持,「藝術家、評論家不能缺席,觀眾不能缺席,媒體不能缺,但現在我們都沒有。」

任匯川告訴第一財經,他本人和平安集團都希望在教育+文化公益領域做一些事情,參與民族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在公益活動中增加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元素,此次中國音樂地理項目算是一次嘗試行動」。

小草把融合古曲和古詩詞的古歌帶進了校園,儘管困難重重,但孩子們的反饋令她欣喜。在內蒙古,她發現短調民歌很適合改編給孩子們,這或許將成為中國音樂地理項目計劃外的收穫。

在東烏珠穆沁旗,小草遇到了在教孩子們唱長調的烏日圖娜斯吐,她的老師之一就是莫德格。烏老師帶著自己的10個學生參加了錄音,孩子們的演唱地方特色鮮明,演唱技巧驚人。烏老師告訴第一財經,她任職的額爾德尼藝術教育中心是馬頭琴手尼瑪老師開辦的。去年,長調班的孩子得了自治區比賽的第一名,去了蒙古國演出,今年還有一個徒弟拿了全國比賽的第一名。

「擁有了教育平臺,就擁有了民族音樂的未來。」在楊玉成教授看來,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就是要讓它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而教育體系是最重要的。他在內蒙古藝術學院推出民間音樂傳承驛站、民間音樂大師傳承班和安達組合的安達班等創新之舉,讓民族傳統音樂掀起了一陣陣熱潮,影響到高中教學,又影響到初中、小學,帶動了學校和家長的熱情。「孩子們要上學,未來的傳承人和受眾都在學校,失去教育的平臺就失去了一切。」

(本文圖片由半度音樂提供,除署名外攝影均為侍玉琪)

