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圖書館發展模式 共享均等普惠服務——廣東中山紀念圖書館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最是書香能致遠,全民閱讀正當時。2018年7月,廣東省中山市正式啟動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全力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此後,中山市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成果。2019年11月12日,具有「中國氣派、嶺南特色、中山元素」的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中山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一項標誌性成果。
開館後,來自全市的讀者不約而同來圖書館「打卡」——借書、閱讀、參加活動。這已成為中山人的新生活常態。為給讀者提供更加舒適的閱讀環境,滿足大家多樣化、個性化的閱讀需求,中山紀念圖書館充分利用場地和設備資源優勢,緊跟社會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強化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數位化資源建設,促使圖書館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成為中山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園。
■ 一座公園裡的「市民大書房」
2019年11月12日,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運行。該館建築面積71459平方米,在全國地級市綜合性公共圖書館中建設規模名列前茅。作為中山市文化地標,該館注重外部空間和內部環境的和諧,在建築、家具等的設計中大量融入人文歷史和藝術元素,將環境與人、人與書、人與人在公共文化空間中完美融合。
建築美:公園圖書館開創城市空間新模式
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坐落於中山市政治文化中心——東區,是近年來中山市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該館地上7層、地下2層,館藏容量320萬冊(件),閱覽座位2000個,日均最高接待讀者8000人次,是一座集公共閱讀、信息諮詢、教育培訓、學術交流、文化傳承、科學研究、展覽展示、社會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圖書館。
中山紀念圖書館的定位是城市會客廳、市民大書房、文化休閒驛站,兼具中山市文獻資源中心、知識媒體中心、信息資源交互平臺、青少年閱讀體驗基地等功能,可提供「藏、借、閱、查、諮、育」一體化服務。
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由株式會社日本設計、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設計。設計遵循「人文、科技、綠色、便民」的理念,合理規劃閱讀空間、藝術空間、人文空間。該館的整體造型設計為翻開的書頁,既能體現現代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又彰顯中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內涵。
該館以「公園中的圖書館」作為核心設計理念,融入柱廊、騎樓、藝術牆等元素,充分體現嶺南文化特色。由於採用挑空中庭和多立柱設計,從遠處眺望,仿佛一個置身綠地中的大騎樓,輕盈空靈。大樓與周邊的興中園、新增綠地和居民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相映成趣。
走進館內,滿眼的綠色,在青磚白牆的映襯下顯得生機勃勃。從負一層到地上七層,從地上公園到空中公園,從側中庭到閱覽區,從館內到館外,綠植相連,錯落有致,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立體的公園之中。
環境美:藝術裝飾開創國內圖書館先河
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所,更是啟迪心智的地方。中山紀念圖書館注重美育環境營造,規劃設計中大量融入紀念孫中山和中山市開放創新的元素。館內藝術裝飾項目由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教授唐暉帶領的設計團隊歷時3年完成,僅壁畫類藝術作品就有三大類、15幅,美輪美奐,各具特色。
在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北側外立面有一幅鋁板鏤空壁畫,造型為開卷書頁,按時空順序展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人生足跡。壁畫長81.74米、寬7.7米,三面環繞在自助圖書館「中山書房」上方,似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在白天自然光下和夜晚燈光的穿透下呈現出不同的韻味。
從正門進入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首先映入讀者眼帘的是《香山星座》中庭大型馬賽克壁畫和孫中山先生讀書像。其中,貫穿圖書館負一層至地上七層的中庭壁畫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室內馬賽克壁畫之一,總長42.6米、寬4.4米,共使用約200萬塊馬賽克。雕塑和壁畫組合將孫中山先生引領下的香山先賢「博愛包容、敢為天下先」的事跡娓娓道來,讓讀者一進館就能接受藝術薰陶,追憶先賢,學習他們的事跡與精神。館內四樓還有一尊出自法國著名雕塑大師保羅·朗多夫斯基之手的孫中山銅像,它的造型及細節與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大理石坐像完全一致,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朗多夫斯基所作的小尺寸完整版孫中山銅像。從中庭進館,一層至六層服務臺後均有一幅馬賽克壁畫,從不同歷史維度和角度反映了中山市的社會變遷和文化特色。讀者足不出館就能感受時代的發展變化,借古開今,與古為新。
