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連女孩留學17年不聯繫父母,家庭創傷的心理平復之路

2020-08-26 飛揚心理王主任

心理學:大連女孩留學國外17年不聯繫父母,家庭創傷的心理平復之路

文,王彥輝

近日,家住大連旅順口的一對老曹夫婦在小視頻平臺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老曹夫婦的獨生女兒到德國留學,17年杳無音信沒有和父母聯繫。

現在老曹夫婦雙雙患了癌症,想知道女兒的消息,和女兒見上一面。幾經轉告,知情人說,女兒在德國漢堡大學博士畢業後在慕尼黑大學任教,已經改名換姓,因當年矛盾太深,不願和父母聯繫。

起因緣於斥責

視頻中有女兒和母親在一起的合影。母親和女兒手拉手坐在沙發上,看起來很親密的樣子。兩人面帶笑容,表情也很自然、輕鬆。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兒不念親恩、漂泊國外呢?

據女兒同學講,女兒學習特別好,很受老師和同學喜歡,但性格比較清高,喜歡獨來獨往,和同學們聯繫不多。2000年時,女兒要到德國留學,身為農民的老曹夫婦東挪西借為女兒湊夠了7萬元的首期留學費。2003年初,女兒向家要了兩次錢,加在一起有3萬多。年底時女兒往家裡打了一次電話。因為近10個月沒和家裡聯繫,父親很生氣,便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這麼長時間不給家裡打電話」。母親認為可能是這些話傷了孩子。

不要輕易勸人大度

站在傳統孝道的角度說,女兒無論如何都不能對父母這樣薄情。何況現在的女兒已經長大,應該懂得父母的不易,即使父母有些話說得有些刺耳,也能寬容和原諒。就算不能回國安撫父母的思兒之情,也應該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或者自己的經濟條件好一些了,可以寄些錢給父母,以儘自己為人之女的孝心。

但我們千萬不要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譴責當事人。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就不要勸別人大度」。中國人歷來有過度維護家長權威的傾向,尤其是一些父母帶有一定的家長專制傾向,視兒女為自己的私有之物,常以刻薄的語言刺激孩子。也許這樣的初心是為了讓兒女長志氣,但實際上卻深深刺傷了兒女的心。

父母應避免說傷害孩子的話

曾有不少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羅列出父母對兒女應該避免的傷害性語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一些父母情緒激動之中說了過頭的話。甚至一些父母帶著各種情緒對兒女大打出手,給兒女們內心留下深深的創傷。美國作家約翰·布雷蕭專門寫過一本書叫《家庭會傷人》。

河北有一位江姓父親,兒子自17歲離家出走,31年音信皆無、生死未卜。老父親多年來苦苦找尋,毫無下落。兒子平時懂事好學,離家出走前曾遭母親批評。兒子離家裡留下一張字條「爸爸,你上次上工地就是我們的永別。孩兒不孝,今生報答不了你的恩德,來世再報答好嗎……一帆風雨路三千……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故事令人唏噓。

兒女也會經歷艱難的人生

雖然我們會想到這樣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較敏感,心理承受力弱一些,但畢竟都是未出校門的孩子,他們還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

像出國不歸的曹女,從留學讀書到拿下博士,未跟家裡聯繫,她是怎樣度過這些年的求學生涯的?有助學金也不夠用,打工是刷盤子還是刷碗?她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苦痛和孤獨,如何在風雨中苦苦支撐,艱難地完成了學業?想起來也是令人傷情的。

有些父母過於情緒化

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也接觸到不少從小受到家庭創害的人,有些人就曾直言,上大學時就想報考離家遠一點的城市,越遠越好,最好再也不用回來。有一個女子因為和家庭的矛盾,過早結束了學業,草草選擇了遠嫁,結果婚姻不幸而抑鬱,走到了自殺的邊緣。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個小視頻,一個媽媽用竹條兇狠地抽打幼小女兒,完全不顧女兒嚎啕大哭、哀哀求饒。打完一個又打另一個,一連打了三個孩子。看這些視頻,令人憤慨,實在想不出一個母親怎麼能下得去手對兒女如此洩憤。