相關焦點

  • 內蒙古著名的「世界三大草原之一」,還是成吉思汗的故鄉!
    說到內蒙古,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廣闊的大草原、成群的牛馬羊,以及「吹草低牛羊」的草原風景,的確,到內蒙古旅遊的第一選擇一定是大草原,內蒙古大草原中,最美的最大草原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位於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以西,呼倫貝爾大草原面積10萬平方公裡,這裡天藍、草綠、羊肥,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擁有3000多條縱橫河流,也有500多處散布的湖泊,更有趣的是,這裡是蒙成吉思汗的故鄉。
  • 鶴峰部氏家族系600多年前失散的成吉思汗後裔(圖)
    據考證,三家臺蒙古族部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文/圖 記者劉勝萍 劉暢 通訊員於興霞 王迎春 王群  2012年,三家臺蒙古族村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鶴峯縣三家臺蒙古族村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村。這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部落,與外界隔絕,近300年來不為人知曉。254戶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裡山腰、坡尖、坪壩,這個叱吒疆場的馬背民族緣何到此,根在何處,路在何方?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風從草原走過,吹散多少傳說,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釀成了歌……——《傳說》 成吉思汗,可能是蒙古族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大蒙古國的建立者,他徵服了無數的土地,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和許多沒有解開的謎團。
  • 成吉思汗後裔,更姓改名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宋末元初,中國出現黃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後裔。成吉思汗的軍事能力不言而喻,他的後裔也是人數眾多,據說已達到1600萬。 留在的中原的成吉思汗後代中,便有一系選擇改頭換面隱居四川,600年後卻再次相聚。這一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為何又要不遠萬裡南下四川? 一、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事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徵戰生涯。
  • 拿破崙是這樣評價成吉思汗的
    本部落的貴族不僅沒有盡力幫助寡妻弱子,反而嫌棄他們,連也速該生前的密友也紛紛離他們而去,並把他們的畜群趕出了部落。 鐵木真一家開始了在草原上的流浪生活,這一段災難歲月無疑給成長中的鐵木真留下了終生無法磨滅的影響。
  • 成吉思汗廣場一一呼倫貝爾市一個必去的地方
    廣場中心的成吉思汗雕塑廣場中心矗立著成吉思汗雕塑,是這位草原英雄騎馬作戰的英姿。在世人眼裡,成吉思汗武功蓋世,是冷兵器時代一個偉大的人物。馬克思也說過:"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為統一中國而戰,徵服了包括中亞在內的許多地區。""為統一中國而戰",這句話似乎可以商榷。但無疑,成吉思汗戰功赫赫,彪炳史冊!成吉思汗的馬隊那是鐵蹄,他所領導的草原民族隊伍就像強大的颶風,所到之處摧枯拉朽,一觸即潰。
  • 驚人| 梁平發現成吉思汗直系後裔2000多人~
    圖據梁平的鐵改餘姓族譜據人口學家分析全球約有1000萬成吉思汗直系後裔繼上周曝出《河北一小山村驚現成吉思汗後裔》(詳情)後梁平專業民間戶外運動領軍人物原野俠提供其餘氏家譜稱他們這支餘姓也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在梁平各鎮鄉約有2000人其中安勝是大本營
  • 你知道內蒙古地區蒙古族部落名稱來歷嗎?
    因部落首領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裡古臺後裔,故將其所率部落稱為「阿巴哈納爾」部,延用至今。 中外史籍大都認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內蒙古境內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後裔。
  • 草原上的第一女英雄,僅次於成吉思汗,是個神奇的女子
    還記得那首「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嗎?草原不僅漢子馳騁馬背,還有一個神奇的女子,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一位蒙古族女英雄,被譽為「充滿智慧和聰明的好女人」,被蒙古文典籍《蒙古源流》《黃金史綱》等書籍喻為是蒙古史上僅次於成吉思汗的「蒙古中興之母」滿都海徹辰夫人,一位令蒙古人敬仰的巾幗英雄,傑出的女政治家。
  • 成吉思汗的開國將領中,官至萬戶,是巴林草原的有哪幾位?
    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一片草原叫巴林草原。這裡人傑地靈,因出產巴林石而天下聞名,有「世界雞血在中國,中國雞血在巴林」之說。相傳,成吉思汗曾用巴林石碗喝過酒,並讚美巴林石是「天賜之石」。傳說巴林草原是哈撒兒的封地。
  • 貴在行走 | 禾木村與成吉思汗點將臺
