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點剛過,我和沛爸起床,和往常一樣各自去幹家務活。沛爸要買好菜,並趕在上班前把菜燒好。我則洗衣服,收拾屋子,帶孩子。
不一會兒,沛仔也醒了。只見他爬下床,徑直跑到對面奶奶房間去。等我洗完了衣服,發現沛沛還坐在奶奶床上,低頭刷抖音。他用手指熟練地往上翻屏幕,切換不同的抖音視頻,而婆婆則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孩子玩。
這樣的情形已經有好多次了,儘管我制止了多次。我特別鬱悶,但還是儘量控制情緒,對婆婆說:「孩子這麼小不能玩手機,總讓孩子刷抖音,眼睛不僅會壞掉,還讓孩子養成壞習慣。」
婆婆立即申辯:「是他自己要來玩的,又不是我給他玩。」
我只好跟她講道理:「一歲多的孩子懂什麼呢?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需要咱們大人去把關。孩子要玩刀,難道你也給他刀嗎?這手機也是你給他打開的呀。」
婆婆就說:「我不給他就哭,大清早何必讓孩子哭呢?」
我更無語了。很多老人帶孩子的觀念就是這樣:不要把孩子惹哭,孩子要幹什麼就依著他。
我不再說話,試圖拿走手機抱孩子離開。手機被拿走,沛仔哭得特別傷心,甚至對我的擁抱表示抗拒。孩子的眼淚和對我的抗拒讓我特別難受,為什麼我強調多遍的事情老人就是不肯聽?為何我努力去正確管教孩子卻招致家人的排斥?我錯在哪裡?
我沉默著抱小孩到客廳換衣服。不一會兒婆婆大叫「我走不了路啦!」可能是婆婆從床上起身,動作急了一點,腳踝關節突然像針扎一般疼,挪不動了。
沛爸聞聲從廚房跑過來,詢問是怎麼回事?婆婆便大聲說:」讓孩子玩幾十分鐘手機有什麼關係?搞得我手忙腳亂,一著急把腳筋都扭傷了。」
老人腳走不了路我也擔心,不說別的,上班既不能照顧她,又不能管孩子。可聽到這句話卻滿心委屈,難道老人家縱容孩子玩手機還有理了嗎?養孩子難道不要好好教育的嗎?所以本來我是想問「你的腳沒事吧?」結果就變成了「媽,你腳扭到了是在怪我嗎?」
我們都表達了心中的不滿,但是語氣都是委屈的。之後都沉默了,一切照舊,我做家務,老公在廚房忙碌,沛仔在客廳玩耍,婆婆在旁邊看著,但氣氛特別沉悶。後來沛爸從廚房端麵條出來,我喊婆婆吃早飯,老人也立即回應我,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1、給老人多灌輸科學育兒知識。
很多時候,老人喜歡慣孩子,對孩子提出的什麼要求都遷就滿足。家長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應該的,尤其是三歲內的孩子,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但這個無條件,應該是針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有利的行為,是對孩子正確的關心和愛。
縱容孩子玩手機,這種對孩子的滿足不是愛,是深深的傷害。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新聞報導,揚州一個兩歲女童玩手機時間太長,結果眼睛近視900°不可逆轉。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是從大人那模仿來的,畢竟幼小的孩子和大人朝夕相處,關係親密。
我婆婆自己特別就喜歡玩手機。以前總是在孩子面前刷抖音,鬥地主,已經被沛仔搶手機摔壞了一個。我就經常叮囑她少當孩子面玩,對孩子影響不好。如今孩子才一歲多,就能如此熟練地刷抖音,不就是從奶奶那裡學來的嗎?
帶孩子是很辛苦的,畢竟處於行走敏感期的孩子,一刻都安靜不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婆婆:多讓孩子自己玩,不打擾,大人在旁邊照看,注意孩子的安全;孩子若是邀請我們玩,則積極參與,認真和孩子互動。比如沛仔經常能一個人把積木從收納箱搬運到他的玩具車簍子,來回奔跑,玩了一遍又一遍,還不許別人動。那就讓孩子自己玩,老人可以趁機歇息一下。
很多和我要上班養家,平時是家裡老人在照看孩子的家庭,婆媳之間可以多交流溝通,多向老人家分享一些正確的科學的育兒知識。每天下班回家,要注意孩子有沒有傷痕,詢問掌握孩子一天的活動和飲食情況,及時糾正老人的錯誤做法。比如這幾個月,我每天都會問一個問題「孩子在哪裡玩了?人多不多?」因為沛仔抗拒戴口罩,我提醒婆婆儘量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不安全。
2、提建議應注意表達方式。
因為觀念不同,對於如何帶孩子,上一輩人和我們之間經常會意見分歧。比如婆婆喜歡餵飯,反對給孩子穿紙尿褲,也認為看電視玩手機對孩子不會造成什麼影響。而我們都知道餵飯不僅剝奪了孩子訓練手的能力及精細動作發展的機會,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他人,缺乏獨立的不良習慣。
那有意見,該怎麼對老人提出來呢?首先是儘量不要責備、批評、表達不滿的看法。老人願意幫忙帶孩子讓我們安心上班,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照顧孩子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如果老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而且應當指出來。應當在尊重老人的基礎上誠懇地表達,避免語氣含有不滿、指責、抱怨等情緒,讓老人聽了心裡不舒服。
二是耐心講道理。老人年紀大了,很多地方會像小孩一樣堅持、固執、甚至任性不服氣。我們要耐心講道理,讓他們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就比如穿開襠褲,沛沛是沒穿過的,即便在炎熱的夏天。但是奶奶卻認為,他到現在一歲多不會自己去大小便,都是因為我給孩子穿尿不溼和閉襠褲的原因。她很想不通她的兒女、包括現在很多的小孩也都是光屁股穿開襠褲的,我為什麼要給孩子兜尿不溼讓孩子這麼難受?
我們都是站在關心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是這一點直到現在都沒辦法和她溝通。婆婆儘管不贊成,大部分情況下也都尊重了我的做法。有時實在心疼孩子,就讓孩子尿溼褲子。因為我反覆告訴她,紙尿褲有厚薄可以換,穿開襠褲卻一點都不衛生,還很容易造成孩子受傷,老人聽進去了。
3、儘量讓老人休息。
沛仔正是能走會跑四處搞破壞的時候,孩子精力充沛,破壞能力又強,既要滿足他的活動要求,又要保證他的行動安全,幾個小時下來是很累的。
所以老人幫忙帶孩子,要儘量讓他們休息。一般上午我和沛爸出門上班,婆婆幫我帶孩子。中午孩子睡一覺,一般睡三小時左右,下午婆婆帶孩子出門玩一到兩個小時。其餘時間孩子不用她管,家裡別的事也不讓她做。
晚飯後婆婆會出門散步或跳廣場舞鍛鍊身體,回家玩手機鬥地主,刷抖音什麼的,我們都不攔著。
最後我想說出門上班養家不容易,老一輩在家帶娃也不輕鬆,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老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媳婦應該指出來,但要注意方式,應尊重對方,肯定對方的付出,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減少婆媳之間矛盾的發生。一家人和睦相處,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