童年的不幸要一生治癒

還有一些父母輔導孩子作業,孩子做不出、學不會,便又打又摔,孩子則嚇得驚恐萬狀、呆若木雞。這樣的父母想沒想過自己這幅兇狠的模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怎樣的創傷。

當然,我提到這些父母的不當做法,也不是為兒女們開脫離家不歸的責任,只是想更全面地看待子女離家不歸這樣的家庭悲劇。對更多的父母來說,也能促使他們反思,應該怎樣做好父母,怎樣善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既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

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需要父母來維護,我們不但要給孩子吃和穿,還要給孩子們健康的性格、積極的心態。有人說「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則用童年治癒一生」,這話不無道理。

給受到家庭創傷的人說的話

本文最後,我想對那些曾經受到家庭創傷,現在已經長大成年的朋友們說,父母曾給你的童年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這是他們的不對。但父母有父母的局限,他們受家庭傳統、文化程度以及不良個性的影響,他們水平有限,不會做父母,他們也深深地自責。

我還想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這就是宿命,但現在我們成年了,有能力了,可以原諒父母的低能,也憐惜他們現在年老的悽楚。不求為他們做什麼,只希望抽個時間給他們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如果再有時間,也可以酌情看望他們一下。這既是對父母的寬恕,更是對自己的安慰,讓自己一顆漂泊的心,有所安放。