    圖瓦人頗帶許多神秘色彩:傳說他們是被成吉思汗西徵遺忘的士兵後裔,語言是屬於與哈薩克語相近的突厥語系。從賈登峪一路走來的我,進入了廣袤迷人的禾木草原。禾木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其間,將草原分割為兩半,對岸山地森林茂密,蒼翠欲滴,馬鹿、旱獺、雪雞棲息其間;而腳下則是綠草滿坡,繁花似錦,芳香四溢。路旁還能看到圖瓦人的墓葬。
  •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他內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但不少人覺得甚是無聊,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值得研究嗎?還是值得研究的,2004年蒙古烏蘭巴託大學教授額日德雷根在訪問日本時接受日本NHK電視臺採訪時針對當年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球迷的抗議日本活動說到:「中國人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英雄,徵服過他們的成吉思汗當作他們的祖先和英雄,把我們對他們的殖民歷史當作他們最強大的歷史,這樣一群擁有白痴一樣邏輯的民族,又有什麼資格去抗議你們國家民族的歷史觀呢?」
  • 壯哉成吉思汗陵
    當成吉思汗陵霸氣躍入眼帘時,我驚嘆不已。其實,這是個元太祖衣冠冢。其所在地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草原名也是蒙古語,「聖主陵園」之意。蒙古族自古盛行「密葬」,我無從得知成吉思汗身葬何處,僅見其衣冠冢盛況,已十分震撼了。這個衣冠冢歷來遷徙頻繁。如今我之所見,為1954年由青海省西寧市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的陵園。陵園主幹道成吉思汗聖道,中間有塊保護的遺址,即是成吉思汗陵舊址「大伊金霍洛」,供奉成吉思汗宮帳長達307年。  陵園規模宏大。除陵園主體外,還以伊金霍洛風情小鎮和巴音昌呼格草原景區為兩翼。
  • 成吉思汗的陵墓真的被盜了嗎?考古學家竟遭到了詛咒!
    吉思汗的陵墓真的被盜了嗎?成吉思汗一直被歐美人視為最具影響力的黃種人。世界古代軍事史中,他身上有著巨大的謎團,其中最大的就是他的陵墓。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大草原上,有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這裡就是被稱為成吉思汗陵墓的地方,其實只是一個衣冠周,而不是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那麼真正埋葬成吉思汗的陵墓的又在哪裡呢?
  • 《西遊記》第二集官封弼馬溫外景拍攝地,成吉思汗的草原遺珠!
    第二集的外景拍攝地主要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孫悟空要當齊天大聖,玉帝給了它頭銜卻封了一個弼馬溫給他。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弼馬溫,但孫悟空趕著成千上萬的馬在天河上策馬奔騰也是十足過了一把癮。錫林郭勒大草原位於內蒙古中部,是中國唯一被納入國際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是蒙古語,意為「遼闊山地間的河」。
  • 內蒙古,去大草原的湖邊看候鳥飛回來,心靈綻放在這裡!
    成吉思汗陵,一個神秘的衣冠冢,成吉思汗,一代天驕,如何在這風雲密布的朝代崛起呢,答案就在這裡,綠草如茵,奔跑著的駿馬,個個英雄大漢,身手矯健的賽馬,來這裡,發現歷史的真相,住在蒙古包裡,體驗民俗,換一種不同的生活,讓你的記憶的到煉化,這裡,沒有誠實的喧囂,只有歌唱與遠方。
  • 成吉思汗的後宮,大都是死敵妻女,成吉思汗難道不怕遭暗殺嗎
    成吉思汗發動對西夏的第三次徵討(前後共進行了五次)的時候,當時在位的李安全投降,並反叛金國,依附蒙古,並把有西夏第一美女之稱的女兒李嵬名送給成吉思汗。但是後來,成吉思汗在西徵前後,又兩次發動了對西夏的徵討。在第五次徵討西夏(也就是最後滅亡西夏的那次戰爭)的時候,西夏公主李嵬名埋怨成吉思汗不守承諾,謀害成吉思汗,並跳黃河自殺。
  • 乘K3次國際列車來到俄羅斯,到了才發現成吉思汗騎馬早就來過了
    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囧媽》讓K3次國際列車火了,當人們乘著K3列車來到莫斯科後才發現,這裡的大草原成吉思汗早就騎馬來過了」。,《囧媽》帶火的K3次列車就是走的這條鐵路線,可能很多遊客都被沿途的美麗大草原所徵服,縱穿內蒙古的大草原後,再穿過外蒙古的大草原,然後抵達俄羅斯大草原,其實就是一次典型的乘著綠皮火車歐亞大草原遊,尋找一下當年成吉思汗在草原上馳騁的感覺,除了機動性不如蒙古馬,速度的優勢還是有的。
  • 破解神秘的符號:成吉思汗的陵寢為何在「馬背」上?
    雖然滅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因為病重最終也死在軍營裡成吉思汗死在西夏靈州的軍中,可是陵墓為什麼安放在鄂爾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為了滿足他生前的願望。七百多年前,成古思汗率軍西徵路過鄂爾多斯草原,看見這裡水草美麗,鳥鳴鹿奔,不禁心曠神恰,連馬鞭不小心掉落都沒有發覺,他的部下把鞭子撿起想要或吉思,然而成吉思汗卻說:「這裡是強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樹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馬鞭就放在這兒吧!不管走到什麼地方,就按照馬鞭放的方向,死後就把找在這裡不的是成古思汗卻死在即將攻克西夏都城的緊要關頭。
  • 音樂筆記:《成吉思汗》
    梁東方多少年後,在手機時代,有一天偶然看見了當年著名的迪斯科舞曲《成吉思汗》的現場演唱視頻。很熟悉,也很新鮮;熟悉是因為當年跳迪斯科舞這可是最經典的旋律,早已耳熟能詳;新鮮是因為從來沒有看到過原唱的現場演出錄像,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