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矩陣力學奠基新量子論 不確定原理顛覆經典概念

2021-02-08 賽先生

「大師之師」索末菲是舊量子論的最後守衛者,他在慕尼黑大學的「理論物理搖籃」,卻搖出了海森堡這位新量子論的開拓人,這就是科學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從此以後,新量子論,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為「量子力學」的理論,迅猛發展起來。

撰文 | 張天蓉

1900年,量子鼻祖普朗克在柏林科學院第一次報告他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釋放出h這個量子妖精,從此開啟了量子的大門。就在第二年,距離柏林500公裡左右的另一個德國城市維爾茨堡,希臘語言學家奧古斯都·海森堡,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取名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976年)。這位語言學教授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出生時看起來極普通的男孩,20多年後闖蕩量子江湖,成就了一番大事業,還榮獲了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受學於三位量子巨匠

維爾納·海森堡9歲時,全家人搬到了慕尼黑居住。又過了9年,海森堡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物理,拜於上一節中介紹的「大師之師」索末菲門下。後來,海森堡前往哥廷根大學,在玻恩和希爾伯特的指導下學習物理。1923年,海森堡完成博士論文《關於流體流動的穩定和湍流》,獲得博士學位後,便被玻恩私人出資聘請為哥廷根大學的助教。

雖然海森堡跟著索末菲做的博士論文是關於湍流的,但他在當時碰到了一些困難,再加上不喜歡也不擅長做物理實驗,因此,海森堡在博士答辯時,還被大牌教授威廉·維恩非難而得了一個很低的分數。此是後話,在此不表。

海森堡真正感興趣的是當時物理界的熱門課題:玻爾的原子模型。海森堡自己也曾經表示過,他真正的科學生涯,是從與玻爾的一次散步開始的……

那是1922年初夏,玻爾應邀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學,滯留10天,報告七次,內容為玻爾原子理論和對元素周期表的詮釋。儘管玻爾平時說話的聲音低沉,有時還給人以不善言辭的負面印象,但這幾次演講異常地成功,盛況空前,座無虛席。特別是眾多年輕的學子們,激情滿懷,反應強烈,一個個豎起耳朵張著嘴,聚精會神地聽,生怕遺漏了大師的某句話、某個詞。有人稱這幾次講座是「玻爾的節日演出」,還有人形容當時的盛況「猶如舉辦了一次哥廷根狂歡節!」 索末菲教授帶著他的兩個得意門生:親如兄弟的海森堡和泡利,從慕尼黑趕到哥廷根來聽玻爾演講。海森堡在這裡第一次遇到了玻爾。一次,他在玻爾結束演講後提了一個頗為尖銳的問題,引起了玻爾對這個年輕人的注意,當天便邀他一塊兒去郊外散步。海森堡受寵若驚,在3小時的散步過程中,與玻爾的交談使他受益匪淺,對他後來的研究方向產生了重大而持續的影響。1924年至1927年間,海森堡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來到哥本哈根的理論物理研究所與玻爾一起工作。從此,海森堡置身於玻爾研究所那種激烈的學術爭鳴氛圍中,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學術研究工作。總的來說,海森堡大學後的物理生涯十分幸運,短短幾年中,他遊走於三位量子巨匠之間:向索末菲學到了物理概念,向玻恩學到了數學技巧,而他自己最感興趣也最看重的哲學思想,則來自於玻爾!

矩陣力學的誕生

科學研究總是需要有張有弛,有時候壓力下出成果,有時候鬆弛狀態下靈感如泉湧。這些並無定論,也許可以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描述,時機成熟了便自然會「瓜熟蒂落」而已。