此外,彩色玻璃畫也是該館側中庭的特色。畫作延續了圖書館自然採光的環保設計理念,以柔和清透的色調和嶺南動植物為主的自然風光構造清新畫面,為側中庭的閱讀區域醞釀輕鬆、安逸的氛圍。每幅畫作均與該樓層主題、文獻分類互為呼應。在陽光、燈光的映照下,玻璃畫玲瓏剔透、流光溢彩。
空間美:多種閱讀功能最大程度方便讀者
依據特色和功能,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的空間布局劃分為「兩平臺」(信息資源交互平臺、閱讀空間共享平臺)、「三中心」(文獻資源中心、知識媒體中心、全民閱讀推廣中心)、「四書房」(市民大書房、中山書房—自助圖書館、孫中山書房、經典書房)、「五大廳」(城市會客廳、綜藝廳、報告廳、方成廳、休閒交流廳)、「六大區」(自助服務區、報刊閱覽區、文獻借閱區、閱讀體驗區、後勤設備區、戶外休閒閱讀區)、「七大室」(數字閱讀體驗室、多媒體閱覽室、視障閱覽室、創意室、HIFI室、培訓室、錄音室)、「八主題館」(政協文史資料館、音樂圖書館、原典館、翰墨館、童書館、童趣館、生活專題文獻館、古籍館)。
作為中山市的文化地標,中山紀念圖書館獨具匠心地規劃設計專題圖書館,每一樓層都是一個多種功能結合的多元體驗空間,市民既可以閱覽紙質圖書,又能使用數字資源、聽書機等現代化設施。在著眼大空間布局之餘,該館注重從細微處著手,優化閱讀環境,提升讀者舒適感。室內文獻借閱區空間大,館內家具、檯燈均採用個性化設計,融入大量人文歷史和藝術元素。以檯燈為例,在照明的同時,還能區分空間,為「黑白灰」大空間增添一抹溫馨和藝術色彩。兒童館按照年齡段分為低齡繪本館、青少年閱讀空間,並特別設置了小型獨立閱讀空間。為了滿足兒童的審美和閱讀需求,兒童館內家具、沙發均按照兒童尺寸設計,色彩鮮豔活潑,富有童趣。
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
■ 高標準建設中山人的精神家園
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的落成是中山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一大成果。作為中山市新的城市地標,該館不僅具備「市民大書房」這一傳統圖書館的功能,還承擔著城市會客廳、市民休閒文化驛站等職能。除此之外,它還有哪些特別之處?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將發揮哪些重要功能?對此,中山紀念圖書館館長呂梅做了闡釋。
共建共享「市民大書房」
問:作為中山紀念圖書館的館長,您如何看待中山紀念圖書館建設和落成的作用和意義?
呂梅: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是中山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它是中山市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重要成果,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推進文化惠民的一個部署,更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宜居高品位的文化引領型城市、建設「人文灣區」和「孫中山文化國際交流中心」的一大抓手。
社會各界和中山市民以實際行動支持和推動中山紀念圖書館的發展,踐行著「博愛、包容、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2019年開館前26天裡,全市80多支志願者隊伍、1500多人次參與籌備開館工作,他們搬運圖書、粘貼標籤、錄入數據、分類上架,累計服務逾4000小時。開館至今,廣大黨員幹部、青年學生、熱心讀者仍在積極參與我們的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和讀者一同成為圖書館最美的風景。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中山紀念圖書館,有了這個「市民大書房」。
打造嶺南特色「城市會客廳」
問:您剛才提到中山紀念圖書館是「市民大書房」,如何在建設和管理中凸顯這一定位?
呂梅:隨著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的功能和定位也逐漸發生變化。在建設之初,我們對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就有了明確的定位:城市會客廳、市民大書房、文化休閒驛站。我們希望將它打造成中山市文獻資源中心、知識媒體中心、信息資源交互平臺、青少年閱讀體驗基地,為大家提供「藏、借、閱、查、諮、育」一體化服務的同時,讓大家在圖書館能找到歸屬感,能將這裡當成自家書房一樣愛護和使用。
我們合理規劃閱讀空間、藝術空間、人文空間,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布局場室,比如將少兒閱讀區和成人閱讀區分開,將低幼閱讀區和老年閱報區設在一樓,通過桌椅和書架的顏色、擺放等將兒童閱覽區的環境布置得充滿童趣。我們注重環境對人閱讀行為的影響,著力打造具有優雅氣質的書香閱讀環境。一方面強調具有中國氣派、嶺南特色的美育環境營造,從中庭壁畫到各個樓層都有高規格的美術作品,讓讀者在借閱之餘接受藝術薰陶,提升審美情趣;另一方面注重「中山元素」的融入,從娃娃抓起培養家國意識。未來還將繼續增加本土和民族元素,打造符合中山市民需求、具有中山乃至嶺南特色的「市民大書房」,使其成為中山人的精神家園。
智能化助推服務效能提升
問:中山紀念圖書館的規劃和定位非常明確,開館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未來我們有何發展規劃?
