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茅盾原先的筆名是矛盾,關於後來才改為茅盾,這其中大有來頭。
他是二十世紀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文學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又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是中國革命文藝奠基人,我國現代文學巨匠。
1981年3月14日,茅盾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和社會文學的繁榮,該獎項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
1. 筆名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實行了寧漢合流,對革命人士大肆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非常險惡。
沈雁冰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不得不離開武漢,最後到了上海,住在景雲裡。恰好,這時魯迅和葉聖陶也住在這裡。沈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一時無以為生,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聽從朋友的勸告,花了四個星期寫成了他的名作《幻滅》。
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可當時,他正被蔣介石政府通緝,如果用真名,將會給葉聖陶招來麻煩,所以他寫了個筆名「矛盾」。當時看到這篇作品的葉聖陶認為這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沿用這個筆名了。
關於先前的筆名矛盾,沈雁冰後來在他寫的其中一文中有說道:「為什麼要取『矛盾』二字為筆名?好像是隨手招來,然而也不盡然。『五四』以後,能接觸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複雜,同時也逐漸理解到那時成為流行語的『矛盾』一詞的實際。
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漢又經歷了較前更深更廣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與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清楚地認識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大變動時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會看到我自己的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矛盾。但是,那時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們思想上實在有矛盾,甚至言行有矛盾,卻又自以為自己沒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談,教訓別人——我對這樣的人就不大能理解,也有點覺得這也是『掩耳盜鈴』之一類表現。大概是帶點嘲諷別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積習罷,於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為筆名但後來還是帶了草字頭出現,那是我所料不到的。」
2. 茅盾文學獎
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自知病將不起,將25萬元稿費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這一獎項隨後成為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
1982年,首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或許因為文學追求「不落俗套」,對於關乎「人間煙火」的獎金問題鮮少被關注。
茅盾文學獎到底給每位作家發多少獎金?發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沒發完?還能再發多少年?在仔細考究後,我們發現其中別具奧秘。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在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茅盾先生捐的25萬元可謂一筆天價巨款。據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鍾偉教授的研究測算,1981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255萬元,這就意味著茅盾先生的25萬在今天相當於6375萬元。
最初的茅獎獎金由這25萬元產生的利息支付,可謂綽綽有餘。茅盾文學獎獎章那麼,每位作家能獲得多少獎金呢?最初的兩屆資料已暫不可考,目前所能見的,是1988年,路遙憑藉《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屆茅獎評選中斬獲一席,當時中國剛經歷過迅速的經濟發展,貨幣一度貶值,路遙當年所獲的獎金是5000元,折合成今天的價值約為17萬。這對於當時的路遙而言,仍是杯水車薪,路遙的胞弟王天樂在《苦難是他永恆的伴侶》一書中回憶道:「路遙在電話上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
當時,一套《平凡的世界》共需26.95元,如此算來,買完100套書及往返陝西和北京的車票後,路遙的獎金確實所剩無幾。隨後的幾屆,伴隨經濟迅速發展,茅盾文學獎獎金也加碼到5萬元,但或許只是4年之差,獎金的區異令人咋舌。這就不得不提2011年,彼時,由於李嘉誠先生的慷慨捐助,茅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至50萬,此舉使茅獎成功登頂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3. 一段鮮為人知的戀情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親。茅盾是學貫中西舉世聞名的文學巨匠,而他的妻子當初卻是一個目不識丁孤陋寡聞的女子。當時在很多人看來這極不般配的兩個人,不僅攜手走完了他們那漫長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還非常之深。可以說,茅盾先生和孔德沚的愛情,可以作為他們那一輩文人的光輝典範。
1916年春節,20歲的茅盾從上海回到故鄉與幼年定下親的孔德沚正式成婚。孔德沚是舊式女子,而茅盾卻是接受過新思想洗禮的男子,因此,這段婚姻對於最初的茅盾而言是一場不得已的「將就」。然而,新婚第二天,就發生了一件讓陳愛珠母子倍感吃驚的事。原來,他們心裡想,孔家的小姐雖然沒上過學,但總該識些字的,誰知陳愛珠一問新娘子,才知道她只認得一個「孔」字和從1到10的數字。他不僅沒有嫌棄妻子,還引經據典給她取了個名字———孔德沚。半個月後,沈德鴻留下孔德沚在家陪伴母親,自己回到了上海。
孔德沚聰明好學,在陳愛珠的幫助下,學習進步很快。陳愛珠見媳婦學習的欲望如此強烈,便決定讓她到上海兒子身邊,以便兒子好好地教她。1921年春天,陳愛珠帶著孔德沚從烏鎮來到了上海。妻子到了上海後,茅盾看到妻子進步神速開心不已,兩人的感情也隨之升溫。不久後兩人的孩子出生。1927年上半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血腥鎮壓共產黨員,革命遭到嚴重挫折。後來茅盾病倒了,加之當時國內形勢緊張,他不得不聽從朋友陳望道德建議,去日本修養。也正是這一趟出行,開始了茅盾的婚外情。
因為都是單獨來到陌生地,兩人關係密切並產生了感情,在這種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被感情衝昏頭腦的茅盾帶著秦德君遷居了京都,在好友楊賢江幫助下,他們還找到了一間適合創作的寓所。此後,兩人在這裡開始了共同創作。就在茅盾創作進入最佳狀態時,秦德君懷孕了。她返回上海進行人流。茅盾選擇讓她流產的理由是:他可以接受兩人秘密偷情,但不能接受他的孩子沒有名分地出世。
對於茅盾的這一理由,秦德君竟聽從了。實際上,茅盾的這一說法的真實意思再明確不過了:我只想偷情,不想負責。只可惜,當局的秦德君竟不知。人流後不久,因為牽掛茅盾,秦德君很快便從上海返回了日本。消息傳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後經證實,便大哭一場。婆婆勸她:「茅盾會回心轉意的。」
然後孔德沚便遵照婆婆的指示找到了茅盾好友葉聖陶和鄭振鐸,孔與他們商議後,葉聖陶決定從從茅盾的稿費中劃出一部分交給孔德沚,讓其養家,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遵照婆婆的指示,對於丈夫提出的離婚要求,孔德沚的態度和婆婆出奇地一致:致死不離婚!
最後,婆婆又給茅盾寫了一封信,敘述了自己怎樣在父親死後含辛茹苦養大他的種種,搞的茅盾打開信後,淚流滿面。
陷入妻子、情人、母親三個女人中的茅盾真的很矛盾,結果這時候秦德君又開始污衊孔德沚,還被婆婆給破解了了。
最終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