海森堡正在折騰玻爾和索末菲的原子模型時,花粉過敏症卻來折騰他,使他的臉腫得像烤出來的大圓麵包,以至於偶然撞見他的房東嚇了一大跳,還以為是他和人打架而致。因此,海森堡不得不去到北海的赫爾格蘭島,休養一段時間。那個遠離喧譁的小地方,倒是激發了海森堡非凡的科學靈感,他構想出了他對量子力學的最大突破——後來被稱作「矩陣力學」的理論。海森堡當時正在研究氫的光譜線實驗結果與原子模型的關係。實驗得到的是宏觀物理世界中的可觀測量,量子化之後的原子模型卻是科學家腦袋中構想出來的東西。「可觀測」還是「不可觀測」,這在經典物理中可以說是個偽命題。人們對經典理論的認知是:物理量不都是可觀測的嗎?但在量子論適用的微觀世界,這個問題從來就亦步亦趨地伴隨著物理理論前行。微觀現象難以直接觀測,那麼,如何來判斷理論正確與否呢?這實際上是玻爾的「對應原理」企圖解決的問題。「對應原理」由玻爾正式提出,並在哲學的意義上推廣到其它領域。但事實上,從普朗克開始,量子物理學家們就一直在潛意識中使用對應原理。對應原理的實質就是:在一定的極限條件下,量子物理應該趨近於經典物理。微觀的不可觀測量,與宏觀的可觀測量之間,應該有一個互相對應的關係。海森堡認為,原子模型中電子的軌道(包括位置x(t)、動量p(t)等)是不可測量的量,而電子輻射形成的光譜(包括頻率和強度)則是宏觀可測的。是否可以從光譜得到的頻率和強度這些可測量,倒推回去得到電子位置x(t)及動量p(t)的信息呢?也就是說,是否可以將軌道概念與光譜對應起來?


圖1. 左圖是玻爾軌道模型,右圖是宏觀可以測量的光譜頻率和強度。原子軌道概念如何與經典觀測量對應?

首先,在軌道概念中,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玻爾認為有多種可能的軌道,例如圖1左圖中的(1n、2n、3n……)。那麼,沒問題,可以將位置x(t)及動量p(t)表示成這些軌道的線性疊加,或者說,將它們作傅立葉變換。第二步,我們再來考察右圖中宏觀可以測量的光譜頻率和強度。光譜產生的原因是原子中電子在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能級差決定了光譜的頻率,躍遷的概率決定了譜線的強度。因此,頻率和強度是由兩個能級(n和m)決定的。每兩個任意能級間都有可能產生躍遷,因此,n和m是兩個獨立的變量。如何將軌道中的量(例如x(t))用n和m兩個獨立變量表示出來呢?這第三步難倒了海森堡:x(t)是一個變量n的函數,卻要用兩個變量n和m表示!海森堡也顧不了花粉熱的糾纏,沒日沒夜地思考這個問題。終於在一個夜晚,海森堡腦海中靈光一閃,想通了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好表示的?把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畫成一個「表格」呀!海森堡大概規定了一下用這種表格進行計算的幾條「原則」,然後,剩下就是一些繁雜的運算了。後來,海森堡在回憶這段心路歷程時寫道:大約在晚上三點鐘,計算的最終結果擺在我面前。起初我被深深震撼。我非常激動,無法入睡,所以我離開了屋子,等待在巖石頂上的日出。計算結果非常好地解釋了光譜實驗結果(光譜線的強度和譜線分布),使得電子運動學與發射輻射特徵之間具有了關聯。但海森堡仍然希望對玻爾模型的軌道有個說法。海森堡想,玻爾模型基於電子的不同軌道,但是,誰看過電子的軌道呢?也許軌道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對應於電子各種能量值的狀態。對,沒有軌道,只有量子態!量子態之間的躍遷,可以精確地描述實驗觀察到的光譜,還要軌道幹什麼?如果你一定要知道電子的位置x(t)及動量p(t),對不起,我只能對你說:它們是一些表格,無窮多個方格子組成的表格。6月9日,海森堡返回哥廷根後,立即將結果寄給他的哥們兒泡利,並加上幾句激動的評論:「一切對我來說仍然模糊不清,但似乎電子不再在軌道上運動了」。1925年7月25日,《海德堡物理學報》收到了海森堡的論文。這天算是量子力學(新量子論)真正發明之日,距離普朗克舊量子論的誕生,已經過去了25年。

提出不確定性原理

海森堡將他的著名論文寄給雜誌的同時,也寄了一份給玻恩,並評論說他寫了一篇瘋狂的論文,請玻恩閱讀並提供建議。玻恩對海森堡論文中提出的計算方法感到十分驚訝,但隨後他意識到這種方法與數學家很久以前發明的矩陣計算是完全對應的。海森堡的「表格」,就是矩陣!