呂梅: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是一個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場館,為我們推動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中山打造成「書香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將充分利用新場館、新空間、新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系統,深度挖掘、分析讀者需求,提供高質量、精準化的閱讀服務,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一方面,推動閱讀活動立體化、全覆蓋、系統化發展,精準化、精細化地為讀者服務。如針對兒童開展「愛閱童行」活動,培養「四懂家長」(懂圖書、懂閱讀、懂孩子、懂教育)和「三閱(悅)兒童」(閱讀自己、閱讀他人、閱讀世界);針對特殊群體開展「送智到家聽遍天下」活動,讓館員走出去,將讀者請進來。另一方面,將圍繞圖書館社會教育、閱讀推廣的使命,加大線上資源服務和閱讀推廣活動開展,讓讀者體驗豐富的電子資源。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引導社會從「讀書好」「好讀書」向「讀好書」「書好讀」方面轉變,努力將中山紀念圖書館打造成為粵港澳地區一流的圖書館,為提升中山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灣區和孫中山文化國際交流中心、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家園做貢獻。
公共圖書館市、鎮、村「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建立
■ 「線上+線下」開啟「悅讀」新模式
中山紀念圖書館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目標,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式,著力推進中山市圖書館資源整合。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圖書館全體員工共同努力下,中山紀念圖書館各項服務效能大幅提升。目前,圖書館已成為中山市「全民閱讀」的主要場所。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1月24日,中山紀念圖書館新館共接待讀者約46.74萬人次,日最高接待讀者約2萬人次。
強化陣地建設,完善閱讀設施網絡
作為中山市公共圖書館的領頭羊,中山紀念圖書館一直注重引領市、鎮、村圖書館「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在新館建設過程中,藉助中山市全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契機,大力推動中山市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目前,中山市已形成以中山紀念圖書館為總館,24個鎮區省特級文化站的圖書館為分館,270個行政村(社區)、農家書屋為基層服務點,29家街區自助圖書館、50個館外服務點為補充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實現市、鎮、村三級公共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一卡通」服務。
為了降低全民閱讀門檻,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快樂閱讀,中山紀念圖書館大力推動街區自助圖書館建設。2019年至今建成了29家街區自助圖書館,形成覆蓋鎮區、惠民便捷的公共閱讀空間項目品牌——「中山書房」。為提升「書香中山」建設水平,在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牽頭下,該館積極推動「中山書房」共享閱讀空間試點建設,在符合條件的學校、旅遊景區、酒店、電影院、候機樓、餐飲服務場所、大型商業體等場所,設立文旅融合特色鮮明的共享閱讀空間,有效提升公共閱讀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加強資源建設,拓展線上閱讀服務
中山紀念圖書館緊跟時代潮流,堅持以讀者為本,想方設法為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專業化、信息化服務,2017年開發了「中山市e啟閱數字閱讀平臺」,並將數字資源集成到微信公眾平臺上,實現移動端統一平臺、統一入口和統一管理。目前已初步建成資源種類齊全、類型多樣、服務方式靈活的數字圖書館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山紀念圖書館快速反應,在1月24日閉館後第一時間將服務轉移至微信和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上,並在廣東省內率先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數字資源,精準有效地為讀者免費提供線上閱覽服務。同時還將線下活動無縫轉移至線上,在傳統「童心故事會」基礎上創建「掌上童心故事會」品牌,開展各類書目推薦,通過線上知識競賽、線上圖文展、「植物大戰殭屍」防疫知識答題闖關等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廣數字資源,宣傳防疫抗疫知識,實現「閉館不閉網,服務不打烊」。1月1日至4月22日,「中山市e啟閱數字資源平臺」的點擊量達到726萬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4%。
加大惠民力度,推出創新服務項目
近年來,中山紀念圖書館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平等、開放、共享」的要求,堅持以讀者為本,提供和優化服務。「零門檻」落實免押金辦證,在中山市總分館推行免押金辦證及提高借書冊次服務,同時加大支付寶辦證推廣力度,提升圖書借閱冊數,並創新性推出「愛閱有約」「愛閱網借」服務,讓讀者足不出戶就能借閱圖書。
「愛閱有約」是基於「信用+圖書館+網際網路O2O平臺+物流」服務模式的創新惠民項目,讀者通過網站或移動智能終端訪問圖書館圖書借閱O2O平臺,提出借閱請求,圖書館即將讀者所借圖書快遞到指定地點。「愛閱網借」則是「市民選書、政府買單」線下惠民活動的延伸。2016年,中山紀念圖書館推出「市民選書、政府買單」活動,市民持有效讀者證即可在實體書店「零元購書」,閱讀完畢後將書歸還圖書館即可。2019年6月,中山紀念圖書館在原有活動的基礎上,創新性推出「愛閱網借」項目,讀者可通過網上選書平臺零元選購圖書,圖書館會將圖書免費郵寄至讀者指定的地點,讀者只需在借閱完畢後歸還圖書。該活動特別受市民歡迎,價值300萬元的圖書在兩個月內一搶而空,共有11673人參與、薦購圖書75025冊。
中山紀念圖書館主動作為,全額免除疫情期間產生的文獻逾期歸還費用。今年「世界讀書日」,中山紀念圖書館聯合社區啟動了「送智到家聽遍天下」之「智能聽書機進社區」活動,將一批智能聽書機送到居民家中,讓視障讀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免費的借閱服務。今後,該館還將加大與社區、志願者的合作,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室、設備等資源,推出更多個性化、人性化服務,一方面繼續推動送設備和服務上門,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視障閱覽人士走出家門、走進圖書館。
(本版文圖由中山紀念圖書館提供)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