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連女孩留學國外17年不聯繫父母,家庭創傷的心理平復之路
文,王彥輝
近日,家住大連旅順口的一對老曹夫婦在小視頻平臺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老曹夫婦的獨生女兒到德國留學,17年杳無音信沒有和父母聯繫。
現在老曹夫婦雙雙患了癌症,想知道女兒的消息,和女兒見上一面。幾經轉告,知情人說,女兒在德國漢堡大學博士畢業後在慕尼黑大學任教,已經改名換姓,因當年矛盾太深,不願和父母聯繫。
視頻中有女兒和母親在一起的合影。母親和女兒手拉手坐在沙發上,看起來很親密的樣子。兩人面帶笑容,表情也很自然、輕鬆。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女兒不念親恩、漂泊國外呢?
據女兒同學講,女兒學習特別好,很受老師和同學喜歡,但性格比較清高,喜歡獨來獨往,和同學們聯繫不多。2000年時,女兒要到德國留學,身為農民的老曹夫婦東挪西借為女兒湊夠了7萬元的首期留學費。2003年初,女兒向家要了兩次錢,加在一起有3萬多。年底時女兒往家裡打了一次電話。因為近10個月沒和家裡聯繫,父親很生氣,便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這麼長時間不給家裡打電話」。母親認為可能是這些話傷了孩子。
站在傳統孝道的角度說,女兒無論如何都不能對父母這樣薄情。何況現在的女兒已經長大,應該懂得父母的不易,即使父母有些話說得有些刺耳,也能寬容和原諒。就算不能回國安撫父母的思兒之情,也應該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或者自己的經濟條件好一些了,可以寄些錢給父母,以儘自己為人之女的孝心。
但我們千萬不要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譴責當事人。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就不要勸別人大度」。中國人歷來有過度維護家長權威的傾向,尤其是一些父母帶有一定的家長專制傾向,視兒女為自己的私有之物,常以刻薄的語言刺激孩子。也許這樣的初心是為了讓兒女長志氣,但實際上卻深深刺傷了兒女的心。
曾有不少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羅列出父母對兒女應該避免的傷害性語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一些父母情緒激動之中說了過頭的話。甚至一些父母帶著各種情緒對兒女大打出手,給兒女們內心留下深深的創傷。美國作家約翰·布雷蕭專門寫過一本書叫《家庭會傷人》。
河北有一位江姓父親,兒子自17歲離家出走,31年音信皆無、生死未卜。老父親多年來苦苦找尋,毫無下落。兒子平時懂事好學,離家出走前曾遭母親批評。兒子離家裡留下一張字條「爸爸,你上次上工地就是我們的永別。孩兒不孝,今生報答不了你的恩德,來世再報答好嗎……一帆風雨路三千……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故事令人唏噓。
雖然我們會想到這樣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較敏感,心理承受力弱一些,但畢竟都是未出校門的孩子,他們還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
像出國不歸的曹女,從留學讀書到拿下博士,未跟家裡聯繫,她是怎樣度過這些年的求學生涯的?有助學金也不夠用,打工是刷盤子還是刷碗?她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苦痛和孤獨,如何在風雨中苦苦支撐,艱難地完成了學業?想起來也是令人傷情的。
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也接觸到不少從小受到家庭創害的人,有些人就曾直言,上大學時就想報考離家遠一點的城市,越遠越好,最好再也不用回來。有一個女子因為和家庭的矛盾,過早結束了學業,草草選擇了遠嫁,結果婚姻不幸而抑鬱,走到了自殺的邊緣。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個小視頻,一個媽媽用竹條兇狠地抽打幼小女兒,完全不顧女兒嚎啕大哭、哀哀求饒。打完一個又打另一個,一連打了三個孩子。看這些視頻,令人憤慨,實在想不出一個母親怎麼能下得去手對兒女如此洩憤。
還有一些父母輔導孩子作業,孩子做不出、學不會,便又打又摔,孩子則嚇得驚恐萬狀、呆若木雞。這樣的父母想沒想過自己這幅兇狠的模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怎樣的創傷。
當然,我提到這些父母的不當做法,也不是為兒女們開脫離家不歸的責任,只是想更全面地看待子女離家不歸這樣的家庭悲劇。對更多的父母來說,也能促使他們反思,應該怎樣做好父母,怎樣善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既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
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需要父母來維護,我們不但要給孩子吃和穿,還要給孩子們健康的性格、積極的心態。有人說「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則用童年治癒一生」,這話不無道理。
本文最後,我想對那些曾經受到家庭創傷,現在已經長大成年的朋友們說,父母曾給你的童年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這是他們的不對。但父母有父母的局限,他們受家庭傳統、文化程度以及不良個性的影響,他們水平有限,不會做父母,他們也深深地自責。
我還想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這就是宿命,但現在我們成年了,有能力了,可以原諒父母的低能,也憐惜他們現在年老的悽楚。不求為他們做什麼,只希望抽個時間給他們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如果再有時間,也可以酌情看望他們一下。這既是對父母的寬恕,更是對自己的安慰,讓自己一顆漂泊的心,有所安放。