玻恩與他的一個學生約爾丹一起,用矩陣語言重建了海森堡的結果。再後來,海森堡、玻恩、約爾丹又三人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最終,這「一人、二人、三人」三篇論文,為量子力學的第一種形式:矩陣力學,奠定了基礎。這裡邊還有狄拉克的工作,暫且不表。

新量子論的發展還有另外一條線,完全獨立於海森堡的矩陣力學。那是愛因斯坦注意到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之後,推薦給薛丁格引起的。薛丁格從波動的角度,用微分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學。微分方程是物理學家們喜歡的表述形式,牛頓力學、麥克斯韋方程都用它。薛丁格方程描述的波動圖像也使物理學家們感覺親切直觀、賞心悅目。雖然物理學家後來因為不知如何詮釋薛丁格方程而頗感困惑,但還是喜歡它。海森堡的矩陣則枯燥而且缺乏直觀圖景,不怎麼受待見。因此,薛丁格方程名噪一時,大家幾乎忘掉了海森堡的矩陣。這使得年輕氣盛,好勝心極強的海森堡很不以為然。即使薛丁格等人後來證明了,薛丁格方程與矩陣力學在數學上是完全等效的,海森堡仍然耿耿於懷。天才終歸是天才,不久後(1927年),海森堡便拋出了一個「不確定性原理」,震驚物理界。如前所述,海森堡將原子中電子的位置x(t)及動量p(t)用「表格」,也就是矩陣來描述,但矩陣的乘法不同於一般兩個「數」的乘法。具體來說,就是不對易:x(t)×p(t)不等於 p(t)×x(t),或者簡單地寫成:xp ≠ px。這種不相等的特性可以用它們的差表示出來,叫做對易關係:[x,p]=xp-px=iħ。從對易關係再進一步,可以寫成不等式的形式:ΔpΔx≥ħ/2。這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


圖2.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

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對於一個微觀粒子,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出其位置和動量。將一個值測量越精確,另一個的測量就會越粗略。如圖2a所示,如果位置被測量的精確度是Δx,動量被測量的精確度是Δp的話,兩個精確度之乘積將不會小於ħ/2,即:ΔpΔx≥ħ/2,這裡的ħ是約化普朗克常數(h/2π)。精確度是什麼意思?精確度越小,表明測量越精確。如果Δx等於0,說明位置測量是百分之百地準確。但是因為不確定原理,Δp就會變成無窮大,也就是說,測定的動量將在無窮大範圍內變化,亦即完全不能被確定。海森堡討厭波動力學,但也想要給自己的理論配上一幅直觀的圖象,他用了一個直觀的例子來解釋不確定性原理,以回應薛丁格的波動力學。如何測量粒子的位置?我們需要一定的實驗手段,比如說,可以藉助於光波。如果要想準確地測量粒子的位置,必須使用波長更短、頻率更高的光波。在圖2b中,畫出了用兩種不同頻率的光波測量粒子位置的示意圖。上面的圖中使用波長比較長的光波,幾乎探測不到粒子的存在,只有光波的波長可以與粒子的大小相比較(如圖2b的下圖所示)的時候,才能進行測量。光的波長越短,便可以將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於是,海森堡認為,要想精確測量粒子的位置,必須提高光的頻率,也就是增加光子的能量,這個能量將作用在被測量的粒子上,使其動量發生了一個巨大的改變,因而不可能同時準確地測量粒子的動量,見圖2c。如上所述的當時海森堡對不確定原理的解釋,是基於測量的準確度,似乎是因為測量幹預了系統而造成兩者不能同時被精確測量。後來,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不確定性原理是類波系統的內秉性質,微觀粒子的不確定原理,是由其波粒二象性決定的,與測量具體過程無關。事實上,從現代數學的觀念,位置與動量之間存在不確定原理,是因為它們是一對共軛對偶變量,在位置空間和動量空間,動量與位置分別是彼此的傅立葉變換。因此,除了位置和動量之外,不確定關係也存在於其他成對的共軛對偶變量之間。比如說,能量和時間、角動量和角度之間,都存在類似的關係。

海森堡與玻爾


圖3. 海森堡與玻爾

海森堡對量子力學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政治態度卻不很清楚。海森堡曾經是納粹德國核武器研究的領導人,但德國核武器研製多年未成正果。這固然是戰爭正義一方的幸運之事,但海森堡在其中到底起了何種作用?至今仍是一個難以確定的謎。海森堡在大戰中的「不確定」角色引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如何處理與政治的關係?如何在動亂中保持一位科學家的良知?

