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生家裡最近很不太平。他老媽和媳婦兒又鬧起了矛盾,兩個人互不理睬。陸先生勸婆婆,婆婆說她向著媳婦兒。陸先生反過來勸媳婦兒,媳婦兒又說她向著婆婆。陸先生感覺很為難,覺得自己兩邊不討好。
婆婆和媳婦究竟為了什麼事而相互指責呢?
其實說起來,事兒真的不大。陸先生家裡,除了他和媳婦兒,再加上父母,還有倆孩子,總共也就六口人。
老父親在工廠上班, 陸先生在外面忙活。家裡的八畝地由老母親伺候。陸先生的媳婦兒亞男則開了一間理髮店。也正是這家理髮店,引發了婆媳二人的矛盾。
大早上,亞男正哄著孩子,一個顧客打來電話要做頭髮。亞男急呼呼地跑到院子裡找婆婆幫忙帶孩子。沒想到婆婆一大早就到田裡去了。亞男心急火燎地給婆婆打電話,催她馬上回來。沒想到當婆婆回到家裡時,顧客早已不耐煩地走了。
這下亞男的暴脾氣被點燃了,她氣呼呼地質問婆婆,一大早為什麼要到田地裡去?不知道顧客隨時會過來嗎? 這下可好,一下損失了幾百塊,乾脆婆婆賠給她算了。
婆婆也覺得很委屈,她說家裡的八畝地都由她一個人伺候,她天天滿腦子都想著,田裡的草該除啦,秧苗該打理啦……早上看亞楠在家帶孩子,她才抽空趕緊去地裡除了會草。聽到亞男喊,她又急忙往回趕。路上不過二十多分鐘的時間,咋就能算慢吞吞呢?而且媳婦說話做事太傷人,還讓自己賠她幾百塊錢,這像是媳婦兒對婆婆說的話嗎?
真是媳說媳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這真的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個人如果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果然,直性子的亞男,開口說出了埋藏在心裡五年的話。
她說,五年前家裡發生了一件事。一直烙印在她心裡,像是一道坎,無論如何也邁不過去。
五年前,公公在家附近的工廠上班。婆婆老是帶著孩子到工廠玩耍。
頭一次,孩子的腿不小心被碰破了。亞男不好直接責備婆婆,只好委託大姑子勸婆婆不要到帶孩子到工廠去。可是婆婆壓根兒不聽,第二天孩子又在工廠被碰破了胳膊。
孩子接連兩天受傷,當媽的自然很心疼,於是和婆婆磨了幾句嘴。沒想到一來二回,兩個人吵了起來。這時,一旁的公公指著亞男,說了一句最不合時宜的話:「你早就該挨打了!」並衝過來打到了亞南的眼睛。
性子本來就急躁的亞男,自然是本不甘心衝到廚房。順手抄起一口鍋砸到了公公的頭上,一下砸破了皮,到醫院縫了幾針。
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婆婆在外面逢人就說,自家的兒媳婦把公公的頭打破了。公公還說,別人都說了,誰找上這個媳婦兒誰黴氣。亞男的惡名聲也因此傳了很遠。
這件事像一個巨大的疙瘩,系在家裡每個人的心裡。怎麼也打不開。此後,只要遇上小矛盾,亞男和婆婆都會不由想起這件事,因而矛盾一再升級。
飛燕說:
從這家人的生活狀態裡,我們不難看出,家裡四個大人,三個在鬧騰,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人物消失不見了。那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陸先生。
他既是父母的兒子,也是媳婦兒的丈夫。本該是兩者之間最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但是,他卻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媳婦兒不理會他,就連父母也不拿他來說事兒。似乎他的存在,在這個家庭裡是最無足輕重的。
路先生雖然生得強壯,但性格軟弱。在強勢的媳婦和父母之面前,似乎根本沒有發言權。
其實細想陸家的矛盾, 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發生在婆媳之間的矛盾,也都是尋常百姓家經常發生的小事。未為了如何更好地照顧孩子起爭執。為了多掙點錢,讓家裡的日子過的更好,引發矛盾。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去解決的。
媳婦記恨公公,是因為公公說的兩句話讓她寒了心。婆婆生媳婦兒的氣,也是因為兒媳婦情急之下口不擇言。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年輕人在吵架的時候容易失去理智,信口開河;老年人在吵架的時候容易東拉西扯,亂說一氣。
氣頭上說的話雖然當不得真,但是最容易讓人記在心底。
陸家人如果想過上家庭和睦的好日子,必定要先各自收收自己的脾氣。老人不要幹涉太多,把主動權還給兒子,兒子立住了,家也就穩了。兒媳婦亞男也得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收斂脾氣。當然,作為兒子和丈夫的陸先生,要儘快獨立強大起來,這樣才能成為雙方最好的調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