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研究是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與討論。
數學一向被稱為探索和發明的樂土,同時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課,而傳統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只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我們想通過課例研究,提升教師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主導思維的其實是教師,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優化教師的思維,讓教師通過更優質的課堂來培養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思維。
為了涵蓋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選擇三個老師,分別在不同的班級上同一堂《數學廣角-搭配》。經過執教教師上課,研究教師聽課,評課及個人反思和總結,逐步進行改進。三次重複後,最後通過完善評價模式,優化問題設計以及豐富學生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第一堂課賴蘭英老師讓孩子幫助村長和美羊羊闖關,以此勾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第一關是「1、2」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學生很快就找到「12和21」。
教師通過四個例題,讓孩子們分小組合作、討論、操作、探究(每一組6-7人)。小組成員發散自己的思維,通過動手擺一擺並將每次的結果記錄下來。最後經過討論得出最終答案由小組長進行匯報。
課後,賴老師在個人反思過程中說孩子可能還小,成績好的孩子看到題目很快寫出答案,其他孩子根本來不及思考,就隨聲附和了。成績偏弱的孩子參與度較低,在小組討論中沒有話語權,也有些孩子離組長遠,又不善表達,根本就無法加入到討論中。最後大家統一意見:可以多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少一點,這樣可以使得每個孩子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
第二堂課洪星老師在賴老師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6-7人一組減少至3-4人一組。學生參與度與活躍度明顯增強,學生在積極討論後進行了匯報。在第一個例題「1、2」組成的兩位數,教師提出用交換位置法。然而在接下來的所有問題中學生卻形成了固定思維,全部選擇了交換位置法。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是可以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維。
課後我們大家針對課堂上發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最終一致決定將第一題直接捨去,同時建議第三個需要塗顏色的例題讓孩子們用文字來代替塗色。從而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進行思考題目,提高思維能力。
第三堂課是程娟老師執教,這一堂課雖然只圍繞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問題展開,但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動手操作、探究、討論,最後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進行補充完善。整堂課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教師通過她豐富多彩的評價,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設計以及具有啟發性、發散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們開動大腦積極的進行思考,通過這堂課孩子們自己摘取了思維果實。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是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充分開動他們的大腦。因此教師的啟發誘導越好,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就越好,對事物認識的能力就越強,進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越強。所以教師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