海森堡與玻爾,有長期學術上的合作,有亦師亦友的情誼,從海森堡22歲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一次到哥本哈根演講,玻爾就看上了這個年輕人。無情的戰爭,將科學家之間的友誼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陰影。在戰爭期間(1941年),海森堡曾到哥本哈根訪問玻爾,據說因為二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因而話不投機,不歡而散。這個結果是符合情理的,因為當時玻爾所在的丹麥被德國佔領,玻爾與海森堡已有兩年多未見面,玻爾對他有戒心,懷疑他是作為德方的代表而出現。但到底談話中說了些什麼,人們就只能靠猜測了。有人說海森堡是想要向玻爾探聽盟軍研製核武器的情況,有人說海森堡企圖說服玻爾,向玻爾表明德國最後一定會勝利。二戰結束後,海森堡作為囚犯,被美國軍隊送到英國,1946年重返德國,重建哥廷根大學物理研究所。1955年,該研究所與作為研究所主任的海森堡,一起遷往慕尼黑,後來改名為現在的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海森堡之後一直居住在慕尼黑,1976年2月1日因癌症於家中逝世。

小賽有話說:

關於1941年海森堡和玻爾的那次談話,英國當代著名劇作家及小說家麥可·弗萊恩寫作了戲劇《哥本哈根》,通過對話和追憶的表現方式,探討了這次會面的多種可能性。劇本和視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下周,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的是一位「善挑毛病,在物理學界以犀利和尖刻的評論而著稱,絲毫不給人留面子」的量子先驅(相信你們都已經猜到是誰了)。敬請關注!