相關焦點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17年沒和父母聯繫,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日,有官方媒體先後刊發了《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和《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有消息從國外傳來》兩篇文章。文章發出後,也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量關注。文章透露,2000年,大連市旅順口區長城街道曹家地村一位叫曹茜的女孩要到德國留學,首期留學費用需要7萬元。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消失17年下落不明,只因父母說了一句「狠話」
    但是,在天下學子之中,也有一些特例,他們離開父母后,如同脫韁的野馬,再與父母沒有瓜葛。她是大連女孩,有幸留學德國,但與父母十七年不聯繫,其中原因讓人心酸。 然而,關於大連女孩的一切還要從她留學德國談起。
  • 女孩出國留學17年音訊全無,父母含淚註銷戶口,一位孩子不在了
    #女孩出國留學17年音訊全無#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一個特殊的留學生的事情,曹倩從小成績優異,從父親嘴裡了解,從小到大隻打過一次,並且優異的成績到高中有所改變,學習不努力並且開始看小說了,之後呢,就報考了大學,期間發生了一些問題,她的第一志願是想離開大連這個地方,離父母遠一點,所以第一志願報的是武漢,第二志願報的是南京
  • 青島15歲女孩弒母真相曝光,心理學家:原生家庭破滅致心理創傷
    對於女孩這種不吵不鬧,冷漠淡定的表現,心理學專家猜測她很可能有人格障礙。而女孩作案動機和手法也表明,女孩有一定的心理創傷。心理學家表示,這些創傷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原生家庭的破滅;二是母親的高要求。
  • 正確看待和處理「心理創傷」,走順我們的人生之路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會經歷許多的艱難困苦,會屢屢遭遇抑鬱、焦慮等所謂的「心理創傷」。心理學中將這類「心理創傷」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我們看看被譽為「千古一完人」的曾國藩在經歷「心理創傷」中的表現:1860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不聽幕僚勸阻,固執地把總督府定在祁門。
  • 大連德國留學女孩17年杳無音信……有消息從國外傳來
    大連市旅順口區長城街道曹家地村曹茜2000年到德國留學,父母東挪西湊地拿出首期費用7萬元,可是,2003年曹茜便失去音訊,17年來一直未與父母聯繫。6月9日,本報《 「獨生女兒留學德國17年杳無音信」》刊發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17年來杳無音信,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在當今社會,有越來越多莘莘學子選擇出國留學,國外有著更好的學習條件,但是留學生問題也層出不窮。17年前,就有一位留學生留學德國,但是17年來,父母沒有他的任何消息,她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杳無音訊,她難道在國外遭遇了不測?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底層父母送女出國留學:17年不與家裡聯繫,疑因記恨父親責罵
    北京大學博士後王永強,出國留學銷聲匿跡長達20年之久,拒絕回國見母親最後一面,只說了「清官難斷家務事」七個字,其中緣由令人唏噓。而本文要說的主人公,是遼寧師範大學的曹茜,出國留學之後,同樣與家裡失聯長達17年之久,是什麼原因讓她如此冷漠,如今的她又在做什麼呢?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2019年曾經有一位杭州大叔,在給自己女兒徵婚的時候,要求「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徵婚條件在當時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
  • 心理學:原生家庭對你的4大傷害,每一個創傷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心理學家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會影響他的一生。」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的創傷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我們一起看看你中了幾個?例如:一個出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從小缺失父親對自己的關愛,長大後的愛情甚至婚姻中,都會找一個爸爸樣的人來做自己的另一半。這種愛情的建立和選擇,源於他們童年時期對父母關愛的缺失心理。一個人在長大後,會在親密關係中,無意識地將愛人當成童年時期的父母,繼續尋找童年所缺失的愛。所以說一個人愛情觀的形成,與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親密關係,有直接的聯繫。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事實上,心理學中很少有關於原生家庭的基本理論,關於原生家庭比較系統性的研究,最早是由莫雷·鮑恩博士提出,只是很多精神分析學和個體發展心理學涉及了這方面,所以這100本書,是我從心理學書籍中單單挑出,涉及原生家庭方面的部分,以方便你閱讀。
  • 因父親一句「狠」話,大連女博士消失17年,如今父母仍在等她回家
    即家中某晚輩發跡後,父母便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讓其對家庭其他成員進行幫扶。 有人也許會說,要是趙慶香逃到美國後再也不跟家人聯繫,這場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了。話雖如此,但又有幾個中國人能完全拋棄自己的原生家庭?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旅順失聯17年女孩留學德國成終身教授,不願見父母一面,女版...
    孩子有遠大的志向,想出國深造,一般家庭只要能承受都會盡力滿足孩子的心願。 1979年出生的曹茜是遼寧大連人,家裡的獨苗苗。2000年正讀大三的曹茜選擇了到德國留學,儘管父母有點捨不得,但女孩去意已定,也就全力支持女兒了,希望女兒有個好的前途,這是所有父母的心願。
  • 別把原生家庭的創傷帶給孩子!父母做到4點,降低原生家庭的創傷
    、家庭教育的、心理學的、成長類的……我突然意識到了那句話的意義:每個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讀書踐行​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徐凱文也說過,人的一生很難避免經歷創傷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然而,有些受到過原生家庭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很少或者幾乎沒能得到過父母的愛。以上這段話摘自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金尚老師的《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尤其是書中列舉的代際創傷療法,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是受創傷者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
  • 大連女孩留學德國,17年來杳無音信,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
    現在常常有人偶有興致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有人為了提升自己去往國外留學。早在以前,去國外留學的人也不少,而發展到今天,留學早已成了普遍的事情。為了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專業技能,一部分人都選擇了去往國外留學。雖說留學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是在國外生活卻也有著不小的風險。俗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孩子的遠行,總是讓父母牽腸掛肚。
  • 心理創傷也會遺傳?看專家破解原生家庭的代傳密碼
    代際創傷這個心理學概念,經由心理學家金尚研究原生家庭著作之下,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而代際創傷這個沉重的話題,也在《重啟人生》這本書裡,得到詳盡的解析。情感控制多發生在過度保護,過度幹涉以及過度期待中,過度保護的形式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過度幹涉說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而過度期待則是嚴厲型父母。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裡就有一個情感控制的例子。小雨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她的母親從沒有意識到小雨作為個體的存在。
  • 留學德國17年不與父母聯繫的曹茜有消息了:知情人稱已改了名字
    只不過已經留學17年的曹茜卻讓人有些失望,到了德國之後,她就至此杳無音信,除了在早期打電話向家裡要錢之外,就沒有任何消息了。現如今父母相繼患病,現在臨走前就想知道女兒還活著沒有有人稱這是作為父母的失敗,他們當初自己含辛茹苦、節衣縮食。只知道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卻沒有教給他(她)們知恩圖報、忠誠孝敬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