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來襲,打斷了許多人的旅行計劃,卻無法澆滅人們內心對於「詩和遠方」的嚮往。宅在家中的人們萌生出「雲旅遊」的需求,這種人在家中坐,身心「逛」世界的新旅行方式,正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和青睞。
線下旅遊無法成行,「雲旅遊」替補上線。2月23日,淘寶直播首創「雲春遊」的形式,8大博物館進館直播,吸引了超過1000萬人圍觀,1周後,布達拉宮又於3月1日在淘寶直播實現了1388年來的首次直播,1小時裡超過100萬人「走」進了布達拉宮許多未曾開放過的區域。攜程也發起「景區雲旅遊」活動,免費開放超過3000家景區的近7000條語音導覽產品,遊客在攜程APP上搜索景區名稱,或在「門票玩樂」入口進入景區頁面,就可以免費獲取語音導覽相關產品。
需求在哪裡,供給就朝向哪裡。「雲旅遊」的模式,有效豐富線上文旅產品創新供給,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賞奇觀勝景、享文博盛宴。「雲端」上熱鬧非凡,這裡面,固然有被動因素,特殊時期「宅」在家裡,連通世界的管道高度依賴數位化技術。然而,縱觀此次文旅服務行業從線下到線上的積極變化,我們也不得不說,數位化、網絡化、社交化、互動化,成為當前文化和旅遊行業發力的重要方向。
當然,身臨其境的旅遊感受是「雲旅遊」無法取代的,但「雲旅遊」同樣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比如「網紅」故宮博物館,其官方網站上,設有數字文物庫和全景故宮兩款線上產品,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從各個方位、整體和細部展示了故宮的魅力,「雲遊」故宮也別有一番滋味。同時,「雲旅遊」從在線「種草」到互動直播,也可以說是非常時期的「毛遂自薦」,可以讓景區景點保持關注度,吸引潛在遊客,後續能起到線下引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雲旅遊」同樣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提升口碑,增加「粉絲流量」,用得不好則會帶來負面效應,招致遊客非議。而衡量好與壞的重要因素,就是內容與特色。
春暖花開、疫情過後,「雲旅遊」的熱度可能會下降,但其可以作為旅遊的一種新延伸,與景區的線下旅遊有機結合,比如想去哪裡遊玩,先在線上感受一番,這個環節說不定會成為以後出遊的一項必備功課。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VR、AR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對「雲旅遊」不妨有多一些的期待。
來源: 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