往期回顧

啟蒙·探索·創造

如果你擁有一顆好奇心

如果你渴求知識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歡迎關注我們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相關焦點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章抽選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目的在於激發讀者思考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哪裡。經典物理學大致包含四個分支: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經典力學處理的對象以質點係為代表,經典力學的狀態是質點系所有質點的位置和速度。經典力學中隱含三條假設:(1)無限精細的經驗可能性;(2)計算要素與觀察要素等同;(3)確定論的預言。電磁學的對象是電磁場,電磁場狀態需要用連續的空間函數即每一點的場強描述,特別地,電磁場的能量是連續空間函數能量密度的空間積分。
  • 走進量子力學的世界
    玻爾、德布羅意、薛丁格、玻恩、狄拉克等人為解決量子理論遇到的困難,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先後提出電子自旋概念,創立矩陣力學、波動力學,詮釋波函數進行物理以及提出測不準原理和互補原理。終於在1925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肩形成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支柱。
  • 量子力學很詭異?從十個方面全方位探索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
    玻爾、德布羅意、薛丁格、玻恩、狄拉克等人為解決量子理論遇到的困難,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先後提出電子自旋概念,創立矩陣力學、波動力學,詮釋波函數進行物理以及提出測不準原理和互補原理。終於在1925年到1928年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肩形成現代物理學的兩大理論支柱。
  • 協建矩陣力學奠基量子論,提出「概率詮釋」解釋波函數
    在量子江湖,若是按地域分,哥本哈根的玻爾、慕尼黑的索末菲和哥廷根的玻恩可謂是三大巨頭。論起對量子力學貢獻,玻恩甚至被人認為是量子力學的真正奠基人。此外,玻恩還有一個特別的貢獻:對中國物理學家們的巨大影響。
  • 量子力學
    早期將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結合起來的嘗試包括用協變方程(如克萊因-戈爾登方程方程或狄拉克方程)代替薛丁格方程方程。雖然這些理論成功地解釋了許多實驗結果,但由於忽略了相對論允許粒子的產生和湮滅,因此它們具有某些不令人滿意的性質。一個完全相對論性的量子理論需要量子場論的發展,量子場論將量子化應用於一個場(而不是一組固定的粒子)。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做量子力學的科普真的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小編的水平有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描述去準確表達。今天我挑選了一個自認為很重要的量子力學話題來討論——自旋與全同粒子。在很多科普文章中,有人對自旋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有些人認為電子自旋跟經典物理中的自旋概念去理解。其實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 【通惠學堂】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的支柱
    當微觀粒子處於某一狀態時,它的力學量(如坐標、動量、角動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確定的數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個可能值以一定的機率出現。當粒子所處的狀態確定時,力學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機率也就完全確定。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測不準關係,同時玻爾提出了並協原理,對量子力學給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 物理教育-量子力學(7)
    這個能量量子化的假設不僅強調了熱輻射能量的不連續性,而且與輻射能量和頻率無關由振幅確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無法納入任何一個經典範疇。當時只有少數科學家認真研究這個問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經過認真思考,於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說。1916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發表了光電效應實驗結果,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說。
  • 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
    雖然量子力學是一門有著神秘面紗、打破生活常識、顛覆人類認知的現代科學,但是讀者只要願意隨著本書一起思考,就一定能夠清楚地了解量子力學理論的基本概念,*終全面認識它在科學體系中的作用和對現代技術的貢獻。     本書的敘述方式是一邊講解科學理論一邊介紹重要的實驗現象和科學原理的應用。
  • 什麼是量子力學?| 曹則賢
    對波函數有許多不負責任的詮釋。1924 年,泡利(Wolfgang Pauli, 1900—1958)根據許多實驗, 包括銀原子束在不均勻磁場中的偏轉, 推斷電子還存在一個二值的自由度, 並提出了「 不相容原理」, 指向了電子自旋這一內稟自由度。泡利矩陣是描寫自旋角動量的數學工具。
  • 相對論量子力學 | 賢說八道
    筆者以為量子力學是實用層面的理論,而相對性是一種原理、一種哲學或者信條,是構造物理理論時需要遵循的原則,故有相對論動力學、相對論熱力學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之說。到1925-1927年期間關於電子的量子力學得以建立時,相對論已經是一門相當成熟的理論了,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也已面世十年之久。讓量子力學波動方程滿足相對性原理,即具有洛倫茲變換不變的形式,是許多人腦海中自然而然的想法。
  • 【瀚海文摘】相對論量子力學
    這種言論,有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放在同等地位的嫌疑。筆者以為量子力學是實用層面的理論,而相對性是一種原理、一種哲學或者信條,是構造物理理論時需要遵循的原則,故有相對論動力學、相對論熱力學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之說。到1925-1927年期間關於電子的量子力學得以建立時,相對論已經是一門相當成熟的理論了,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也已面世十年之久。
  • 量子力學簡史
    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衝破經典物理機械論的束縛,提出了量子論,標誌著人類對量子認識的開始。這一天也就成為了量子力學的誕辰。        接著1905年,愛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化的思想啟發,引進光量子(光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
    薛丁格的貓厲害之處就在於從宏觀尺度闡述了微觀世界的量子疊加原理,也就是將微觀不確定轉化為宏觀不確定,從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後來量子力學理論的核心就是薛丁格方程,薛丁格方程可以類比經典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
  • 宇宙常數還是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但他也反對了一輩子量子力學普朗克在黑體輻射上試圖統一維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時創立了量子這一概念,他將量子化的概念引入他拼湊出的公式中後大獲成功,這是量子第一次以不連續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
  • 曹則賢跨年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
    對波函數有許多不負責任的詮釋。1924年泡利 (Wolfgang Pauli, 1900-1958) 推斷電子還存在一個二值的自由度,並提出了「不相容原理」,指向了電子自旋這一內稟自由度。泡利矩陣是描寫自旋角動量的數學工具。
  • 大統一: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
    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經典物理學大廈的境界:在牛頓力學為「地基」上解釋一切物理學問題,而把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作為天體物質在「以太」中的機械運動,整個物理世界都始源於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靜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科學發展視乎達到頂峰。十九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
  • 周世勳版《量子力學》分析及考試說明
    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學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量子力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量子力學方法分析和解決涉及微觀領域問題的能力,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的理論素質,以利於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專業上擇優選拔。要求考生能夠系統地掌握量子力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學習和掌握處理微觀粒子運動的理論方法;以及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其原理是什麼?量子糾纏是指量子態的一種性質。它是量子力學疊加原理的後果。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
  • 量子力學簡介(一)
    ,但是量子力學卻是可以學習掌握的。學好基本的線性代數,量子力學的學習就順理成章了。這裡所說基本的線性代數,就是建立線性空間及線性變換的概念。由於物理學定律不隨參考系的變化而改變,那麼描述物理學定律的表達式在形式上也不隨參考系的變化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